从李子柒系列短视频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2022-02-26 04:15:35傅蝉妮刘心怡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李子中华受众

傅蝉妮,马 玥,刘心怡,周 朋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0)

一、李子柒的短视频概况及研究现状

李子柒创作出的系列短视频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截至2021 年11 月1 日,李子柒微博粉丝人数已突破2000 万,You Tube 订阅人数也逾千万。其短视频通过展示极具文化特色的手工和美食等内容的作品,以自然叙述的方式让人感受到诗情画意的中华文化风韵。

由于短视频质量较高,李子柒成为首个在You Tube 上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与此同时,李子柒也得到了国内主流媒体和数千万粉丝的认可。自媒体制作者也纷纷模仿李子柒进行创作,涌现了滇西小哥、华农兄弟、二米炊烟等博主,他们利用短视频较大地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李子柒可以称得上是中华文化的宣传大使之一,她使得很多海外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开始学习并喜欢上中国文化。从客观上来看,李子柒的成功案例一方面重新唤起了国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另一方面对讲述中国故事、助力文化外宣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目前,学界对李子柒的短视频的研究成果较多。自2019 年李子柒的短视频获得央视“点赞”后,李子柒的短视频中有关文化传播现象的研究达到高潮。学界关于李子柒短视频的相关研究多从文化传播、商业模式、受众心理分析等角度展开,其中以文化传播角度的研究成果颇丰。邢静静在《短视频自媒体李子柒的品牌传播研究》中,从传播角度分析了李子柒的短视频品牌构建、对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经验的成功经验。齐元皎在《新媒体时代自媒体短视频的跨文化传播——以网红李子柒在YouTube 上的短视频为例》中,从跨文化传播相关理论出发,对李子柒短视频外宣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在众多研究中,从读者批评的视角对李子柒的短视频进行研究的尚属少数。因此,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读者批评这一视角分析李子柒的短视频在文化传播中的成功经验,为中华传统文化外宣探索有效途径。

二、李子柒短视频的特征分析

一部好的作品,必须要让受众产生一种期待视野,然后又颠覆受众的期待视野,从而产生一种反差,才能拨动受众的心弦,让受众在故事情节上被牢牢扣住[1]。李子柒的短视频首先通过沉浸式视觉体验的形式吸引受众,以个体角度为切入点,展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中国乡村形象,满足受众的期待视野;然后从细节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这打破了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形成了强烈反差,不仅满足了受众的审美体验,还填补了他们的知识空白。

(一)润物细无声:沉浸式视觉体验引起受众兴趣

个体在完全被某种活动所吸引时,就会产生满意、平静、享受的内心和谐的主观感知,即沉浸体验[2]。李子柒的短视频通过视觉、听觉等全方位地强化受众的感官体验,引导受众置身于一个田园式的静谧场景中,这与现实生活的嘈杂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观众在不自觉间沉浸于短视频的世界里。

李子柒的短视频减少了语言文字描述和语言的输出,通过辅以适当的自然音来调动画面;舒缓空灵的轻音乐营造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恬淡自然、远离尘嚣的田园意境。这有助于打破语言不通造成的文化交流障碍,给予受众足够的想象空间,即使无字幕文本和语言交流,短视频的观众也能“听见”中国质朴自然的乡村之音。李子柒团队通过具有共通性的音乐、意象、景色来表现短视频内容,同时把自己的生活故事以及地方文化内容融入视觉表达,这样的沉浸式场景创作既激起了观众的观看欲,又迎合了他们的审美期待。这种方式也能很好地减轻由于政治环境、文化背景等差异带来的文化误解与警惕,这是李子柒的短视频能够在海外取得较好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精耕短视频内容:从细微处看中华传统文化

短视频仅仅拥有较好的视听语言的表达虽然能吸引受众,可若缺乏特色鲜明的内容做支撑,也难以让受众产生持续的观看欲望。在某国博主抄袭李子柒事件中,尽管这位博主如法炮制了李子柒短视频的视听表达形式和服饰风格,但内容只涉及了部分相似美食的制作,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部分,如蜀绣、蓝染等极具中国烙印的内容却无法复制。

首先,李子柒的短视频从细微处入手把饮食、民俗等多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板块呈现出来。例如,美食类短视频的内容既有日常的西瓜、葡萄等水果的种植,也有一些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四川火锅、柿饼等美食的制作;手工类短视频的内容不仅有常见的秋千、衣架等,更有蜀绣、活字印刷、绢花等富有中国特色文化气息的产品和技艺。这些内容让受众真切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独一无二的魅力。其次,李子柒的短视频还把碎片化信息整合起来,用影像的语言进行解读。李子柒的短视频时间跨度较大。例如:她的“一生”系列短视频就展现了众多农作物从栽种、生长到端上餐桌的整个历程;手工类短视频如“蓝染”记录了一件衣服从打靛、起缸、染布到做衣的全过程。这些短视频都通过整合时间记忆的碎片,用生动的形式表达出来,打破了海外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陌生”的印象。

华夏文明作为四大文明中唯一得以延续的文明,其底蕴丰厚,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化精品。但也正因如此,千年的历史积淀反而加大了大众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难度。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海外观众虽然能够便捷地了解、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但他们接触到的多为碎片化的信息,难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与了解,从而容易产生文化抵触心理。李子柒短视频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有其独特的文化烙印,这既填补了受众的知识空白,又让他们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感。因此,李子柒短视频内容的丰富性、完整性,以及独特、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表达是其获得好评的重要基础之一。

(三)演绎视角生活化:从个体角度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魅力

目前,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也逐渐“热”了起来。但宏大叙事的传统传播视角较难收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鸿沟,中华传统文化“海外之旅”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子柒的短视频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有效的传播视角。她聚焦于个体微观视角,借助平民化、生活化的叙事手法展示恬淡自足的日常生活[3],让受众更易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李子柒的短视频展示了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自己动手栽种果蔬、烹饪各色食物和制作手工制品等生活场景,在这个过程中辅以山水、花草、藩篱、鸟鸣、日落等意象,构建了田园诗歌式的图景,受众犹如身临其境般领略着中国的桃源风光。古人用诗歌描绘清新秀丽的山水画,而李子柒用短视频演绎的方式,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搬上荧幕。由此,受众能通过李子柒的短视频触摸到世俗中少见的清淡闲适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获得美的享受。观众对于个体创作者的作品的评价往往更加理性、客观与宽容。李子柒从人们日常生活都必不可少的衣、食、住等角度展开叙述,贴近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从个体角度出发展开叙述是李子柒短视频获得较好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既提高了受众的接受度,又打破了他们的刻板印象,直观地展现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四)深层文化的解构: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托马斯·麦格奈尔认为,文化有表层和深层之分,作为人类行事方式或行为模式,诸如饮食、起居、艺术创作等文化实践都处于同一层面,构成了被我们称之为“文化表层”的范畴,在文化表象构成网络的地方,文化实践往往会与表象背后的层面相联系,这种隐藏的层面可称作深层文化[4]。在李子柒的短视频中,从物质层面看,国风服饰、文化美食、古典器物等都传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从精神层面看,曲水流觞、农活劳作、亲邻相处等都体现了人们勤劳善良的处世之道。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所传达出的都只是李子柒的短视频蕴含的表层文化的一部分,这些表层文化编织了一张细密的“网”,而“网”的背后隐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达的丰富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卓越的审美品格和博大的生活智慧。这些深层文化理念易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共通共融,成为李子柒的短视频在国内外平台受到欢迎的核心原因之一。

多样的镜头语言以及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虽然已使李子柒短视频受到观众的喜爱,但并不乏类似的文艺作品可以与之媲美。在她的短视频中蕴含的深层的文化理念引起国内外受众的共鸣才是其成功不可或缺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例如,李子柒的短视频所传达的“天人合一”“亲近自然”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其实与西方哲学中“诗意生活”“追求自由”的生活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如,在李子柒短视频的观众评论中,“治愈”“共鸣”“岁月静好”“向往自然”等词语频繁出现,海外网友更是通过感受中国的田园牧歌之美,而多次提到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的破坏以及对过度现代化的反思。李子柒短视频正是基于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才让受众产生共鸣,从而打破了文化交流的壁垒。

李子柒的短视频所传达的深层文化跨越了文化鸿沟,在顺应受众审美的同时又巧妙地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使中外观众产生共情,形成了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效果。

三、李子柒的短视频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带来的启示

李子柒短视频的成功经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受众角度反向思考,我国传统文化外宣工作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出发寻求突破。

(一)立足人民,扎根生活传播文化内容

正所谓“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越贴近生活的内容越能引起人的共鸣、越能打动人心。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5]。对于受众来说,内容过于晦涩难懂并不利于他们接受和理解,也较难让他们产生进一步观看的欲望和冲动。这里并不是说,深奥的知识和内容不值得传播和学习,而是在新时代下,创作者如何以更加生动有趣的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如何选择既具代表性又不失趣味性的内容,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传播时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李子柒的短视频并没有宏大的叙述,而是以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为背景,以日常生活为拍摄场景,将地方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碎片化的特色内容通过不同主题的形式分类呈现出来,其选材都是贴近人民生活但又不失趣味的内容。这些内容富有生活气息,可以让人们直观地了解到了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国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源于生活中的细节。因此,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从人民日常生活入手,用心、用情去书写,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例如,我们可以将充满乡土元素的歌谣、童谣、传说、方言等融入作品中,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传统民俗、工艺、美食等,以起到与观众共情的效果,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二)巧用自媒体,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辅相成

国际间的文化传播与交流存在如民族风俗习惯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差异等诸多障碍。虽然我国在对外文化传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意识形态的不同仍会造成一定的“文化折扣”。传统媒体受众基数大、公信度高,但往往由于形式比较单一、内容太过严肃,易使受众产生距离感。在新时代下,vlog、短视频等已成为被广泛运用的媒介,深受国内外网民的喜爱。自媒体采用以个人为主体的传播角度,形式新颖、内容灵活,能较快地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小人物”作为传播主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出去”,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播方法。李子柒的短视频聚焦于个体视角,借助生活化的叙事手法,减少了不同种群、民族、地域间的隔阂,通过对日常生活化场景的展现将中华文化带给了国外受众,于各种食物、手工制作中展现中华符号所特有的魅力,从细微之处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3]。因此,我们不妨鼓励和支持像李子柒一样的优秀自媒体的发展,充分发挥与利用自媒体的力量,将自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相结合,使中国好故事集大制作与多视角于一身,更好地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三)融入文化内核,深层文化构建推动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通常取自表层文化,然而如果他们的文化认同意识局限在表层文化,则这种保护和促进就可能会引发社会冲突。美国德鲁大学哲学系教授托马斯·麦格奈尔认为,文化认同可看作是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的合二为一;深层文化中的一些广泛的信念和价值是共有的母体,如同情、正义和忠诚,他们可以为不同的表层文化提供母体,只有让人们认识到深层文化的共有成分,才可以降低他们把保护和促进表层文化看作文化认同的欲望[4]。李子柒的短视频在构建田园诗歌式图景的同时,还表达了创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乡土的眷恋,体现了人类共有的价值,成功地引起海内外受众的共鸣。这就如日本电影《小森林》一样。《小森林》作为一部散文电影,没有任何戏剧冲突却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影片所蕴含的真诚淳朴的乡邻之情以及创作者对生活本真的热爱打动了人心,从而让人们恢复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姚斯认为:“文艺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的根据是它的独特的对象性:不是死的物而是活生生的人。这决定了文艺作为一种交流媒介,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存在。”[6]真正能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是观众与创作者之间、观众与观众之间的深层交流。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正是这种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抓住对话者之间的共鸣点,讲好中国故事、让海外受众爱上中国故事,就会容易得多。

结 语

镜头语言润物细无声、精耕短视频内容、传播视角生活化、深层文化的解构,这四种方式让李子柒的短视频满足了受众期待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为其赢得较好的传播效果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们应鼓励文艺创作者运用自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激活和再创作,为讲好中国故事多做贡献,引导他们扎根人民生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用艺术的语言谱写中华文明的新时代篇章。文艺创作者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传播时,应梳理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准确地把握时代脉搏,聆听和捕捉时代声音,搭建艺术与文化之间的桥梁,为繁荣我国文化,提高文化自信做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李子中华受众
一次难忘的生日
秋天
李子有多少
奔跑吧!李子柒
海峡姐妹(2020年1期)2020-03-03 13:35:52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5:02:00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12:17:28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6:22:44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00:08:49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