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石匠的故事

2022-02-26 08:34浮尘
中国公路 2022年1期
关键词:德鲁克悬索桥浮尘

文|浮尘

成天一针见血,

自认快意恩仇。

苦心寻章摘句,

风雨中犹清醒。

所谓生民立命,

过眼便成浮尘。

文章若能济世,

应问悬壶之人。

山脚下正在建一座教堂,三位石匠在干活,有好事者前去问他们在干什么。第一位满脸惊诧:“我还能干什么,混口饭吃呗!”第二位自信满满:“我在做世界上最好的石匠活儿呀!”第三位仰望天空:“我在建造一座大教堂!”

这是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1954年)中讲的一个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探讨三位石匠中谁最有可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进而阐述他首倡的目标管理理念。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第一位,显然不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第三位因为能将自己的工作融入建教堂的蓝图中去而最受推崇。最麻烦的是第二位,因为他强调自己的技艺,被认为很难在工作配合中与其他同事相互成全。

通过这个故事,德鲁克想表述的是,管理者永远不要忘记企业的奋斗目标,避免用局部最优代替系统最优。

汉尼拔是北非古国迦太基的一位将军,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起到了扛旗定向的作用。但终其一生,他都无法阻止迦太基的衰落。他面临的难题是:不作战无法遏制罗马帝国的威胁,而迦太基的实力并不支撑作战。后人把他遇到的难题称为“汉尼拔困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项海帆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国际桥协同行多次问他:长江中游江苏南京至湖北武汉河段为内河一级航道,通航净高24米,500米跨的斜拉桥或2×250米分孔通航的桥梁方案就能满足过江通行要求,为什么在长江中游,甚至通航等级更低的上游,都要建大跨度悬索桥?

无独有偶,为节约土地、守牢耕地红线,早期高速公路选线大多会远离城市建成区和开发区。这作为基本经验流传了多年,后来大家才发现,以前的荒山荒坡,不少早已变成了基本农田,而那些与城市接壤的良田沃土却变成了商用地块。

近年来,基本建设需要的砂石料价格季节性波动、持续上涨的趋势愈加明显,这与限量供应、汛期禁采、禁渔期禁采,以及环境保护禁采等规定关系甚密。

通航论证、土地红线、环境保护、汛期安全、濒危动植物保护,都有法律法规和制度支撑,都服务于国家战略,甚至都有十万火急的理由。于是修建大跨度悬索桥成为必然,在荒山修路被认定为非法占用林地,建筑工地超长距离运输砂石造成“建一个重点工程、毁一片地方道路”。

管理中的控制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它永远应该和宏观目标联系在一起,发展应与周边业态、发展水平、资源供给相适应。离开了系统论的统筹,事情就会变成一个跷跷板,压下了这头、抬起了那头。掌握了系统思维,就能读懂三位石匠的故事,读懂了三位石匠的故事,就可以有效避免“汉尼拔困境”。

猜你喜欢
德鲁克悬索桥浮尘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近30 年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及持续浮尘滞空的气候特征*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悬索桥门型索塔施工技术优化研究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近况自遣
瞧,那座桥真好看
我是一粒浮尘
第一悬索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