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迪
(江西开放大学 经济管理学部,江西南昌 330006)
建设一支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经管类人才队伍是保障乡村振兴顺利实施的关键,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管类人才依旧紧缺,尤其是在数字化乡村建设背景下,既掌握信息科技,又掌握经管知识、同时拥有行业实践经验的人才十分紧缺。高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经济管理型人才为重点。数字化转型背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懂得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又懂得商业经营模式,既掌握行业趋势,又拥有管理之道的复合型人才是数字乡村建设迫切需要的。
江西省高度重视数字乡村建设,在2020年6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出台了《江西省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不断补足短板、增强优势,为江西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内生动力。2021年9月10日,经江西省政府同意,省委网信办、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印发了《江西省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明确提出,到2023年,完成19个省级以上数字乡村试点县、100个数字乡村小镇和30个数字乡村示范项目建设。实现全省农业农村数字经济占农林牧渔增值比重达到28%,规模达到700亿元以上,到2025年,规模达到1 000亿元以上。2022年,江西省委一号文件《关于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意见》也发布,这一系列举措都强调了江西对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视程度,也都体现了数字乡村建设成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从江西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来看,江西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20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数据显示,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为46%,2019年江西省发展水平为41%,较全国高5%。全国中部地区六省中,高于江西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的只有安徽省;从全国各省份来看,江西省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排名为第六,排名靠前。
数字化在城市中应用效果较好,但相对于城市的数字化建设而言,农村数字化建设存在极大的阻力,具体表现为:第一,城乡数字化差异难消除,数字化前沿技术几乎是在城市先应用后,才在乡村地区再进行推广,如果这种模式不破除,城乡的数字化差异也难以消除。第二,农村居民在数字化应用上存在天然劣势,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巨大发展和进步,但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仍普遍低于城镇,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上存在天然劣势,尤其是农村居民在信息生产、信息接入、信息支付以及信息使用四个维度上均处于劣势地位[1]。受乡村发展条件限制,乡村中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大量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乡村人口活跃性较低,留守老人接受能力低、思想观念落后,无法承担起作为数字乡村建设储备人才的责任,这些都给农业数字化转型推进带来了难度。第三,乡村数字建设资金技术支撑要素不足,除了人口素质限制以外,资金、技术等禀赋资源,受乡村发展条件限制,各种资源都有不同程度的短缺。本土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低,立足于乡村现实研发适应本土发展的技术能力不足,基础设施以及实施条件较差。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以外还有不少属于私人产品范畴,因此数字乡村的建设除了需要政府的资金扶持和持续投入外,还需要巨额社会资本的注入。数字化建设对基础设施设备要求较高,且花费较大,资金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第四,乡村数字化参与主体单一,目前来看,数字乡村建设依旧由政府作为主力,高校和企业的参与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而乡村振兴的各项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才能够有效完成。尤其在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和高校有着天然的学科和技术优势,如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是值得探究的问题。
数字乡村建设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力量的加入,离不开技术、人才、产业等多方面的支撑,离不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各类人才培养机构的全方位参与。以江西为例,更需要根据当地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和行业企业生产的现实需要,有效发挥高校优势,开展多方联动。
人才,通常指的是具备经济社会有关专业文化理论知识或者专业技术,展开某种具有一定创造性的社会劳动,并对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做出一定重大贡献的社会组织和企业个人。农村经管类人才,指的是为满足现代农业和农村建设的需要,存在于农村中,具备一定经营管理知识或经营管理经验者,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经营管理,把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组织起来,持续为社会提供产品需要和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带头作用。
农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经管类人才,农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助力,农村经管人才是一种紧缺的资源,人才素质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任何产业的成功都离不开管理和经营,经管人才将产品和市场有效链接,例如近几年的农村电商产业,直播销售手段,都帮助传统的农业产业实现了销售额的飞跃。但是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又对经管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懂得经营,不懂得技术是无法适应现代数字化农业发展的。农业的各类产业转型,各类数字化技术注入传统农业产业都需要一批新型的经管人才的加入。不可否认,农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专业的人才,但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经营和管理,只知道生产,却不知道如何销售的企业是不可能成功的。只知道研究开发,却忽视了成本和各类资源的管理的企业也是很容易面临失败的。
实现新型涉农经管人才的培养,必须认识到高校在乡村振兴经管类人才培养的职责,清晰地认识到农村经管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根据实际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速数字化农村的建设。
高校应该主动研究数字农村建设的要素构成。主要分析数字乡村政策、环境要素,关注数字乡村建设的现状、政策、环境、现有人才适配性。通过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全面分析高校经管类人才培养助力数字乡村建设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
课程设计方面,传统经管类学生的课程多集中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从各高校目前的教育内容来看,多集中于经管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经管类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关注度不够,课程的设计需要结合农村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同时充分考虑经管类学生对各类计算机语言,经济管理软件,VBA、SQL这些课程要加强掌握,进入数字化时代,高校应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致力于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复合型经管人才。
2019年开始,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对高职经济管理专业人才进行“1+X”培养,将“X”证书与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相结合,“X”证书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另外学院还设置了企业经营沙盘等课程,将头脑风暴和团队合作加入课程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实践能力,毕业生能够很快地适应实际企业的工作。
目前,各高校的涉农专业建设还有待加强,现有学科涉农要素的挖掘有很大的空间,以机械专业为例,可以通过涉农课程的开设,加强对农业机械设备的研究,并且与实训、实验课程的结合,有效地将学科成果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其他学科例如:食品类、生物类专业也有很大的涉农课程设计的空间。
数字化背景下,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各高校纷纷加入校企合作的队伍中来。例如,2021年7月12日,江西开放大学与江西长天集团合作共建江西开放大学长天学院,开设了许多校企共建课程,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课程设计,开设了健康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等特色专业。但是目前的这种合作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合作更多的是和城镇企业进行,高校和农村企业的合作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农村企业的合作也能够给学生的暑期实习提供一定的渠道,让学生们了解农村并且热爱农村,深刻理解“农村大有可为”。
各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特色,基于各自的学科优势,开设相应的乡村振兴特色班。例如,江西农业大学依托江西省重点高端智库——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在首届乡村振兴实验班(2019级)和第二届乡村振兴实验班(2020级)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上,拟组建第三届乡村振兴班(2021级)。类似这种乡村振兴特色班级的建立,有利于为农村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江西开放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遵循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企业的方针,已培养了4.5万毕业生,为江西农村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懂得科技和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且这些人才都服务于江西农村建设中,有效助力了江西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江西开放大学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开设了工商企业管理(乡镇企业管理方向)的专业,对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革,并且加入了茶文化等具有农业特色的专业课程。从目前的毕业生质量来看,高校的教育提升了农村经管人才的综合素质,为江西农村地区培养了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提升教师队伍数字化能力。数字化背景下,对传统教学带来了冲击,教学上不仅要变革教学内容,同时要创新教学模式,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管类教师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农村的需求实际进行,根据需求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中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大力发展和利用远程教学手段,建立和完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
数字化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有力手段,而经管人才是数字乡村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必须承担起人才培养的责任,从课程设计出发,大力建设涉农专业,从校企合作找到突破口,同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经管复合人才的培养是未来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应深入把握好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