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专业人才“体医融合”培养路径的探究

2022-02-25 23:51叶林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7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双师保健

叶林玉

[摘           要]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体育产业给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与此同时,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模糊、培养方式单一,导致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体医融合”的发展模式给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路径。通过构建教材体系、实施教材改革以及完善“双师型”人才建设等措施,探究“体医融合”人才培养路径,以满足体育人才有效供给。

[关    键   词]  体育保健专业;“体医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061-03

近年来,高速发展的体育产业给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而与此同时,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模糊、培养方式单一,导致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中共中央 国务院2016年10月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加大体育等非医疗手段在健康方面发挥其优势”。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使“体医融合”促进健康的理念和健康服务模式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体医融合”也成为推动健康中国的一剂良药。而体育和医疗健康领域“跨界融合”发展使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有了新的方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肩负着为社会输送综合素质强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一、“体医融合”的背景

目前“体医融合”是基于体育运动作为健康促进的主要方式,融合体育、医疗等多项健康技术手段,运用于民众科学健身及疾病预防、治疗与康复中,以全生命周期过程获得健康促进。朱海强[1]提出“体医融合”实质是借鉴“整体医学”的思想,发挥科学的体育锻炼在促进健康、防治慢性病和康复等方面提供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2016年“体医融合”概念提出后,“体育+医疗”的模式推动着健康革命。一些医学院和体育院校进行“体医融合”的教学改革,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设置体育医疗、康复医学等课程来培养体医结合的人才[2]。“体医融合”概念的提出意味着这项事业的发展需要具有“体育+医疗”的复合型人才的支撑,而人才规模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体医融合”实施的程度和层次。[3]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职院校针对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在教学培养中将以职业为导向,研究体育保健专业“体医融合”的培养路径。

二、体职院校开展“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推动课程改革,为行业输送高质量人才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筑体育保健专业“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端和产业需求端结构的融合,并以此为契机制定科学规范、可借鉴的人才培养方式。体职院校在此背景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在学校就能体验社会工作状态,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有利于为相关行业输送高质量的体育保健人才。体育保健专业人才“体医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可以弥补当下体育健康服务的缺陷,提高全民健康体质和生活质量,提升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推动课程改革与产教深度融合。

(二)是对接大健康产业的体育健身需求,保证健身安全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的期待值也随之增加,随着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参与体育锻炼,体育保健专业人才成为体育运动的指导者、保障者、宣传者,这样一支“体医融合”的专业型人才也成为大健康产业的生力军,可以一定程度上保证健身需求和健身安全[4]。

(三)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也是迈向體育强国的健康保证

2019 年9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继续强调要“大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坚持大健康理念,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继续强调“推动体医融合发展”,要“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2]。据调查统计,我国因不良生活方式所致的亚健康人群占我国总人口的70%左右,心血管疾病人数、脂肪肝和肥胖人数均达到2亿多人,这类因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慢性疾病仅仅依靠药物治疗难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实施“体医融合”的治疗方式,即通过科学的训练和针对性的运动处方配合介入能更好促进慢性病的康复。[1]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我们倡导各地、各部门要积极采取实际行动进行“体医融合”的探索性发展。一些体育院校也进行“体医融合”的教学改革,通过修订和设置体育保健、康复医学等课程来培养“体医融合”的人才。

三、“体医融合”背景下体育保健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一)以促进全民健康为导向,实施“体医融合”精准育人的培养模式

建立一个符合中国新时代国情,促进全民健康提高的“体医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是落实这项工作的根本。[5]在我国从事这个专业或者相关专业的人员主要包括临床医生、体育保健与运动康复师、健身指导员、健康教练等。体职院校学生“体医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这些人员学习体育运动课程,还要求他们具有相应的医学知识。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已经在具备较高水平体育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医学知识的教育,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医学、急救技能培训,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体职院校复合型人才应该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6]体职院校应帮助体育保健专业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运动相关的技能和知识,为更好地就业提供教育支撑。

(二)构建“体医融合”多元创新课程体系

根据体育运动不同阶段的需求,如基于健康成长的体育保健需求,基于疾病预防的保健需求及疾病或意外运动损伤急救的干预需求。根据不同需求,结合中医保健相关专业及红十字救护员专业知识作为内容指导,构建内容体系。一方面要突出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综合性:通过有一定资质的老师授课,能让体育保健专业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考核后取得一定社会医学证书如救护员证、康复按摩师证,以利于科学指导服务,一定程度上宣传体育与健康关系,进行科学宣传疾病防控和健康指导。根据“体医融合”具体职业要求,使知识和经验渗透到职业技能培养中。另一方面构建开放式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依托学院实训基地,增加课堂实训操作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教、学、做、评”的技能课程建设,强化职业能力;建立“体医融合”实验室,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集科学健身、运动营养、伤病防护、心理调适于一体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三)创新“体医融合”教材改革与建设,以市场化需求为驱动

“体医融合”背景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筑体育保健专业“体医融合”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的融合,注重临床实践经验和多学科的交叉学习。在市场化需求驱动下,体育保健专业课程教材改革、创新开发共享校本课程,从形成体育保健专业出发,优化课程设置体现适用性,如编写《实用贴扎技术》《运动损伤急救》等教材,满足体职院校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学习与实践。鼓励广大教师要积极开发适合课程体系的教材,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充实、探索、创新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创编出适合体育保健专业发展需要的学科教材。

随着社会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认知在飞速发展,知识更迭不断,我们需要努力保持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倡导使用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体育职业院校体育保健专业学生的教材目前大多采用本科院校的教材,职业院校教材不能简单地复述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而是要让学习者具有技术处理能力[7]。自编校本教材的设置应该从体育人需求侧出发,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教材选择与编写要注重实用性。根据改革实施方案建议,可以尝试编写工作手册式教材,着重由教师列出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使其发展成为具有特色教学的课程教材,形成系统的教材体系,使教学内容得到拓展。

(四)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教学评价

课程改革还应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教学从当前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效果出发,打破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式,倡导融入情景教学、探索式教学、趣味教学等方式,发挥运动员学生的积极性。体育保健专业学生在运动损伤急救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导入理论教学,最后结合实战情景演练,这样的三位一体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融入桌面推倒演练的教学方式,采用多位教师在场景演练过程中多点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考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将理论知识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运动损伤防护实际中,极大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受学生推崇。同时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开发课程,通过视频播放的形式教授操作方法,提升运动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拓展延伸课程内容,加深知识构建,充实体育保健教育教学体系。课程内容设置中把八段锦、健身气功等传统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移植”到“体医融合”的实践中,达到以文化育人,建构起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精神认同,丰富课程体系。同时推行顶岗实习,依托校内实训基地,对接教学与岗位需求的过渡。

四、加快建设“双师型”队伍

(一)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的制度

体育保健专业教师队伍以在职医务人员为主,教学经验相对缺乏。体职院校应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对“体医融合”“双师型”教师专业标准制度的制定,从顶层上设立框架制度。同时根据体育保健专业和学院的发展要求,逐步细化、优化“双师”认证制度方案,形成可行的规范和量化的考核制度,保证制度的可操作性,从源头上保证教师质量。

(二)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实现“双师型”教学团队的构建提升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是教师队伍素质的建设,教师素质的建设是多维的和立体的[8],体育保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建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相对稳定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一支这样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实施“双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鼓励在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双师”课程建设,在临床工作之余参与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教师整体素质建设需要从两方面提高:一方面加强教师人才引进制度建设,建立“公平、公开、择优”的人才引进机制和以提高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培养机制。另一方面采取加强教师学习促进师资整体素质。“体医融合”下,体育保健专业教师授课要进行适用性转型,打破传统一位教师将一门课程授课到底的模式,一门课程由一位课程负责人管理,2~3名教师协同承担本门课程相关教学任务,最大化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三)鼓励推行“1+X”证书制度师资培训

“职教20条”等文件针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导意见还提出从2020年起,发挥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师资培训项目的主渠道作用,将“1+X”证书制度试点师资培训纳入职业院校教师相关培训规划中,为高职院校推动优质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体育保健专业上看,可以重点打造一批有“体医融合”、专业一流的教师队伍,同时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证书”的推进,使其具有教师和技能认证师的资格,满足学生就业的多重需求。

(四)培养的人才定位决定了教师自身應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所教授的专业有充分的了解和整体把握

教师需对所教授专业具有开放式的知识结构和不断更新深化的知识体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发挥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示范能力和指导实践能力。“体医融合”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体育健身过程中能融入医学知识,实现预防、治疗、康复、反馈的服务供给体系,完善体医供需市场,促进健康中国建设。

目前体育保健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师资队伍结构需进一步完善、授课时间有所冲突等。因此,通过对学生授课需求的反映,能够促进“双师”教师的综合授课能力的提高。

伴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在体育人才供给系统中,高校、社会、政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三者之间互动才有利于激发人才培养的系统活力。[9]“体医融合”作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对全民健康的促进有重要意义。“体医融合”的本质是更好地促进民众健康,作为体职院校的教师,对体育保健专业“体医融合”培养模式的积极推行,能科学地对接大健康产业。

参考文献:

[1]朱海强.“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院校“体医融合”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武术研究,2020,5(11):145-146.

[2]薛欣,徐福振,郭建军.我国体医融合推行现状及政策问题确认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1,35(1):20-28.

[3]周信德,庄永达.“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体医融合”发展路径构建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20,42(3):21-34.

[4]梁丽娟.体医融合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内容体系构建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5]江志全,朱凤玲,李铭.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融合”发展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3):16-17.

[6]宁小春,彭迎春,孙秋芬.对接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的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34):130-131.

[7]催发周.工作手册式教材的基本特征与改革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0(18):97-103.

[8]吕路平,童国通.“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30(41):31-36.

[9]周振华,李志宏.转型发展:应用型体育人才产教融合培养[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3):85-91.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双师保健
2018年全区新增“双师型”教师1107名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有效途径
保健图话:胃肠病人日常保健
日本的脚趾保健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