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扶贫培训模式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2-02-25 08:47段宜宏
职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培训模式优化策略

段宜宏

摘 要:近年来,云南技师学院先后完成了怒江独龙族木雕培训,独龙江、维西刺绣培训,维西县劳动力转移引导培训等一系列培训,为做好云南减贫脱贫工作进行一些实践探索,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形成了“大师工作室+企业+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产业+种养殖户+技能培训”“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三種模式。本文对以上三种技能扶贫培训模式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对现有模式进行优化,提出优化策略,这不仅有利于改进后续的技能扶贫培训模式,也能够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技能扶贫培训提供有效的借鉴。

关键词:技能扶贫 培训模式 优化策略

本课题以近年来云南技师学院所开展的技能扶贫培训案例为基础,对培训实施主体、经费来源、培训内容、培训效果等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现有的技能扶贫培训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各个模式的相关因素进行优化,提出可操作、可应用的优化策略。

培训模式是在培训目标支配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按一定运行机制运作、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的培训模式或式样。模式是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归纳到理论高度,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使别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培训模式是一个系统概念,主要包括培训目标、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层次、培训内容、培训规则、培训评价、培训效果保障等要素。按照培训主体划分,农民工培训模式大致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体型、市场依托型三大类。

依据上述关于培训模式的理论,本文所要研究的培训案例及模式分析属于政府主导型模式的委托模式,即云南技师学院在政府的主导下,按照相关培训规定,接受政府委托,针对特定群体开展技能扶贫培训,在近年来开展的培训实践案例中,按照培训目的、培训要素来分型,形成了“大师工作室+企业+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产业+种养殖户+技能培训”“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三种模式。

在提出三种模式的基础上,笔者重点针对不同模式的基本情况、培训成效进行分析,提出优化策略。

一、“大师工作室+企业+技能培训+创业孵化”模式

(一)“大师工作室+企业+技能培训+创业孵化”模式基本情况

该模式是通过对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当地市场、资源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技能扶贫培训项目,邀请相关领域技能大师及企业,持续多次开展技能培训并提供后续技术支持,促进当地贫困人口依托技能进行创业。培训工种选择紧贴当地实际,与当地资源、市场相结合,以参与培训企业为依托,后续技术支持到位,便于项目孵化。技能大师参与技能培训,极大地激励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培训成效。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上,由承训机构、企业适当加大技能培训投入,增加培训时长,巩固培训成效。技能培训结束后,政府、学校、企业持续跟进,开展创业孵化,继续提供技术支持、技能提升培训等相关支持。

(二)“大师工作室+企业+技能培训+创业孵化”模式案例

1.怒江独龙族木雕培训班基本情况

2015年,由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主办,云南技师学院承办了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怒江独龙族木雕培训班。该培训班是针对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的实际情况设计的一次技能扶贫培训。独龙江乡有着丰富的木材资源,过去独龙族群众捞“浮木”只能用于烧火做饭。在云南木雕之乡剑川,木雕师傅依托木雕技能赋予木材更高的文化经济价值。通过技能将独龙江“浮木”“变柴为宝”是实现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

培训班邀请国家工艺美术大师段国梁对学员进行指导培训,培训为期3个月,培训学员共计43人。培训结束后,部分学员回到家乡,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贡山县独龙族手工艺协会,开始进行木雕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并在各级党委政府、云南技师学院、企业的支持下,组织对当地群众进行了独龙江乡木雕产品加工相关工艺的多次培训。

2.维西县保和镇傈僳族刺绣培训班基本情况

2015年,云南技师学院精准扶贫迪庆州维西县保和镇高泉村。当地传统刺绣“花腊裱”通过该学院的刺绣老师更新设计模板后,提高了市场欢迎度,提升了销量。2015至2017年,云南技师学院邀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对当地绣娘进行了多次刺绣培训,绣娘们的作品得到了刺绣老师的高度认可,达到了商品化的水准。

绣娘朱春华多次参加培训并自费到昆明继续深造,她本人多次参与各级技能竞赛并获奖。2018年1月,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朱春华“云岭技能大师”荣誉称号。2019年6月,朱春华在维西县城成立了“滇傈绣苑”工作室。工作室有了订单,朱春华就和姐妹们一起完成,并给予她们相应的报酬。2019年11月,在昆明举办的三区三州技能大赛上,朱春华的一幅刺绣作品卖出了16 000元。2020年,朱春华“滇傈绣苑”工作室实现了近万元的销售额。

(三)“大师工作室+企业+技能培训+创业孵化”模式存在的问题

该模式培训经费较普通的技能培训费用增加较多,承训机构及参与企业积极性不高,推广复制该模式存在一定困难。从培训参与方来看,该模式的培训参与者与传统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相比多出了企业、技能大师等参与者,培训工作的难度增加了。从参训学员来看,学员参与培训后需要依托所学技能进行自主创业,需要后续创业孵化投入及技术支持的持续跟进,增加了操作难度。

(四)“大师工作室+企业+技能培训+创业孵化”模式的反思与优化策略

对于深度贫困地区群众的技能培训,如何选择合适的培训工种对于培训成效至关重要。木雕作为一门技术要求高、学习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技能,学习时间不同于其他的技能培训,需要统筹使用培训资金,甚至需要额外补助培训资金,为深度贫困地区群众解决培训中存在的现实困难才能够有效推进培训工作。此次木雕培训学时虽然超出了培训工种规定的时间,但与木雕产品生产技能所需的学习时间相比仍显短暂。在后续的工作中,各级政府、学校、企业又有针对性地对参训学员开展了一系列后续工艺及设计、绘图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独龙族手工艺协会的木雕产品技艺。通过此次培训,让一批独龙江乡群众了解、掌握了木雕技艺,成立了协会,有了固定的场所进行经营,有了依托技能脱贫的信心、途径、平台,这对于一个过去一直处于封闭、观念相对落后的地方的经济发展来讲具有长远的意义。

维西傈僳族刺绣工种培训项目选择的是维西县传统傈僳族刺绣“花腊表”,邀请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通过改进刺绣工艺、更新刺绣设计样式,加入现代、时尚元素,提升了传统傈僳族刺绣产品“花腊表”的市场接受度,工种选择较为合适。

刺绣与木雕技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技艺积累提升周期相对较长,仅仅依托一次、两次培训所能产生的成效有限,需要个人或团队持续学习、提升,才能依托专业技能实现脱贫。

二、“产业+种养殖户+技能培训”模式

该模式是以精准扶贫条件下重点开发、扶持的产业为依托,针对相关产业的种养殖户开展技能培训,目的是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提高相关产业种养殖户的种养殖收益。

(一)“产业+种养殖户+技能培训”模式的基本情况

该模式培训工种选择紧贴种养殖户实际需求,注重提升种养殖效益。培训班邀请行业技术专家担任培训教师,培训教室设在田间地头等种养殖一线,突出技能培训的服务性,注重解决现实问题。

(二)“产业+种养殖户+技能培训”模式案例

1.维西县开展了种养殖、电商等多项培训

2016年至2019年,学院依托驻维西县保和镇高泉村扶贫工作队,针对维西县贫困人口开展养殖、电商、挖机、刺绣、药材种植、冰葡萄种植等培训,共计培训3 830人。

2.会泽县技能扶贫培训

2016年至2019年,云南技师学院在会泽县开展各项技能扶贫培训,共计培训14 424人。培训工种分别为:钢筋工(初级)、果树工(初级)、家畜饲养工(初级)、农艺工(初级)、砌筑工(初级)、蔬菜工(初级)、核桃种植、油橄榄栽培、病虫害防治、蔬菜定植(直播)、肉猪饲养、畜禽疾病防控、蔬菜种植与田间管理、家禽养殖、中草药种植与初加工、特色种植、家政服务等。

(三)“产业+种养殖户+技能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种养殖户较为分散,种养殖门类相对分散,集中种植户开展相应门类技能培训有一定困难。

种养殖专业具有“小众性”,能够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训的行业技术专家数量相对有限,对相关技能培训有一定的不利影响。种养殖户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种养殖户经济收入的可视化程度,种养殖收益可视化的程度对于参训学员的学习、技能应用积极性的影响较大。所以,种养殖类的相关技能培训如果有产业依托,将会促进种养殖收益的提高,种养殖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能够提高种养殖收益的可视化,这种可视化的收益能够促进种养殖技能培训成效的提升。

(四)“产业+种养殖户+技能培训”模式的反思与优化策略

传统的种养殖技术培训因为没有产业作为依托,养殖收益增加的可视化程度不明显,种养殖户收益增加的主观感受不强,难以吸引广大种养殖户的关注,效果较为有限。

相比较来看,有产业作为依托的种养殖培训,由于产品商品化程度高,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强,较容易吸引种养殖户的学习兴趣,培训成效较好。

依托产业开展的种植培训,收益的可视化程度提高,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技能提升带来的收益,便于种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培训的长期收益增加。

三、“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培训模式

(一)“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模式基本情况

该模式是通过对贫困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实现转移就业。一方面通过开展当地急需的专业技术培训,实现相关人员依托技术在当地转移就业;另一方面,通过转移就业的专门培训,与区域外企业对接,实现相关人员在培训后赴东南沿海及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二)“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培训模式典型案例

云南技师学院引入优质培训资源开展培训,开展维西县挖机培训,服务于维西县交通建设,时效性强,吸引力大,出现培训人员争抢培训名额的情况。学员经过30天培训,取得了毕业即就业的良好培训效果。

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助推脱贫攻坚,2017年4月,维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云南技师学院联合举办了劳动力转移就业现场招聘会。招聘会邀请了省、州、縣内外共68家企业参加,共提供用工岗位1 458个。维西县各乡镇近2 000余名求职群众参加了招聘会,共有542人达成意向性用工协议。

2016年至2019年,云南技师学院在会泽县开展各项技能扶贫培训,其中包括:钢筋工(初级)、果树工(初级)、砌筑工(初级)、家政服务等。

(三)“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模式存在问题

从当地转移就业市场来看,当地就业市场上传统工作岗位饱和,转移就业岗位需求不足;有需求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岗位,岗位收入对于当地有转移就业需求的人群没有吸引力;当地有需求、收入高的岗位对应的专业技术含量要求也高,这些岗位的专业技术培训周期长、费用高。从跨区域转移来看,转移就业人员经培训转移至东南沿海及内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存在没有转移的人员因个人原因难以外出就业和可以转移就业的人员已经转移就业的矛盾。

(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模式的反思与优化策略

转移就业受到收入、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相关人员在接受技能培训后转移就业存在一定困难。如果转移就业的目的地从当地拓展到东南沿海及经济发达内地区域,转移就业的难度将持续加大。

通过技能培训实现相关人员在当地实现就业,需要学员脱离原有生产模式,投入新的工作岗位。原有生产模式与新的工作岗位之间的对比要超过学员心理预期,理论上学员才有转移就业的愿望。

“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工种的选择,需要按照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求,科学设置培训内容,培训工种和培训内容符合当地实际需求。培训后转移至区域外就业人员,需要考虑有相关转移就业需求的学员,重点开展相关培训,实现结业即就业。

〔作者单位:云南技师学院(云南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培训模式优化策略
浅谈医学院校生物信息学专业青年教师规范培训模式的建立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推动我国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师徒帮带退役士兵“333”培训模式探索与创新实践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高职院校化工总控工技能大赛的培训模式与对策分析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