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价值理念、内在机理与路径选择

2022-02-26 01:11唐任伍范烁杰
关键词:双碳共同富裕战略

唐任伍,范烁杰

(北京师范大学 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导言

在党的十九大提出共同富裕的新奋斗目标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到二〇三五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要实现这种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气候变化应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1]。因此,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以“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问题提出

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复杂、时间漫长的动态过程,发达健全的市场经济、全面公平的社保体系与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三个必要元素。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除了经济层面的物质基础外,还应包括生命状态的丰盈、精神世界的富足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也就是说,真正的共同富裕,不仅包括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上的富裕,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无形领域中的富裕,更是根植于中国的山河大地、乡村原野等自然环境之上,人人享有物质世界的丰饶、精神世界的富足、自然环境的优美、社会氛围的温暖。生态就是财富、环境就是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老百姓从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从原来“求生存”到如今“求生态”[2]。可以说,“双碳”与共同富裕目标一致、命运同体、情感同向、路径协同,不仅彰显共同富裕的成色和质量,更是推动共同富裕这一美好境界实现的动力源泉。

(一)实施“双碳”战略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必然选择

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则是指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等途径将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利用并使之达到平衡的过程[3]。碳中和并不是二氧化碳“零排放”,而是“净零排放”,即通过“生产端(供给端)”“消费端(需求端)”和“固碳端”三端共同发力,用风、光、水、核等非碳能源替代煤、油、气等化石能源,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流程再造,以绿电、绿氢、地热等替代煤、油、气,通过生态建设、碳捕捉-利用-封存(CCUS)等碳固存技术,将碳人为地固定在地表、产品或地层中。故碳中和实际上是实现“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等同于自然吸收量与人为固碳量之和,称之为“净零排放”,这是碳中和实现的基本逻辑。可见,碳中和的前提是技术创新,通过“技术为王”为“三端”提供先进、廉价的技术。

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庄严承诺:“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需要付出艰苦努力,但我们会全力以赴。”[4]这是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大国家行动,是中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发展的实践举措,不仅中国在国内这么做,而且中国还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实施“双碳”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

实施“双碳”战略不仅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内在要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中国作为世界碳排放最大的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要为全球减排做出自己的贡献,国际社会也希望中国在气候变化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实施“双碳”战略更是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5]。

(二)实施“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年碳排放量占全世界年总碳排放量400亿吨的1/4,即100亿吨左右,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人均碳排放虽然比美国低,但超过了欧盟,单位GDP的碳排放量达到0.69公斤,为全球平均水平0.40公斤的1.5倍,是日本的3倍,美国的2倍(1)数据来源:《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年)》第15页。。

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任务非常艰巨。如果以2005年作为碳排放的基准年进行测算,2030年碳达峰时的碳净排放量是108亿吨,这就意味着2030年中国单位GDP的能耗要比2005年降低65%以上。2060年实现碳中和,就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从2030年的108亿吨降到2060年的“净排放量”为0,从碳达峰到碳中和30年间,碳排放斜率非常陡峭。综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实现这一过程,美国从2007年碳达峰时的60亿吨降到2050年碳中和的0,预计用的时间是43年,欧盟从碳达峰时的45亿吨降到碳中和时的0,其间需要花费60年。中国要用30年时间完成这一目标任务,无论从技术变革还是经济社会变革层面来讲,都具有很大挑战,成为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变量。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双碳”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价值、机理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价值理念

实施“双碳”战略引发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既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也是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要承担的伦理责任,包含儒家“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伦理关怀和人性要素,与“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具有天然一致性。

能源、通信和出行方式是衡量一种文明形态最重要的指标元素,也是文明形态的标志性特征。中国向世界宣布“2030年和2060年”两个时间节点实现“双碳”目标的发展承诺,意味着经济增长动能和增长模式剧烈变革的时代已经来临,这将颠覆性地再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及经济结构,是再一次创造“中国奇迹”,是支撑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逻辑,更是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这也标志着中国向新的文明形态发展的开始。

(一)“双碳”战略有利于保障我国长期高质量发展,为共同富裕实现提供稳定的物质基础保障

“双碳”战略不仅仅是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层面问题,还是一种涵盖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国际政治等议题的文明形态,是完全能与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媲美的“双碳”“绿色革命”,也是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标志性特征。未来,有可能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双碳”战略的实施,倒逼中国提高减排技术实力与参与制定国际绿色标准的能力,降低碳排放强度并提高 GDP 绿色发展效率,占领国际绿色低碳发展高地,平衡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保障中国经济以更加可持续、对社会和环境更加友好的方式实现长期和稳健增长。这将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稳定长效的物质基础。

(二)“双碳”战略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动能的转化

中国现有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单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5倍,更是发达国家的2到3倍,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耗国。因此,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动能转化的任务艰巨,时不我待。但这种转化过去长期陷入动力不足、动能缺乏的制约之中。刚性实施“双碳”战略,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推动力和倒逼力量,为动力不足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和动能转化提供了战略机遇,使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发展的广泛共识[6],有利于克服能源进口依赖,在中国社会构建起以“绿色”为核心导向的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三)“双碳”战略有利于构建现代绿色金融体系

“双碳”战略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将带来各种要素的重新配置、大量资产的重新定价,甚至会对传统的金融系统产生冲击。因此,必须有强大的碳交易金融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就会带来“双碳”实施中后劲不足、半途而废的风险。中国现代绿色金融体系尚不完善,应积极探索建设碳交易市场,逐渐完善包括投融资和服务等在内的绿色金融发展模式,为企业低碳转型带来金融机遇,培育碳金融领域人才,提高金融就业,营造起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碳汇交易市场、碳金融衍生品市场、碳资产拍卖市场在内的碳金融生态圈,成为“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

碳定价是确立碳交易和碳税的基础,是建立现代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环节。通过非价格型政策产生的影子价格,能够大幅提升减碳效果。但大幅减排和政策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地方和产业竞争力下降,导致企业和地方缺少减排积极性。因此,按照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及其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程度,以体现区别、聚焦少数、涵盖全部的原则,制定碳价下限,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下限,确保绿色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

(四)“双碳”战略有利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促进民生改善

“双碳”战略的实施,需要开发大量的绿色新能源替代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长期以来,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其储量大、密度能量高、运输方便、开采成本较低等特点,占据全球80%以上的能源市场。“双碳”战略就是要克服传统化石能源高碳排放弊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直接或间接利用来自太阳和地球内部所产生释放出来的热能,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海洋能、核聚变能、氢能、生物质能等污染小、排放少、储量大、可再生、可循环的新能源。而要开发利用这些新能源,就需要研发出大量的新技术、制造出大量的新设备、实施大量的新基建,使用更多的人力来进行开发和维护,从而产生大量就业机会。绿色技术创新所需的绿色初创企业,能够为年轻人创新创业带来更多选择,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和人才需求,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既促进了民生改善,又有利于共同富裕实现。

(五)“双碳”战略有利于减少因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引发的气候、环境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灾害

传统化石能源从开采、运输到使用的全流程,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因为煤矿、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生的窑洞漏水、瓦斯爆炸、矿洞坍塌、起火、油罐车爆炸等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大量开采引起的地陷、塌方、烟尘等人为灾害,以及开采后留下的煤矸石山、污染河流等次生灾害连续不断。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的十九大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放在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之首。

大力加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能源,不但可以减少乃至杜绝风险危机事件的发生,而且有利于有效治理环境。如在阳光充足的干旱地区发展太阳能,光电板下可以种植药材、蔬菜,发展鸡鸭兔等养殖业,治沙防止沙漠化;在江河湖海上发展水电,可以有效治理洪涝灾害,防止泥沙淤积,促进航运业、渔业发展。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成投产发电后,通过精准调节,长江中下游不仅黄金水道畅通,而且也没有发生过大洪灾。实践证明,发展新能源是减少乃至规避各种灾害风险的有效手段。

(六)“双碳”战略彰显中国作为一个大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和担当

在世界百年变局动荡、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中国向全世界提出2030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一方面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寻找新发展动能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中国希望用自己的实践,为人类作出中华民族的表率。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冰山融化、海水上涨、臭氧层空洞等危机,直接威胁着全球人类生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虽然自身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但面对保护环境、减少碳排放这一关系全人类生存发展的问题,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毅然决然地向全世界作出“双碳”的承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中华民族的贡献,得到全世界主持正义人士的赞赏,提升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和地位。

三、“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内在机理

“双碳”战略实施,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一个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更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实现的内容、质量和成色。“双碳”战略实施贯穿于整个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全过程,与我国共同富裕实现时间上交叉重合、目标上相互一致、内容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23。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全过程。“双碳”战略是“因”,共同富裕实现是“果”,内在机理清晰明确。

(一)“双碳”战略与共同富裕实现时间跨度重合、目标一致

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导致气候变化剧烈、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气候事故频发,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实施“双碳”战略,就是给人类未来带来更好生活,满足更优越生活环境的需要。因此,“双碳”战略实施事关中国发展方式转型和共同富裕实现的大方向、大战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部分。

首先,“双碳”战略实施与共同富裕实现在时间跨度上基本重合。从2020年到2035年,是第二个百年的第一阶段,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这一阶段,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从2035年到2050年,是第二个百年的第二阶段,即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22-23。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一是共同富裕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时间是2035年到2050年,与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时间跨度基本重合。

其次,“双碳”战略与共同富裕的本质和目标一致。二者同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目标取向都是为了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8],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实践表明,实现“双碳”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双碳”战略并不是别人强制中国做,而是中国自身必须要做,因为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实施“双碳”战略,实现碳中和,实行绿色转型,将有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社会经济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不仅提高人民的福祉,同时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这一切,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吻合一致。

(二)“双碳”战略为共同富裕奠定高质量发展之基

中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为促进共同富裕,需要进一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重,但依赖现有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只有促进能源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破解资源和环境约束,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型,做大做强共同富裕的“蛋糕”。因此,实施“双碳”这一重大战略,努力摆脱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总量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绿色转型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顺利实现。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历史经验表明,以GDP为代表的物质财富不是富裕的唯一尺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能换来经济一时增长,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富裕。“双碳”的愿景为共同富裕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在生态文明新时代,以“绿水青山”为代表的生态产品和生态资源是宝贵财富,更是民生福祉。生态美好,与物质富裕、精神富有一样,都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之一。打通生态财富与物质财富相互转化的路径,支持后发展地区和低收入群体实现绿色致富,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高速发展阶段,我国环境约束持续收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扩大、人们物质消费水平的提升给“双碳”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果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注重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引导,可以有效规避传统工业化下高碳消费模式的碳排放锁定效应[9]。

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而“双碳”战略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要牢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调,以“双碳”战略实施的具体行动,筑牢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之基。

(三)“双碳”战略实施的绿色投资带来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有利于橄榄型社会形成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发布的2021年度报告中指出,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大约为340亿吨,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规定全球在2050年左右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按IRENA测算,2021—2050年内全球的减排总投资规模至少需要131万亿美元之巨。中国2020年碳排放规模大约为100亿吨,占全球比例约30%,如果按IRENA测算,中国2060年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投资规模约达255万亿元。如果以2020年作为基准年,255万亿的总投入规模,要求每一年投入要占到GDP的3%,就相当于要投入约3万亿元以上,这个投资远超过云计算、5G、大数据等“新基建”每年3000亿投资量。“双碳”战略实施需要的巨量投资,比其他任何动能产生的影响力、穿透力更强大,将对整个中国产业结构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加速中国价值链在全球大循环体系的形成和运转。“双碳”战略实施还将成为支撑中国共同富裕的底层逻辑,巨大投资以及巨大的产业群落,将使中国中产收入者由目前的4亿人增长到碳中和实现时的8亿人,形成以中产收入者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并将跃升到一个新的文明形态高度,为共同富裕实现构建起一个成熟、稳定的社会结构。

(四)“双碳”战略实施消除城乡、区域之间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实现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其中明确规定结合实现“双碳”目标任务,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堡垒,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建设。这就意味着那些工业比较落后的广大乡村和山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生态优势,将山水林田路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统筹规划,保持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多样性,实现生态有价、碳排放有价。这不仅提升为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民众,在生态定价、碳交易、碳税转移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定价权,而且直接将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等生态环境变成实现共同富裕的资源和要素。

长期以来,人们的观念中只有上项目、搞工业才能实现富民,广大农村和森林、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的老少边山区由于缺乏工业基础,老百姓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形成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较大的收入和财富差距。“双碳”战略实施,碳排放权成为稀缺资源,森林、植被等生态环境不仅是水库、钱库、粮库,而且成为“碳库”,生态环境成为传统老少边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要素,老百姓可以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平台,通过排污权、用能权的市场化交易,在初始分配中获取更多的生态环境收益、碳收益,在二次、三次分配中获得更多的转移支付和生态捐助、碳捐助以及其他公共服务收益补偿,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方式,生态环境致富、碳交易致富成为缩小乃至消除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收入差距的有力手段,从而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10]。

四、“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路径选择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从“雾霾重重”到“蓝天常在”,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稳居世界第一,大大加快了共同富裕实现的速度、提升了共同富裕的成色和质量。但是,要充分发挥“双碳”战略在共同富裕实现中的作用,必须选择正确和有效率的路径。

(一)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增强制度供给,实现“双碳”与共同富裕实现的有效衔接

“双碳”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不是简单地用A技术替代B技术的问题,如果单纯地以市场配置资源的路径,显然就会产生新的不均衡,需要从整体上来统筹实施才能达到最优。特别是涉及到产业结构分布的区域均衡问题,统筹解决起来就更复杂。在煤炭等化石能源密集的地区,碳减排面临的压力比非化石能源地区大得多,因为化石能源地区的主要产业结构与煤炭挖掘、火力发电等高碳排放相关联。因此,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政府“元治理”功能,为“双碳”绿色转型推动共同富裕打下基础,并进行长远制度安排和创新,还能制定均衡发展的产业政策和碳分配交易机制,合理配置碳排放权这种稀缺资源,建立能够真实反映二氧化碳排放权、具有区域性、差异性的碳价发现机制[11],既有效调动市场微观主体“双碳”的积极性,又保持中小微企业的活力,维持生产网络的畅通运行,使“双碳”战略成为我国再一次创造经济奇迹的机遇。

充分发挥政府“元治理”作用,增强制度供给。实现“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开征碳税是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制度设计。立足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碳税征收应权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借鉴国际碳税实践经验,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统筹碳税与碳交易政策的兼容互补性,完善与碳税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碳税制度。科学设置税种,审慎选择计征方式,合理控制税率水平,夯实碳税开征的社会基础,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坚持积极稳妥的改革思路,因时制宜选择碳税实施路径。

强化政府的“元治理”作用,发挥全国一盘棋的制度优势。一要统筹全国的研发力量,形成一个完整的、有足够竞争力的研发体系,补齐“双碳”的技术短板,将“技术为王”落在实处,以先进技术获取产业竞争力。二要在“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处理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之间的关系,协同好“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的功能,形成“两只手”的合力,发挥其最大效能,全社会多元投资主体提供“双碳”战略实施中所需要的巨量投资,政府则在法律、行政法规、税收、补贴、产业政策、碳配额投放、绿色金融政策等方面发挥制度供给和金融支持作用。三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下,做好科技界、产业界的国际合作,形成技术、产业发展的宽松开放环境,推动“双碳”战略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政府的“元治理”作用,还需要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发力,实现对共同富裕的推动。“双碳”战略实施既影响到“蛋糕”的做大做强,又影响到“蛋糕”的切好分好,因此以常规思维单纯用市场来配置资源,显然无法实现帕累托最优,政府在“双碳”战略实施中“掌舵”而非“划桨”,发挥“元治理”作用,加大制度供给能力。

在生产环节,政府相关部门应制订《低碳产品与服务规则指引》《低碳产品与服务计算指引》,方便企业运用科学的碳核算方法计算出相对一致的低碳足迹结果,以此打通企业之间以及同类产品之间的低碳消费场景,明确与健全生产者低碳责任延伸制度,提高新建、扩建工业项目能耗准入标准,将碳排放强度纳入“亩均论英雄”“标准地”指标体系,开展建设项目碳排放评价试点。

在流通环节,政府要出台刚性“长牙齿”的限碳降碳政策,减少塑料包装比重,普遍推行零售企业“碳账户项目”,公共财政部门依据零售企业的“碳账户”奖励项目给予税收优惠支持,从居民衣、食、住、行等各个服务层面打开低碳或无碳的落地空间,构筑绿色低碳供应链制度。

在消费环节,进一步推行居民用电、用水的阶梯价格,强制报废一定年限的燃油车,大力发展氢能、电能等新能源汽车,建立起区域性、跨行业的碳排集成平台,将个人在不同生活场景中产生的减碳量汇集于此,便于消费者集中获取个人碳排信息。向公众发放低碳产品消费券,为消费者建立个人“碳账户”。打通与客户银行端的联系,将碳积分转化为信用积分,使消费者从“双碳”的变革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福利,而不是成本的被转嫁者。

(二)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以“双碳”的绿色变革推动共同富裕实现

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双碳”战略与共同富裕实现,既要从供给量、供给结构、供给机制和供给政策集成的“供给侧”发力,又要从需求量、需求结构、需求机制和需求政策集成的“需求侧”发力,通过生产端、流通端与消费端全程协同作用,打通“双碳”战略实施的“任督二脉”,达成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目标。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大国、能源需求大国,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对称,尤其是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达到70%以上的高位,一遇国际风云动荡,就很容易受到国际清洁能源市场震荡带来的冲击,这就决定了中国的“双碳”之路首先在供给侧上发力。一方面要扩大新能源供给所需要的新基建,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以及储能、超高压输电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新能源供给侧的科技攻关和创新,突破“卡脖子”难题,增强新能源的供给质量和稳定性,保障新能源生产优先、输送优先、供给优先,稳定有序地以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供给。我国高度重视氢能技术与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氢能,并在氢能加注技术获得新突破,累计建成的加氢站约占全球数量的40%,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供给侧发力的践行举措。另一方面要从生产端发力扩大低碳产品的有效供给,企业作为生产者,要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到产品回收、废弃物处理等全环节,通过技术创新,让产品在生产流程上进行“脱碳”与“减碳”,承担起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应责任。

消费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们对自然资源或者由其转化而来的成品与半成品的占有与使用,这种占有与使用方式不仅取决于家庭与个人的财务能力,更取决于消费主体的行为方式,凸显公众对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消费主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传统的消费主要依靠掠取自然资源满足人类对碳水化合物和衣食住行娱乐等需求,是一种粗放的高排放的消费。大量的研究表明,出行、住宅能源使用和食品消费等家庭私人消费,构成了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来源,在整个二氧化碳排放中占65%以上的大比例。实现“双碳”战略的目标,在供给侧、生产端发力的同时,需要从需求侧、消费端同时发力,综合施治协同发力。

随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要求越来越高,消费质量逐渐提升,依靠化石能源消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越来越难以为继,人们对新能源消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借助“双碳”战略实施机遇,进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变革,一方面在私人产品和服务的消费端推行文明、科学、健康、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全民碳普惠行动,引导公众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积极探索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让低碳生活、绿色消费成为社会生活、民生福祉的主流,开发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拓展低碳消费领域、建立新的低碳消费标准,推广恒温消费、经济消费、安全消费、可持续消费等消费负外部性越来越小的边际消费成本递减方式,使消费对消费主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健康危害最小,同时反作用于生产,群体性地对高碳产品“用脚投票”、集体性地对低碳产品“用手投票”,对供给端形成强大的倒逼力量,推动生产和服务的供给实践减排行动。另一方面在公共部门的消费端,激励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对绿色低碳产品优先采购与使用,并在政府采购招标中提高低碳产品的得分权重,推动共同富裕实现质量和成色的提升。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活动中,目前从政策层面和公共舆论层面,注意力焦点大都放在对供给侧的关注上,而对需求侧关注则较少,尤其是对居民消费领域碳排放的关注度太少。我国人口基数大,居民日常生活消耗能源量巨大,同时目前正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2021年全国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达到了64.72%,未来伴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城市化率要迈向70%以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交通运输等能源消费持续刚性增长,个人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量持续上升。按照国际环保公益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发布的《政府与企业促进个人低碳消费的案例研究》报告,2021年中国居民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达到了29.7亿吨,为2002年的2.27倍。因此,挖掘与拓展中国庞大人口低碳消费的市场潜力,从需求侧端发力控制居民消费碳排放,推广低碳消费模式,对于“双碳”战略实施、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具有重要价值。

(三)数字技术赋能,实现端到端绿色供应链,上下游形成“减碳合力”,推动共同富裕实现

数字技术作为“双碳”的有效工具,为绿色、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兑现向世界“双碳”达标的“2030—2060”庄严承诺,国家需要对“双碳”战略实施的最关键市场主体——企业制定“长牙齿”的法律法规,刚性要求企业在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业务环节,竭尽所能践行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借力数字技术打造“端到端”绿色供应链,搭建起贯穿供应链上下游的能源消耗衡量和分析平台,不断识别更多的减碳点,有针对性地帮助提升流程效率和能源效率,实现全产业链的增效减排。

数字技术赋能设计,成为“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端口。运用数字技术践行产品设计,以“双碳”作为标准、“绿色”作为理念,开发出碳排APP,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角度思考产品对环境的影响,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做到后续的生产阶段采用可再生材料及回收材料,使用可再生能源,并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节能降耗,减少有毒有害物质,保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在产品生命终止阶段,为产品元件的循环利用提供充分的信息,帮助客户践行循环经济理念;客户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公开、透明地看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对环境影响的信息,直观了解其绿色表现。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采购,有效保障企业与碳排放最为集中的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携手减碳,精确实施碳排放水平评估,有针对性地为有差距的供应商提供支持,提供数字化精益生产的咨询,助力供应商节能降耗。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生产,通过践行数字化、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三大方式来推进和加快“零碳工厂”的建设,利用光伏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大量可再生绿色能源,布局“零碳工厂”,布局“太阳能+微电网”的碳中和系统,为用户构建分布式能源系统,确保用电的安全、稳定、绿色。

数字技术赋能绿色交付和消费,利用大数据和AI算法,大力推广绿色包装和绿色运输,减少交付过程中的碳排放,持续提升物流环节的效率,降低交付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碳排放。消费者借助数字技术开发的碳排放APP等工具,轻松地对所购买的产品进行扫描,识别产品的碳含量,而且能够计算出自己的碳排积分,查看到碳足迹。

从绿色设计,到绿色交付,通过建立可持续愿景和战略规划、设立减排目标和路径的体系设计、落实减排项目和举措的执行优化、建立长效创新机制的绩效展现,将数字化技术贯穿“端到端”的绿色供应链,打破碳达峰、碳中和系统边界,优化企业发展的碳足迹,提升节能降耗效率,提高能源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端到端”的共同升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四)找准“双碳”战略实施的“节点行业”,推进技术变革,形成倍数效应,助推共同富裕实现

“双碳”战略实施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复杂问题。用低碳甚至零碳排放的非化石能源,替代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任何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乱投医,都会破坏现有的经济系统均衡。碳“节点行业”处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关键位置,在“双碳”战略实施中起着枢纽作用。找准“供给端”“需求端”和“固碳端”,“三端”共同作用的碳“节点行业”,以“庖丁解牛”方式,循着经济系统的“经络”入手找到突破点,才能纲举目张,产生倍数效应。

“供给端”的“节点行业”是电力行业,它关系到社会经济系统的各个环节,链接着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中的所有市场主体,构成了一个千丝万缕的网络。电力行业目前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4%,如果全中国都用水力、风力、太阳能发电替代高排碳行业的火力发电,“双碳”战略实施进程中的碳减排目标就迈出了一大步。但是,作为“节点行业”的电力,连接着一个非常复杂的生产网络,囊括成千上万的上下游产业和1.45亿个微观主体单元,以强大的传递效应影响到整个经济体系。因此,在现有基础上,扩大输电、配电基础设施、超大规模的输变电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技术攻关,构成发电、储能、转化、消纳、输出新型电力系统,绿色、低碳的装机电力总量目标应达60~80亿千瓦,其中风力发电、光伏发电应达占比70%,同时平衡区域电力资源差异,增强对电力分布式资源的消纳能力,走出一条控碳、降碳、低碳电力到近无碳电力之路。

“需求端”即“能源消费端”的碳“节点行业”,主要有钢铁、建材、化工、有色四个碳排放大户产业。“双碳”战略实施的核心内容是用电力、氢能替代煤、油、气用于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以大量新技术实现消费端的低碳化甚至非碳化。钢铁行业这个碳“节点行业”的碳排放目前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18%,如果用风能、太阳能完全替代火力发电,需要同等量级的钢产量才能实现替代升级,因此必须进行技术改造。

“固碳端”的碳“节点行业”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生态保护和建设既是“国之大者”,又是共同富裕的标志性工程,通过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保育等措施,增强光合作用并将更多碳以森林、草地等有机物的形式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中,这是最重要的固碳过程。据有关研究表明,2010—2020年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固碳能力约为每年10~13亿吨二氧化碳[5]。其他的固碳方法主要是通过固碳技术研制,包括:从烟道中收集二氧化碳,制成各类化学品和燃料,或者用于藻类养殖,形成生物制品;收集二氧化碳气体用于油田驱油、驱气过程和制成碳化水泥;收集二氧化碳后封存于地层之中;生物质燃料利用、采伐树木及秸秆等闷烧还田等。这些“碳固存技术”的应用均需额外耗能,未必经济合算,但必须提前布局研究和储备技术,争取掌握知识产权以降低成本。到2060年,我国“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量预测大约为25~30亿吨,还需大力通过森林、海洋和固碳技术等多管作用,实现碳中和目标。

五、“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展望

“双碳”战略作为重大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将给中国带来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系统性重大变革,并将为中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动力。

(一)增强“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现实紧迫感

通过“双碳”战略实施驱动增长方式转型,达到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不是“要不要实施”的问题,而是“如何实施”的问题。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增强“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紧迫感。这就要做到:

一要防止社会上出现“过度防御性反应”。“双碳”战略实施必然对传统的能源或者高碳行业和地区带来冲击,使得这些行业和地区感到转型和退出的外在压力之余,会采取“防御”对策,并联合担忧能源、物价上涨的需求端的消费者组成“防御联盟”,对“双碳”战略实施设置障碍,从而增加“双碳”战略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成本。

二要提倡“适应性反应”。“双碳”战略实施是一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事关千家万户,涉及到各行各业。因此,政府出台相应的公共政策,在全社会倡导节能减排,绿色生产,低碳消费,减少对能源的使用、资源的消耗,以适应“双碳”战略实施。

三要鼓励“进取性反应”。国家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推动绿色、低碳创新,刚性推行绿色低碳、零碳的新能源新技术取代传统的高碳能源、高碳产业、高碳生产方式,充分发挥“双碳”战略在共同富裕实现中的能动作用。

(二)形成组合拳,立破结合,先立后破,渐进式推进

“双碳”战略实施是要通过减碳来实现绿色发展、提高生产力,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降低经济速度。通过“双碳”战略的实施,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无所作为,需要蹄疾步稳,渐进式有序推进,减排路径依次递进,与共同富裕同步共情共振。

中国作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高峰期已经过去,已经进入了服务业为主的发展阶段,如美国的服务业已经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0%以上,常规污染已经解决,生态环境总体上比较好,经济增长已经达到一个稳速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消费端减碳减排。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在近一二十年内需要保持中等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电力供给80%以上依靠煤炭火力发电,碳排放更占全国总量的44%以上,环境污染的拐点还没有到来,生态破坏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2060年的碳中和目标即“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为25~30亿吨,就意味着需要在目前100亿吨的基础上减排70%~75%,从现在起用4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碳中和目标,挑战性非常大。

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出发,遵循绿色、低碳发展转型规律,形成“降碳”“减排”“增绿”“发展”“四位一体”组合拳,不搞以分配降碳指标、减碳任务一刀切的“碳冲锋”,不搞“内卷”式、运动式的碳达峰、碳中和,统筹做好“双控”“双碳”工作,防止简单层层分解、“拉闸限电”[12],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和经济生活。也不搞“躺平”式的无所作为,而是坚持“新的不来,旧的不去”的“先立后破”“破立结合”稳中求进的宗旨,减碳指标不错位,碳中和目标不缺位,资源配置不扭曲,一步一个脚印地渐进式推动共同富裕实现。

(三)“双碳”战略实施渐进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步骤

第一步实现“控碳”,到203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108亿吨之内,通过“十四五”“十五五”两个五年规划的实施,严格控制火电,稳步发展核电,大力发展风、太阳能电,大幅增加电能和氢能的汽车运输,加快低碳化改造建筑领域,研发和推广工业领域煤+氢+电利用的工艺以取代煤炭。

第二步实现“减碳”,淘汰15%的火电装机落后产能,用风、光等资源制氢和用氢的体系完备并大幅扩大产能,基本完成交通领域和建筑领域的低碳化改造,工业领域全面推广用煤/石油/天然气+氢+电取代煤炭的工艺流程,到204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85亿吨之内。

第三步实现“低碳”,建筑和交通领域接近无碳化,工业领域的低碳化改造基本完成,火电装机总量再削减25%,风、光发电及制氢作为能源主力,经济适用的储能技术基本成熟,核电代替火电成为“稳定电源”,到2050年把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在60亿吨之内。

第四步实现碳中和,智能化、低碳化的电力供应系统得以建立,火电装机只占总量的30%左右,光、风、核、水等清洁能源电力供应成为主力,工业领域全面实现低碳化,水泥生产、化工、某些原材料生产和工业过程、边远地区的生活用能等领域“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在15亿吨,交通、建筑等领域碳排放量控制在15亿吨,力争到2060年碳排放总量控制在25亿~30亿吨[5]。

到那时,碳中和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中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想成为现实,中国人民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7]23,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双碳共同富裕战略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双碳”目标约束下环保督察的减排效应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