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治咳喘病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之思想

2022-02-25 21:12:16赖道文
中国典型病例大全 2022年2期

摘要:咳喘病之病变部位在肺,但五脏六腑、内伤外感均可令人咳喘,非独肺也。醫者应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不能以肺论肺。肺属金,肾属水,金水相生,久病咳喘必伤及肾,肾气失纳,咳喘并发。土生金,脾属土,脾虚、脾寒、脾湿均可生痰,上注于肺阻碍肺气之肃降产生咳喘。心肺相连,脉络互通,患咳喘日久必伤心脏,心血瘀阻,不利肺之宣降,致使咳喘加重,心肺互损,形成恶性循环。肝属木,喜条畅,恶抑郁,肝郁可伤及肺,致咳喘胸闷胸痛,心烦不宁,肺郁易阻遏肝之干旋至生痰饮,形成痰气交结。咳喘病者多由外感引发,往往又兼内伤,医者应辨别其各占比列之多少,给以相应之治法。咳喘类疾病其脉象、舌象之诊断意义与它科疾疾病有具明显特色,不能相题并论。

关键词:咳喘疾病,五脏六腑,外感内伤,脉舌辨证。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2-01

引言:治咳喘病首先要注意外感内伤之辨证施治,大多数患者外感内伤具备,要有较强之整体观点。辨识该病之证应放在关键位置,以此作为指思想,再参合脉舌之变化,作进一步之定夺。证不明,脉舌也无从讨论。辨别脉舌应围绕着咳喘病人的病理机制,演变规律来作病理分析,不能以它科疾病之脉理舌象来诊断咳喘患者之脉舌变化。

正文:咳喘病之病变中心部位在肺,五脏六腑均可令人咳喘。然肺主气,主敷布津液,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肺病多气滞,气滞则津液凝结而生痰饮,痰气交结,咳喘胸闷乃发。除肺脏之外,其余诸脏腑即使气滞未必生痰。导致肺脏之病变大多由外感引起,日久伤及内脏,以至内伤外感合病,胸闷咳喘乃发。六淫外感伤及肺卫,生冷油腻,油炸煎炒伤及脾胃,皆可引咳嗽暴发。因治疗不及时,或医者未按照肺之生理功能,先开后降,先表后里之治疗法则进行治疗,肺气受困,痰饮气滞未得到及时解散。日久肺气不宣,心血失氧,血不营运,血脉瘀阻,诸脏受损,身体每况愈下,以至不救。肺气失宣则咳,肺气失降则喘,肺之支气管变形肿胀痉挛则会引起哮鸣如水鸡声。肺病咳喘,不论有痰无痰,痰多痰少,均必须化痰以止咳喘。肺部无限之津液来源脾肾之气化供给,脾土生肺金,脾之精微物质无时无刻往肺脏不断输入,若肺脏因外感或内伤冷热而不能及时宣降,则极易引起咳喘吐痰。肺肾又是金水相生,肺因邪束而生痰,正常之津液不能下荫肾脏,华盖失固,肾失肺津之养护,则肾气日衰,肾气失固,肾不纳气致气浮而喘。一般新伤外感只咳不喘,此时不论咳多久则仍是第一期肺病。因久咳不止而喘,则已进入第二期肺病。咳喘不止,肾气日衰,心血瘀阻,心肺俱病,咳喘短气不足以息,此时已进入第三期肺病。肺肾相生,肾气因咳喘日久而逐渐衰弱,肺失其养,则肺之生理功能每况愈下,此时极易感冒,致咳喘频发,肺之器官组织必深受其害。心肺二脏脉络相互偱环,肺气不顺,则供氧不足,氧气不足则血循环受阻,逐渐形成肺源性心脏病。血难循环,肺失血养,血虚则气失载体,致肺气更弱。在心肾衰竭期之咳喘病,若脾阴虚损,饮食减少,则所生之痰饮也少,从而形成干咳干喘,此时应以滋补肺脾肾为主,一切降气通腑,化痰陷胸,宣肺解表之品均宜慎用,切忌滥用独用。

至于如何辨证论治,则要从证脉舌去综合分析。但针对咳喘病患者之立法用药,应以症状为主,脉舌次之。证就指咳嗽之缓急,有力无力,日夜咳喘孰轻孰重,随季节之变化有无关系,是喘多咳少,还是咳多喘少。再结合痰色黄白,青绿,紫黑红赤诸色,以及痰之形状,如鱼冻样粘痰,拉丝粘痰,泡沫痰,稀涎痰,米羹样白痰,以及吐痰量,咳痰量少为干咳、量多为湿痰咳,痰粘滞喉间难于咯出多为顽痰,燥痰。咽痒痰少咳嗽,鼻塞流涕,形寒体酸多属外感,夜间咳嗽多属内伤,胸闷咳嗽多为内伤外感。咳喘患者多兼不同程度的胸闷,胸部憋闷致极,见气粗气逼而喘者为胸肺痰水闭阻,治以化痰导泻为主,宣肺次之。见气喘气粗,喉间痰鸣,大便秘结者以降气平喘,化痰通腑为主,稍兼宣肺解表。见胸闷气短,不敢动,动则气短不续者多为肾不纳气之虚喘,治以补肾纳气为主,慎用解表。治咳分外感内伤,外感急性咳嗽,包括外感六淫,和饮冷吸寒,暴食油炸煎炒过度。内伤咳嗽包括五脏六腑病变涉及肺脏而咳。咳喘病则宜首分虚实,次分寒热,其病变机制比单纯咳嗽更复杂,就咳喘而言,重在平喘,次在止咳。治哮鸣如水鸡声者又有别于咳喘之治法,喘而哮鸣者其气管必变形或生有异物,治宜祛风利窍兼化其异物。喘而哮鸣患者,其舌质多紫暗,其脉多涩滞,此风瘀入络,治宜熄风解痉,化瘀入络,此哮喘可以“风哮”名之。哮喘并发者重在治哮,轻于平喘。

咳喘患者之舌苔变化有其独特之涵义,与它科之病理机制完全不同,比如舌头红赤,舌苔黄厚,不一定代表心火旺,禁止使用凉心泻火之品。舌红无苔,不一定代表肺肾阴虚,舌苔黄腻不一定代表肠胃有湿热。舌质红舌苔黄厚有时可温可补,舌质红降不宜凉血散血,却可辛温散寒以化痰饮。舌体胖,苔水滑,只宜温阳,不宜健脾燥湿。胸闷苔黄腻,有时可滋阴养血。有时面唇黧黑,舌质紫暗之咳喘病人,不作血瘀阻络论治,而以滋阴暖肾,补肾纳气,益气养血论治。舌质红有时可在配伍中加温阳补火以温化痰饮。舌绛苔黄,口渴,看似阴虚火旺,但治疗并不急于滋阴凉血,补水救火。有时舌苔白润,痰质稀薄,却在方中重用石膏。从可此举例可知,咳喘患者之舌象诊断与其它各科之舌象诊断有其特色,其含义完全不同,不能以舌论舌,否则极易引起误诊,错诊。因此舌象之诊断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灵活性,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一本舌诊论,如果不与具体病情联系起来综合分析,是很难有多少实际价值的。所以我们不能神话舌诊学,又不能离开舌诊学,一切都要从具体病情出发,围绕疾病的病理机制展开辨证论治,着重整体观念,万变不离其宗,这样舌苔之诊断价值就更高,更耐人寻味。

咳喘病人之脉象变化无外乎27种,与它科类似,但其含义却相差甚大,不能与它科之脉理去诊断咳喘病人。正因咳喘病人之病理机制、演变规律与它科不同,其脉理也随之改变。比如弦脉,大多代表肺部饮阻气滞,很少作肝郁论治,一般不宜疏肝理气之品。滑脉代表痰气交阻,蕴郁肺经作咳喘。与痹症脉滑,痰留肢节之治法用药相差甚远。与癌症脉滑,痰毒深伏之病理机制,不可相提并论。与肝炎脉滑,多属湿热阻于肝胆之病理机制,也有天差地别。脉数疾在它科病中多属热甚火旺,而咳喘病多为寒郁化火,不散其寒化其饮,其数脉终不能平静。咳喘病人之脉浮多与太阳经郁闭有关,而高血压病之脉浮,普遍属于阴虚阳亢,化风上扰。也有很多咳喘病人见弦滑脉,数脉,弦脉,沉细脉,弦细脉,在配方中均宜麻黄以解太阳之表,不必拘于浮紧之脉。咳喘患者见肢冷,恶寒,脉沉细,因咳喘严重,咳痰较多,不能与夹义伤寒之亡阳欲脱之症统论之。知其同,又求其异,单平脉诊是很难定夺的。如果医者,精于咳喘疾病之辨证论治,又善于从整体出发,宏观调控,即使脉舌未见到,立法处方也可做到八九不离十,疗效也是可以肯定的。反之,医者不知辨证,只拘于脉舌之论治,就等于刻舟求剑,则很难准确诊断病情。

治肺病就应从肺之正常生理功能去了解患病时之病理变化。用药处方则胸有成竹,不会离题大远。肺之生理功能主宣降,司开合,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气灌大肠,分秒离不开脾肾之养护。知其郁闭而宣解之,知其逆上而清肃之,知其滞而清之化之,理顺之,导泻之,知其不足则补之养之,填充之。补是为了祛邪,泻是为了安正,补泻兼施,是为了更吻合病理机制,解决其病理矛盾,则可安抚娇脏。肺主气,治肺病咳喘,以气分药用得较多,但理气之同时必兼化痰,肺因痰阻而气逆,故理气化痰降逆之品对咳喘病患者来说,堪称王道之治法。肺主宣,肺气宣则水津布于皮毛腠理,间接的起到利水排痰之效。肺主开合,与肾遥相呼应,在肾不纳气,肺肾两虚之情况下,补肾纳气,肺肾同补,则华盖合而肾坚固,肺肾相生,精气自化,喘息自平。肺主通调水道,在胸水不利,肺气受阻而咳喘气逼时,利胸肺停水从膀胱而出,正符合肺之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之生理功能,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真是顺其生理则昌,逆其生理则亡,投其所好,避其所恶,通其所堵,补其所须,则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乃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整体现念,宏观调控之法宝。

作者简介:赖道文,1962年11月10日出生,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油石乡淸溪村赖屋组赖道文。本人自幼酷爱中医,如饥似渴,刻苦钻研中医40年,写有中医心得笔记200多万字,正式书稿80多万字,不久将来准备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