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现状及优化机制探析

2022-02-25 23:51:15范多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7期
关键词:委员心理健康班级

范多芳

[摘           要]  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活动组织、心理危机预警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分析心理委员制度现实意义,了解心理委员制度现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在选拔、培训、管理考评、职能发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析心理委员制度优化策略。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心理委员;制度;优化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112-03

一、心理委员制度概述

200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的意见》,依据文件精神,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为满足复杂形势下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咨询需求,解开不少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误区,解决学校心理咨询无法面面俱到等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2004年天津大学首先设立心理委员制度,随后这一制度得到迅速发展和推广。

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在学校班级内专门设立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班委成员的制度”[1]。具体来说,就是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基础,成立以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心理委员队伍,即在班级中任命心理委员,专门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心理委员制度已成为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心理咨询以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三大载体,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心理互助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建立心理委员制度的现实价值

(一)心理委员制度可以进一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性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是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的一个重要抓手。《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教思政厅〔2021〕10号)中明确提出: “高校要健全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依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党团骨干、学生寝室室长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2]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个人”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心理委员能够及时发现危机个案,关注重点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灵活性与时效性。

(二)心理委员制度可以弥补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配备不足,改善心理咨询工作的结构

教育部文件中明确规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配备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2],但大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缺少专职心理教师的问题,所以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可以有效弥补心理咨询教师人数不足的问题。通过建设和培养心理委员队伍,形成“心理委员—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中心”体系,使心理咨询工作结构更加立体化,更有利于开展各类心理健康工作。

(三)心理委员制度可以拓宽学生寻求帮助的途径,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求

相较于心理老师,多数学生还是倾向于把心中的问题与困惑向同伴倾诉,心理委员对班级学生的帮扶具有内在优势。首先,心理委员来源于学生,能够及时了帮助。其次,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情感体验,使心理委员和同学之间更易接纳彼此,产生情感共鸣。再次,心理委员开展心理辅导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在任何场所、任意时间进行沟通。最后,经过系统培训的心理委员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人际交往、情绪问题等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措施。

(四)心理委员制度能够提高学生自我成长的能力,发挥助人、自助的作用

高职院校通过规范有效的程序和选拔标准选拔一批得力的学生作为班级心理委员,他们在参与心理工作和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学习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是促使学生自我觉察、自我认知。心理帮扶的过程,也是学生自身不断充实和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自我成长的同时,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三、高职心理委员制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目前积极推行并不断完善心理委员制度,在班委成员中设立心理委员,并定期进行培训,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已有一定成效,然而现阶段该制度在选拔、培训、管理、考评和职能发挥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拔机制不够规范

许多高职院校在心理委员选拔机制方面还存在缺陷。在选拔制度方面,缺乏相应的选拔标准来实现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没有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要求、选拔过程及选拔特点等。在选拔方式上,主要有自荐、直接任命或班内民主选举,这种方式选出的心理委员很难认定学生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能否胜任心理委员岗位。此外,一些高职院校班级的心理委员由班长或团支书兼任,这易造成职能混淆,不利于心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选拔人员的条件上,因为心理委员岗位的特殊性,对候选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可现实情况是有一些心理委员本身就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很難胜任心理委员的岗位。

(二)培训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班级心理委员,但心理委员培训机制并不健全,培训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主要表现在:培训形式上过于单一,主要是学校心理老师的报告讲座或知识讲授;培训时间短、效果差,由中心老师开展的团体辅导较少;缺乏案例分析、技能提升、工作坊等形式丰富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上,重心理健康知识的讲解和心理委员职责的培训,轻专业技能的培训,存在培训内容重复、理论较多、实践操作及心理伦理培训欠缺等问题。培训组织上,缺乏系统性,随意性较多,部分院校重视低年级心理委员培训,忽略了高年级心理委员培训,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特质的心理委员开展的培训工作较少。

(三)管理和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高职院校是三年学制,而且大三学生一年基本在校外实习,很大一部分院校在管理上更倾向于重视大一年级心理委员而轻视大二、大三心理委员,造成心理委员管理上表现出间断性强、持续性弱的特点。再加上心理委员分属不同院系,各院系间对心理委员的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够统一和完善,心理委员的工作不能得到院系的支持和关注,影响了工作热情。所以,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委员考核机制,制定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心理委员职能发挥不够充分

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认为心理委员是挂职干部,不管是院系还是学生,都存在对心理委员岗位职能认识不够、对心理委员的认可度较低的情况,这也导致心理委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部分心理委员缺乏主动探索精神,开展活动方式单一;部分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不清、职责不明,不知如何开展工作;一些心理委员除了参加过心理委员培训,基本处于归隐状态。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心理委员职能的充分发挥,使心理委员制度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

四、心理委员制度优化策略

(一)规范心理委员选拔机制

1.完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

鉴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相应的选拔制度来实现心理委员队伍的专业化这一问题,有必要确立和完善心理委员选拔制度,明确心理委员的选拔标准、选拔时机、选拔过程、人数设置与任用期限等形成专门的制度体系。比如,在选拔时机的选择上,一般在新生入校一月之后,这时学生生活、学习有所适应;在人数设置方面,明确规定60人以下的班级设立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委员[3]。

2.规范心理委员选拔程序

心理委员选拔方式不同于其他班干部,需要学校制定统一的选拔办法,由各院系进行专门选拔,再由学校培训上岗。首先,院系负责人要高度重视选拔工作,在选拔之前应该介绍岗位的职责、工作内容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之后再竞选。然后,心理委员选拔过程应严格遵循自愿报名、综合考察、培训上岗的程序。认为自己有能力且可以胜任心理委员岗位的学生都可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报名。在综合考查阶段,班主任或辅导员按照标准,可通过笔试、面试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心理委员的胜任力特质进行考核,确保心理委员的个人素质与岗位需求高度匹配。心理中心对选任的心理委员开展培训,合格者持证上岗,不合格者加强培训或淘汰。通过一系列规范程序选拔心理委员,就是对选拔出的心理委员及心理委员职位的肯定,从而减少中途脱落和消极怠工的可能性,便于心理委员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3.明确心理委员选拔标准

心理委员的选拔需要特别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要突显心理健康工作所需要的专业素质。一些学者对心理委员胜任力特质进行了研究。易思佳在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中,提出组织能力、自我认知、工作动机、团队合作、性格特质、工作态度与专业知识七个胜任力因子[4]。宋传颖等指出心理辅导员的胜任力结构包括工作素养、个性特质、自我成长[5]。一般认为,乐群性、稳定性、较强的观察力、沟通能力和组織能力、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助人特质、责任意识、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等可作为心理委员选拔的参考标准。各高职院校也可以编制适合本校心理委员胜任力特质问卷以及选拔标准作为指导文件。

(二)健全心理委员培训机制

1.拓宽心理委员培训形式

传统心理委员培训形式单一,仅限于学校心理老师的报告讲座或知识讲授,虽然有其重要作用,但难以达到效果。所以应拓宽培训形式,创新多元培训方式,如案例教学、团体辅导、情景剧、电影赏析、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可以激发心理委员学习的热情,在有限时间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提高实战能力。比如,设置案例场景,让心理委员亲身体验,深入了解当事人的情绪状态;在特殊案例中,如何明晰职责边界,注重伦理守则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应以小班化、精细化培训为主。

此外,在互联网+教学的背景下,慕课(MOOC)、微课等新型教学方式突破了传统培训的时空限制,依托互联网使学习更加便捷,更易实现,同时网络课程教学单元模块化的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依托全国高校心理委员研究协作组而建立的高校心理委员工作平台,通过心理委员的角色与定位、心理委员的会谈技巧等14个专题的心理委员培训,开展全国高校心理委员MOOC认证,进一步拓宽心理委员培训的途径。

2.丰富心理委员培训内容

心理委员岗位的特殊性和工作的专业性,对心理委员培训内容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培训内容应该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认知、伦理道德等方面。专业知识主要涉及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咨询理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症状及鉴别方法、常用心理测试工具的使用等;工作技能主要有心理咨询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术、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职责认知主要是使心理委员明确工作职责、清晰角色定位;职业道德主要有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态度和价值观,尤其是保密原则。培训内容还应该提高针对性,全面回应学生的心理新需求,把学生传统需要如学习压力、人际困惑、情绪问题等和新型需要如性心理困惑、网络心理等结合起来。

3.优化心理委员培训组织

心理委员的培训工作应该具有连续性、系统化、专业化特色。高、低年级的心理委员应该要注重连续性,班级心理委员一旦被选定,就要积极主动地参加一系列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勤。而针对不同年级的心理委员,培训的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如大一以入学适应性教育、学习心理、自我认知、恋爱心理、学业规划等方面的培训为主;大二以人际关系处理、情绪控制、人格完善等培训为主;大三重点开展就业、创业心理培训等。培训期间,分层组织,严格考勤,规范考试,最终总成绩由考勤、调查报告、结业考试三部分构成,颁发结业证书,全方位提高每一位心理委员的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

(三)完善管理和考评体系建设

1.规范心理委员的管理

有必要将心理委员的管理科学规范化。组织管理方面,心理委员一旦确立,任期直至毕业,原则上不轻易更换,否则会影响到心理工作的整体运行,包括心理培训的连续性被中断、同学间已建立的良好信任遭到破坏等。工作归属上,心理委员属于班干部成员,但因其岗位具有特殊性,应由心理中心和院系班级共同管理。心理中心负责业务管理和培训指导,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

2.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对心理委员的考核应从多方面进行。从心理委员参加培训情况、班级心理活动开展情况和日常心理工作完成情况等方面加强考核,建立学校、学院、班级多重考核模式。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工作考核方案,将客观心理工作完成指标与心理委员的自评,班级学生对其心理工作的评价以及辅导员、心理中心的评价结合起来。

(四)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心理委员职能

在充分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还要创建高职院校心理委员队伍的激励机制,通过良好的激励策略,发挥心理委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表现突出的心理委员进行表彰奖励,可以通过颁发“优秀心理委员”荣誉称号、班干部加分中设置较高分数、发放奖学金、荣誉证书等方式,激发其對心理委员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防止出现懈怠心理,促进心理委员队伍充分发挥岗位职能。同时,鼓励心理委员参评由全国高校心理委员工作研究协作组举办的“全国百佳心理委员”评选活动,形成部门级、校级、国家级三个不同等级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詹启生.心理委员工作手册[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http://m.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2107/t20210720_545789.html.

[3]陀柠瑜.班级心理委员系统构建的实践探究:以武汉音乐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26):143-144.

[4]易思佳.高校心理委员胜任力模型构建与问卷编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4.

[5]宋传颖,秦启文.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胜任力的结构探索及问卷编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94-100.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委员心理健康班级
图片报道
乡音(2023年2期)2023-02-17 12:33:4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钟山风雨(2020年4期)2020-08-28 11:32:22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不称心的新班级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6
代表委员履职身影
今日重庆(2016年3期)2016-08-11 07:4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