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2022-02-25 07:31:55
青海农技推广 2022年3期
关键词:乐都全膜高质

张 纲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青海 乐都 810799)

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农作物种植面积30 400 hm2,农业种植结构呈垂直结构,其中:川水沟岔水浇地10 100 hm2,山旱地20 300 hm2,海拔1 993~2 800 m,年降水量350 mm,年平均气温6 ℃~7 ℃,≥0 ℃积温3 085 ℃~3 242 ℃,≥10 ℃积温2 400 ℃~2 500 ℃,年日照时数2 700 h。作为海东市乐都区优势产业的马铃薯,主要分布在山旱地区,具有高产稳产、抗旱、适应性强等特性。生产的商品薯以薯大、均匀、耐贮藏、口感好、淀粉含量高而获得省内外市场的一致好评[2]。近年来,海东市乐都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业结构为主线,以“典型带动、效益拉动、科技推动、龙头牵动”的推广格局为着力点,通过马铃薯脱毒种薯基地建设、引进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配套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突出马铃薯的经济效益。2021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4 600 hm2,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加快了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步伐,使马铃薯产业成为全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1 发展现状

1.1 品种育引和利用

乐都区先后培育与引进乐薯1号、下寨65、青薯9号、青薯10号、闽薯1号等马铃薯品种。上述品种淀粉含量均在17%以上,且薯块较大,薯型整齐规则,表皮光滑,芽眼较浅,适宜菜用与淀粉加工等用途。

1.2 新技术推广及效益

海东市乐都区马铃薯生产推广中新技术主要有:地膜栽培技术(浅山与半浅半脑全膜栽培技术、地膜栽培技术、川水双膜栽培技术)、露地标准化生产技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马铃薯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草害绿色高效防控技术等。乐都区双膜马铃薯提前在6月1日收获上市,平均产量2 581.6 kg/666.7m2,商品率达81%,平均销售价为3 元/kg,平均收入达6 273.3 元/666.7m2;地膜和全膜马铃薯在7月上旬陆续收获上市,其中全膜马铃薯平均产量2 483 kg/666.7m2,较露地栽培增产529 kg/666.7m2,增幅达27%。双膜、地膜和全膜马铃薯较露地马铃薯提早1~3个月收获,保证马铃薯均衡上市,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1.3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

马铃薯生产过程是块茎无性繁殖的过程,在生产过程中易遭受马铃薯病毒病的侵染,造成马铃薯品种退化。为此开展马铃薯组培茎尖脱毒工作,建立微型薯、原种及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健全和完善区、乡、村三级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充分发挥脱毒马铃薯优势,提升马铃薯产业层次,促进主导品种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2010年乐都区建成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700 m2、种薯储藏窖2 000 m2;恒温恒湿库60 m2;连栋钢架防虫网棚6 000 m2;智能温室1 000 m2。现每年繁育脱毒苗150万株,生产微型薯200万枚。2021年在峰堆乡上一、马营乡姜洞等村建立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14个,面积3 333.3 hm2,其中:脱毒马铃薯原种基地33.3 hm2,生产原种1 000 t;一级种薯生产基地333.3 hm2,生产一级种薯12 000 t;二级种薯基地2 966.7 hm2,生产二级种薯89 000 t;共生产优质脱毒种薯102 000 t,在充分满足本区需种外向周边县乃至外省地区供种50 000 t左右。

1.4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2020年全区推广种植马铃薯146 00 hm2,其中在马营、芦花、曲坛和峰堆等19个乡镇建立全膜马铃薯栽培基地6 666 hm2;在碾伯镇上寨和下寨村建立双膜马铃薯栽培基地100 hm2;在中岭、马营、峰堆、李家、芦花等乡镇建立种薯基地3 333 hm2;在寿乐、李家和中岭等14个乡镇建立马铃薯标准化栽培基地4 233 hm2。

1.5 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近年来乐都区积极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多措并举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全区共培育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 838个。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经营主体相对于分散农户,抗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比较强,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方面可以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的作用。新型经营主体所掌握的农业资源相对集中,生产规模相对较大,通过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全区村集体经济结构框架初步形成,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马铃薯产业,推进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1.6 经济效益状况

马铃薯作为乐都区优势主导产业,种植模式由露地栽培逐步发展为不同生态区域的双膜、地膜、全膜等栽培模式[3]。通过采用高产栽培技术措施,2021年全区马铃薯种植的14 600 hm2(占全区总播面积的56%),共生产商品薯390 000 t,实现产值6.7亿元,销售商品薯220 000 t,销售收入达3.7亿元,生产优质脱毒种薯100 000 t,实现产值2.4亿元,除满足本区需种外可向外省及周边地区供种50 000 t,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产业发展模式

2.1 全环节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

马铃薯种植区增施商品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悬挂黄板、安装杀虫灯,“最适”种植规模、“最少”药肥用量、“最省”人工投入、“最大”综合效益的绿色生产模式,最终达到马铃薯产业的绿色高质高效,把“绿色”的内涵和要求贯穿于马铃薯生产全过程。

2.2 全过程社会化服务模式

种植区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为实施主体,大力推行“四统一”。在春耕、春播、田管、秋收期间统一作业,提高种植收益。

2.3 全链条产业融合模式

大力推行“龙头企业+示范区”、“合作社+示范区”等经营模式,推进订单种植和产销衔接。在全区马铃薯绿色种植区推广抗逆性较强的乐薯1号、青薯9号、下寨65等脱毒种薯,培育乐都马铃薯品牌,发展订单生产,促进产销衔接,打造“一村一品”,实现优质优价,使种植区马铃薯订单生产面积进一步提高。

2.4 全区域绿色发展模式

以绿色理念为引领,围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减污”全面推行节肥、节药、节水、节膜技术,带动全区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市场影响力,实现品牌增效、特色增收。

3 产业发展对策

3.1 推广优良品种

规模推广种植乐薯1号、下寨65、青薯9号、青薯10号等抗逆性强的脱毒品种。

3.2 突出机械作业,提高节本增效

通过召开机械深松田间现场观摩会、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及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秋覆膜推进会、无人机专业化统防统治、重点技术集中培训、技术人员进村入户、田间示范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形式,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确保了马铃薯种植向绿色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3.3 规模化种植,实现规模效益

“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成马铃薯机械化整地、施肥、覆膜、播种和高效低损联合收获技术,实现马铃薯的标准化作业,达到了节本增效及规模化效益的目的。

4 产业发展建议

4.1 强化病虫草绿色高效防治

依托农牧业生产发展资金,在马铃薯种植区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悬挂黄板、发放醚菌酯悬乳剂、氟吡菌胺·霜霉威盐酸盐等,实现马铃薯种植区绿色防控技术全覆盖。

4.2 加强技术宣传培训

通过新闻媒体、黑板报、培训班、宣传资料、微信、工作简报、发放明白纸等

形式,让广大群众认识到马铃薯高效种植的好处,通过举行海东市首届洋芋花海艺术节,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马铃薯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4.3 加大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中国农技推广APP等媒体,大力宣传马铃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的重大意义,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参与行动的认知度和支持度,创造良好的的舆论氛围。

4.4 重视现场观摩会

乐都区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突出“绿色”二字,重点推广合理轮作倒茬、深翻深耕、化肥减量增效、增施有机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推动全区马铃薯产业向绿色高质高效方向发展。本着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先进省外、区县外和本地典型经验和做法,提高了群众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为全区群众精准脱贫、乡村振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乐都全膜高质
小我融入大我 跑出高质发展加速度
青海乐都:“红洋芋”带来“红日子”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7:52
高质高效完成冬奥会延庆赛区工程建设保障任务
勇于担当敢于负责 推进项目高质发展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6
教你孕晚期拥有高质睡眠
乐都,乐都
扬子江(2018年4期)2018-09-26 11:38:08
对乐都区动物疫病防控形势的思考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05
旱地全膜玉米密度试验报告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0
武山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中需要改进的问题
现代农业(2016年6期)2016-02-28 18:42:50
玉米全膜覆盖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现代农业(2016年5期)2016-02-28 18: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