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培 胡炜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充分检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得到充分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得到充分彰显。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理论选择的肯定性评价,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这种理论自信从何而来,其根源是什么?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继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特别是近代西欧社会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规律,指明了人类实现自由解放的现实道路。此后,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的变化,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其科学性与真理性亦不断彰显。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开放实践中的运用与发展,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漫漫征程。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歷史问题的决议》,从思想路线的高度对建党24年来的历史作出正式结论,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在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新民主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的历史课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建设发展实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丰富与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党在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至此,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真理性的认识更加深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时代潮流,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改革发展实际相结合,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探索解答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深刻总结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进一步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时俱进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新的时代再一次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统一起来。也正是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牢牢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变化而发展的原则,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真理性的根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根源,是中国共产党愈发自信地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进的思想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之源。
二、百年奋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不仅在实践中彰显,更要在实践中证明。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各项事业取得卓绝的历史性成就,夯实了共产党人理论自信的现实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以高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的主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在中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随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中国经济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经济总量有了持续增长,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期间,科教文卫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抗美援朝打出了国威军威,人民解放军成为维护国内稳定、倡导和平外交的坚强后盾;重返联合国,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中华民族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项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经济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经济总量由2002年世界第六位,到2017年时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二位,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实现了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综合国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党领导人民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国家权力结构日趋合理,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不断增强,人民民主的权利得到保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经济风险,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战胜长江和嫩江、松花江流域严重洪涝、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战胜‘非典’疫情”中不断彰显。党领导人民抵御住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及国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敌对势力的冲击,捍卫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迅猛发展,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加,文化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工作上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思想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靠勇气、奋斗、实干战胜了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成就。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并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这些生动的实践成就也愈发坚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
三、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信的力量源泉
马克思主义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明确提出人民群众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立场的直接表现,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依靠人民群众,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当作社会历史的主体,一切依靠人民。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銅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党紧紧依靠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党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例如,农村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多种新的组织形式,都是农民群众创造性实践的结晶。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是因为始终坚守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始终坚持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领导人民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人民被压迫、被奴役的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着眼于人民群众渴望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根本诉求,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论自信,冲破思想束缚,不断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完成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人民千百年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在面临经济利益与人民生命安全两难抉择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人民。前行的道路荆棘丛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目的,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当作尺度,事业的成败由人民评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的利益。因此,“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换言之,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尺度,就是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一切工作、一切实践的最高标准。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就如何评价和对待资本主义工商业、民主人士、知识分子,毛泽东指出只要“对社会还有利,适应了人民的需要,改善了工人的生活”,社会就还需要它。为了推进改革开放,消除姓“资”姓“社”等“左”的思想束缚,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将能否实现人民切身利益作为评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标准。以人民为尺度就是把人民的需要作为现实转换的价值标尺。基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及时作出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把人民当作尺度的评判标准。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凭借理论自信的底气,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称赞和衷心拥护。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中国发展具有无比深厚的潜力,中华民族具有无比强大的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必将愈发坚定。
作者赵培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炜杰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