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维骏 刘修娴 陈小玲 陈冠华
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规范临床路径于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开展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急诊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试验对象,总计130例,依据急诊接收顺序分组,前期65例设为参照组,开展常规急诊护理,后期65例设为实验组,开展急诊规范临床路径。结果: 实验组患者院前延迟、发病至抢救时间、D-B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介入治疗后低血压、拔管综合征、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参照组介入治疗无效死亡病例6例,实验组缓解率100.0%,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急诊规范临床路径可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时间,降低介入治疗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规范临床路径;介入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02-01
急性心肌梗塞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主要因心肌缺血导致心肌组织急性坏死,起病较为急促,合并症较多,患者以突发性胸痛症状为主,伴有明显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病死率,对临床治疗时机要求较高[1]。据临床病例分析显示[2],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与其抢救时机具有高度关联,以中老年男性患者为高发人群,诱发因素较多,与情志因素、心血管器质性病变、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具有一定关联,开展有效抢救对策尤为重要。随着近年我国老龄进程加速,人们生活节奏改变,急性心肌梗死患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临床首选介入治疗,有效恢复局部心肌供血,缓解胸痛症状;为确保患者早期施治,加强急诊护理管理尤为重要[3]。本研究针对急诊规范临床路径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有效性进行分析,如下开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医院急诊科自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接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试验对象,总计130例,依据急诊接收顺序分组,前期65例设为参照组,男34例,女31例,年龄范围46-82岁,平均年龄(57.48±1.79)岁,所选患者均行PCI手术治疗,其中20例行球囊扩张,45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后期65例设为实验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范围44-83岁,平均年龄(57.51±1.82)岁,所选患者均行PCI手术治疗,其中18例行球囊扩张,47例行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治疗;计算比对2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上述资料,差异均衡满足数据比对要求(P>0.05)。
诊断标准;入组患者均满足《心内科鉴别诊断指南》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符合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学院及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诊治指南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依据[4],患者入组时伴有持续性胸痛症状,30分钟以上,经由含服硝酸甘油症状无缓解,经由心电图常规检查可见两个及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经由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可见异常升高;符合上述条件即可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纳入标准;(1)入组患者均通过拨打120急救电话入院;(2)患者均由家属陪同就诊。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患者;(2)发病时间超过12小时;(3)精神障碍性疾病,严重认知功能不全患者。
1.2方法
为确保研究开展客观性,入组患者急诊护理及介入手术治疗,均由相同医务人员实施。参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急诊护理,待患者接诊后,辅助患者进行相关检测,待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帮助患者进行科室转运,以辅助患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于手术治疗之前,针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注意事项等相关情况,对患者进行讲解,可采用先救治、后缴费方式,加强对患者介入治疗期间生命体征监测,及时检出风险事件,及时联系主治医师开展针对性治疗。
实验组患者开展急诊规范临床路径,急诊接收120急救电话时,通过远程指导,询问在场目击者患者机体状况、既往史、现病史、用药史等相关情况,以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机体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并安排护理人员出诊;带接诊后,对患者机体状况再次进行评估,于院内急诊科室进行实时联系,将患者机体状况与院内医务人员进行沟通,明确患者病情危重情况,严格按照我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诊治指南标准,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临床路径,为患者制定诊疗流程图[5];针对高度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患者第一时间接受心电图及心肌损伤标志物相关检查,早期确诊;确诊完成后,评估患者介入手术开展指征,主要针对发病时间小于12小时、病情危重患者,待患者确诊后,将患者病历资料及检查结果共同进行转运,由出诊护理人员开展全程追踪护理干预[6];将患者病情与介入手术治疗主治医师进行沟通,可有效缩短再次评估时间,确保患者第一时间接受介入治疗;观察患者介入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完善护理文书的记录,针对患者接诊、入院检查、转科、介入手术治疗后及出院等流程进行详细记录。
1.3评价标准
(1)记录比对2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延迟、发病至抢救时间、D-B时间等指标;
(2)比对2组患者介入治疗后低血压、拔管综合征、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3)依据患者胸痛症状、生命体征评估急诊效果,若患者胸痛消失,血管疏通即为成功緩解。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24.0进行假设校验,计数资料分布用(%)表达,卡方假设校验,计量资料分布用()表达,t样本假设校验,P<0.05设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时机比对
实验组患者院前延迟、发病至抢救时间、D-B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介入治疗并发症比对
实验组患者介入治疗后低血压、拔管综合征、心包填塞、恶性心律失常、梗死后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2组患者介入治疗效果比对
参照组介入治疗无效死亡病例6例,实验组缓解率100.0%,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3讨论
急性心肌梗塞为临床较为危重心血管疾病,主要因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导致急性坏死,具有较高病死率。临床治疗效果与救治时机具有高度关联;临床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效果与介入治疗开展时机呈正相关性。基于我国医疗事业快速发展,急诊收诊患者增多,有限的医疗资源,导致门诊病情延误,加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不显著,多以胸痛症状为主,临床鉴别诊断疾病较多,于急诊接诊期间,需早期确诊,开展早期治疗对策,确保患者第一时间接受介入治疗,有效缩短冠脉疏通时长,有效降低介入治疗并发症,提高临床抢救效果。
急诊规范临床路径主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等病情危重患者,依据病情危重情况,优化有限的医疗资源,确保资源利用合理性;重视院前急救对患者治疗的影响,于传统院内急救护理基础上,开展院前抢救,于急诊出诊期间,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为患者建立完善的急诊护理路径表;针对高度疑似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快速开通绿色通道,确保患者第一时间接受心电图等相关诊断,早期确诊后,调动各科室医疗资源,快速给予患者转运,于最短时间内给予患者确诊,及时开展介入手术治疗,可有效缩短手术治疗时间。急诊规范临床路径作为护理管理标准化内容,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要求较高,需依据急诊发展现状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需求,按照时间顺序,有序开展急救措施,加强质量控制,有效避免急救过程中相关不良情况发生,并通过详细记录护理文书等,针对已完成情况进行标记,有效避免护理遗漏,对患者机体状况进行有效评估,可有效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有效性[7]。本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院前延迟、发病至抢救时间、D-B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急诊规范临床路径有序开展急诊抢救,待接诊后开展急诊护理,避免院前延误,为抢救征求时机;经2组介入治疗并发症比对可知,实验组患者介入治疗后低血压、拔管综合征、心包填塞、惡性心律失常、梗死后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规范急诊临床路径确保患者第一时间接受治疗,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参照组介入治疗无效死亡病例6例,实验组缓解率100.0%,高于参照组,急诊规范临床路径抢救成功率升高,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首选急诊策略。
综上,急诊规范临床路径可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救治时间,降低介入治疗并发症,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丽.规范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抢救效果及康复的影响[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46):127,137.
[2]王学胜,肖小强,龚福汉,等.临床路径对基层医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机制[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版),2019,3(3):129-130.
[3]吴修辉,王予,刘奇.规范化急救路径表对心肌梗死患者就诊至球囊扩张时间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4):122-124.
[4]王宇,陈云云,周鸳,等.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8,13(3):371-373,377.
[5]谢燕梅,陈柳红,冯雪连.急性心肌梗死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抢救效果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6):146-147.
[6]陈丽琴.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3):107-108.
[7]王大莹.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的护理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24):4644-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