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幼儿园 徐 晶 洪敏慧
家园共育一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游戏化实施都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看似进行了很多年的家园共育,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园所建立的家校委员会机制,对家园共育工作开展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突破,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幼儿园的一些决策需要征求家长意见时,或是向家长汇报幼儿园课程模式时,一般只针对于家委会成员,即每个班级的家长代表,覆盖面过窄,难以让所有家长了解其精髓。
2.当教师在课程实施、解决幼儿个体问题等需要家长配合进行的教育引导时,许多家长往往因欠缺良好的教育方法或不够了解幼儿心理使得家庭教育大打折扣。
3.因对该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学习方式缺乏认识,家长无法理解园所实施的课程模式,如我园实施的课程游戏化、STEM教育等,更谈不上对教学工作的支持,造成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并削弱了教师对幼儿实施的教育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一谈如何帮助家长做好幼儿的第一任老师,从而促进家园共育,为幼儿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相信每一位父母都认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而且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笔者在自己班级40个家庭中做了一个关于父母和祖父母对幼儿陪伴时长的简单调查。通过38份有效数据的分析,发现周内能够陪伴孩子4小时以上的家庭只占了18%。在这样的陪伴时长下,家长很难对自己的孩子做出客观而全面的判断,进而造成了家长在教育措施上的偏差。因此,想要助力孩子更好地成长,只有先了解孩子。
幼儿的后盾是来自家庭的底气。只有家庭成员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关爱,幼儿强大的后盾才能形成。
酸奶在小班时懂礼貌、性格温和,能和小伙伴们融洽相处,然而进入中班后经常和小伙伴们起争执,对老师的劝导也表示不耐烦,常常以哭泣来表达情绪。而本就与酸奶相处时间不长的爸爸妈妈并没有发现酸奶的这一变化。通过与酸奶妈妈面对面和微信沟通,我得知原来酸奶妈妈生了二胎,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二宝时,家长忽略了酸奶的心理感受。
家庭中的任何变化,比如:生二宝、父母离异、搬家、亲人去世等都有可能引起孩子的心理变化。因此,教师(陪伴幼儿时间最长的人)就需要及时发现、及时与家长沟通——教师与家长的高效配合能够有效帮助孩子与家庭成员建立良好的关系。
面对孩子的成长,家长可能需要了解“孩子的生长规律”“孩子的健康养护”“如何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等问题;面对不同的家长,教师可以这样做:
1.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
二胎甚至三胎政策开放以来,许多家长加入了生二胎、三胎的热潮中,有的家庭以祖辈对孩子的陪伴居多,导致家长年龄层次跨度较大。
而实际上,年龄较小的家长更容易接受新的育儿观念,教师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幼儿,当出现个别情况时给予直接交流与指导;年龄较长的家长对传统的育儿观念根深蒂固,这就需要教师多次、不断向家长渗透科学的育儿观及孩子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可取的做法,不能一味否定,而要告知家长为什么、如何做等。
2.面对不同学历的家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学历越来越高,出现了家长学历水平两级分化的现象。高学历家长学习能力很强,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很强,并且他们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有非常明确的教育取向和教育策略。教师只需要指出孩子的问题,而不必叮嘱具体的解决方法。即使教师需与其沟通,也只需尽可能地描述事件而不要加以评价。而低学历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知识量的获得,只看到孩子外在的行为表现,对孩子的发展评价容易走极端。因此面对低学历家长,教师要提出更具体的指导策略,多通过口头语言和面对面的方式与其交流。
3.面对不同的家庭
现实中,不乏离异的家庭。这些家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为此,家园更要携手合作,帮助这些家庭的孩子更好地适应家庭和环境的变化。同时由于单亲家长需要独自承受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在时间、精力、经济上都不及完整家庭的家长。因此,教师在班级开展游戏活动或亲子活动时,不能让他们感到为难;与他们沟通时,教师要多了解他们的需求,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才能有效地与他们沟通和合作,从而对孩子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1.小班入园阶段
当教师了解了幼儿入园焦虑的原因,比如家园环境的改变、亲子依恋的存在、家长焦虑的影响、入园准备不足等,就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精准地向家长传递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幼儿园的方法,让幼儿尽快摆脱入园焦虑。
2.中班成长阶段
4~5岁幼儿心理发展出现较大飞跃,表现为更加活泼好动,此时正是各种能力飞速发展的阶段,教师和家长需要投入更多关注和实施机智的教育。在面对中班幼儿时,教师和家长需要更多地关注幼儿内在的发展与需求,需要通过观察幼儿外在的具体行为表现,并依据幼儿心理学、教育学等挖掘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做出有针对性的教育。
案例:小班时团团较为活泼,而进入中班后总是脱离集体独自一人行动,和同伴相处时也多有争执,甚至故意破坏他人的作品。我与其父母沟通后发现团团在家也总是打扰姐姐或者破坏姐姐的物品。团团经常被妈妈“狮吼”,但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在上述案例中,家长只看到了孩子的外在行为,而不明白孩子为什么要那样做。因此,作为与幼儿每天密切相处8小时的教师,我为团团录制了他在幼儿园的行为视频,并帮助家长分析其行为以及心理,以积极鼓励的态度将幼儿的优秀品质展现给家长,告诉家长孩子的淘气其实是求知欲强的表现。
3.大班毕业阶段
大班是幼儿园走向小学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教师会相应地实施一些幼小衔接课程,而此时的家长忙着送孩子上拼音班、写字班,家长的焦虑情绪深深地影响着孩子,有的孩子对于进入小学不再是期待而是逃避。此时需要教师及时介入以帮助家长和幼儿轻轻松松进入小学。在大班家长会中,教师可以深度剖析该阶段幼儿特点,加上相应的对策,就能推进园所实施幼小衔接的进程和质量。
案例:萱萱进入大班后,一直抗拒区域游戏,入园情绪也不高。通过和萱萱聊天,我得知她妈妈每天晚上都要求萱萱做很长时间的计算和写字,萱萱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
结合妈妈的心理和该阶段萱萱的心理特点、学习方式,我们向萱萱妈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⑴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
⑵大自然是每个孩子的最爱,多从户外自然环境中汲取“教材”;
⑶注重劳逸结合,以培养萱萱的学习兴趣为主;
⑷多鼓励、少责备,建立萱萱的自信心。
面对孩子,父母不仅是父母,还应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陪伴成长的伙伴。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幼儿与家长的特殊纽带,教师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幼儿和家长做到高质量的亲子陪伴。
1.和谐亲子关系
和谐的亲子关系首先对幼儿语言发展、人格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当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在丰富的语言环境中,孩子的语言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父母对孩子的陪伴,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格,包括思考、行为、习惯、态度,以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孩子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感受到安全、信任,这是孩子情绪稳定发展的必备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他们日后与伙伴、老师及他人良好相处的基础。
2.高质量陪伴
陪伴不是简单地待在一起,而是有交流、有互动,父母在陪伴时可以做些什么呢?如,在实施秋季主题课程时,家长和幼儿可以一起到户外寻找秋天果实;再如,在开展“小鸡的窝棚”STEM项目活动时,家长和幼儿可以一起寻找材料、尝试制作等。
教师和家长交流时应该针对不同家庭的不同情况以及个别幼儿的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向家长们传播科学的育儿理念以及切实可行的育儿方法,从而进行高质量、高效率、高透明的双向互通式的教育,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