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鑫
纵观中唐诗人李贺一生,短短二十七年,犹如灿烂流星般闪现,随即又黯然坠落。仅仅依靠他流传下来的两百多首诗歌、他人的传奇记录,以及我们自己的想象力,有关他的生平事迹,如今我们只知道一鳞半爪。
虽然身为皇室宗亲,但是家境没落,父亲去世得早,李贺从小生活就很窘迫。他和母亲、小弟一起生活在老家昌谷(今河南宜阳),常常食不果腹。为解决饥寒问题,他成年后去长安求官,参加科举考试,却因父亲李晋肃的名字,陷入避讳风波,因此求仕之路也不顺畅。
李贺自幼聪慧。据说,七岁时,他就因为诗歌写得出众而名震京华。前人记载,当时文坛领袖韩愈、皇甫湜读到他的诗作,惊为天人,联袂前去拜访这位布衣少年。李贺“总角荷衣而出”,当场写下《高轩过》送给两位前辈。
光芒万丈的李贺最终还是恩荫得官,到长安担任了三年小小的奉礼郎。然而,他的心情十分抑郁,离开家乡这三年,孤苦无依,他常常觉得自己像侍从般唯唯诺诺,每天做着琐碎无聊之事,身体也每况愈下,需要吃药休养。
三年后,他辞官回乡,每天拼命燃烧自己,寻章觅句,总会骑着毛驴,带一个童仆四处游走。有了灵感,他就立马写下,将笔记扔到童仆背着的锦囊里。晚上归家,连母亲都感叹,自己的儿子要写诗写到呕心沥血而死。果然,后来李贺郁郁而终。
虽然李贺能够全身心投入创作,但体弱多病的他一直饱受精神与身体上的双重折磨。因此,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别具一格,充斥着病容、斜月、衰草、鬼雨、秋坟等恐怖奇崛的意象。根据写诗风格与成就,后世习惯将他称为“诗鬼”。不过,“诗鬼”李贺当真只有这样一个“孤身天才”的形象吗?
若我们放眼于他所有创作,会发现李贺其实有过家室,只是没有儿女,妻子在他病逝之前去世。他和妻子的爱情,尽管平淡无奇,却充满温馨。如《出城》一诗: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试万里,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让我们回到元和四年(809年),当时李贺大约十九岁,已经成家。因前文所述的避讳风波,虽然连韩愈都顶着巨大压力出面撰写《讳辩》,想帮助李贺,但李贺还是在科考中被除名。他只得离开长安,准备东归老家昌谷时,给妻子写下了这首失意之作。
在唐代,人们往往称登科为折桂。此诗前两句写道,雪地里桂树上桂花稀疏,啼叫的乌鸦被路人用弹弓打下。这既是写自己出城所见,也是指明自己科考失败。大雪纷飞,李贺骑一头蹇驴,头戴垂帽,顶着凛冽寒风,踽踽独行于长安古道。第三、四句谈及关水、秦风,概因当时人们离开长安,必定要经过秦地,出函谷关。
这一路,李贺感愧交加。他辞别老家的妻子,满怀希望与自信,入乡(帝乡,即京城)参加科考,往来跋山涉水,最终却滑稽地因为避讳风波而失败,没有拿到官印而回。这捉弄人的命运,叫李贺悲从中来。当然,这第五、六句并非表明李贺在乎当官带来的财富与权力,于李贺而言,诗中情感恐怕更多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慨叹,以及不能改变家庭困境的失落。
因此,最后两句写道,形单影只的李贺骑驴缓行,心情越来越复杂,进而想象到家时的场景。悲苦之余,回归温馨的家庭生活,固然能让他感到些许安慰,但一想到爱妻忧心忡忡却不忍询问的神色,便更加悲苦伤心。也许爱妻刚开始还会忍住眼泪慰问他,可是后来看到他“堪悲”的状态,她终于没能忍住眼泪,在梳妆镜前任由热泪流淌,李贺自己也不禁黯然落泪。
后四句中心理活动与想象手法并行,点出李贺“近乡情更怯”,心中百转千回、无限苦恼的境况。夫妻俩不幸的遭遇、互相依偎的场景跃然纸上。
这位没能留下姓名的妻子并不是第一次进入李贺的作品。如写于新婚之际的《后园凿井歌》:“井上辘轳床上转,水声繁,弦声浅。情若何?荀奉倩。城头日,长向城头住。一日作千年,不须流下去。”此诗道出夫妻情深,如胶似漆,永不分离:愿如井上的辘轳、绳索紧密缠绕;愿如三国荀粲那样,跑到冰天雪地受冻,回来用身体给发烧的妻子降温,最后生死相随;愿如城头太阳,一直挂在天空不落下,一天长似千年,两人相聚的时光永不流逝。
又如《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中“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两句,有学者认为这是李贺得知妻子生病的消息而动了乡思。据说,李贺当上奉礼郎不久,便在长安收到昌谷家中来信(“犬书”,化用陆机典故),得知妻子卧病在床(古人称之为“鹤病”),归心强烈。
再如可能写于三年长安生涯结束,辞官回到昌谷,享受燕婉之时的《咏怀二首(其一)》:“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借因病免官、弃而不用的司马相如与妻子卓文君的琴瑟之好,表现自己和妻子归隐昌谷的生活。
尽管如今早已无法确定李贺之妻殁于何时、因何而殁,但透过历史,从那些诗歌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对夫妻平淡、温热、真挚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