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1+X”证书制度试点化工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2022-02-25 00:40:07刘君红武永爱胡红玲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7期
关键词:证书岗位院校

刘君红 武永爱 胡红玲

[摘           要]  研究目标是党中央和相关教育指导部门的“高职扩招100万”的重大决策,在此决策带领之下探索如何通过实践的模式发展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将已广泛实行的“1+X”证书制度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用“1+X”证书的理念、内涵和模式要求带动人才培养局面的转变,实现向技能型人才、证书型人才、高素质人才的人才孕育理念的转变,最终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知识、综合能力、职业素养相一致、相符合,能够满足企业、社会、国家的用人需求,能够为发展社会主义特色经济而贡献力量。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改革探究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07-0049-03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教育理念于2019年由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其报告背景是越来越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流向社会,需要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岗位提供更科学客观的就业计划。该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出也是我国第一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将职业教育独立于整体的教育体系之外,从而设立单独的人才培养路线。这一国家政策的推行体现了我国在现代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变化,从单一的知识型人才培养转变为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人才要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国家发展变化的脚步。而职业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解读政策施行的背景、内涵和指导精神,能够乘着这次东风重新定位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向,能够接受这一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新使命,能够在大规模职业院校人才扩招的条件之下,高质量地培养复合型人才[1]。

同年,教育部印发了有关“1+X”证书制度的试点方案,而该方案则为高职扩招100万人背景下如何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方向和新出路,即人才培养的重点应当从单纯的知识教育、学历教育转而培养具有实践技能,能够满足岗位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能够将证书这一长时间以来束缚莘莘学子的成长目标化为推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内驱动力,能够在“证书”的带动下实现人才、企业、院校、社会的紧密契合[2-5]。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从一系列国内外文献研究中可以发现,由于国外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早,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套规模完善、体制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能够适应各自国家的发展需求,不断进行改进和探索。如具有代表性的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将企业用人需求引入职业院校中,能够实现企业线和校园线的并行发展,在共同的要求和作用下培养高质量人才。而美国的“社区制”人才培养模式则是靶向社会需要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技能,以社区要求定位学生的成长需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制”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实现了高职院校教育、实训基地培训以及企业用人发展三位一体,做到了以企业用工实际需求来规划课程体系、育人制度和育人流程。

相对而言,我国的高职院校教育起步较晚,但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经验,整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又出现了发展迅速的可喜局面。各院校纷纷借鉴区域发展优势、发展资源和力量,实现了特色突出、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科学的产学研相结合、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6-7]。

三、研究意义

一方面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促进高职扩招100万背景下,高职院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引导高职院校深挖“1+X”证书制度的内涵精神,将扩招提质与人才培养融合,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技能为先、文化为基、书证衔接”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本研究可以将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与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素质型人才的培养格局融合,推动高职院校教育落实课程思政和渗透式德育培养模式。同时,研究又为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构建个人技术核心竞争名片、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优化其就业规划提出了可借鉴的参考意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服务于民生质量的提升。

四、研究思路

针对不同类型生源特点,结合化工专业自身特点,在多年改革和建设的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深度合作为途径,按照“职业岗位认知→职业技能训练→职业岗位实践→职业岗位创新”的专业技能形成特點,改革“1+X”证书双融通的“工学结合,岗证融通,育训并举,素能递进”的化工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在学院学术委员会的领导下,成立由化工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实现校企紧密合作,为人才培养提供外部环境支持和资源保障。

(二)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施

以“双高计划”引领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的有利契机,在高职扩招100万生源背景下,通过对学生、企业、教师的调研,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为外部驱动力的新目标定位、新课程体系、新培养方式、新师资队伍的“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核心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确定培养目标;对接学生就业岗位要求,组织顶岗实习;对接化工行业岗位资格,引导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按照“企业的选择是学校的目标,企业的需求是学校的责任,企业的评价是学校的标准,企业的发展是学校的追求”的思想,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岗位技能为目标,专兼职教师在学校与企业互动教学、学做一体化教学,职业素质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需求“零差距”对接。

五、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如何落实党中央关于“高职扩招100万”重大决策?如何将“1+X”证书制度运用于人才培养的设计和实施?如何适应多类型的生源实现面向人人、分类培养?如何在人才培养以及职业技能培训中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真正做到立德树人?如何在扩招的同时防止质量滑坡,努力办出鲜明的专业特色?所以研究高职扩招100万生源背景下,“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职教政策文件的要求,本论文在高职百万扩招的背景下以《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为指导,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按照“立足行业、校企合作、服务内蒙古”专业建设思路,按照课程体系与生产岗位群相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规范相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对接的“岗位对接”原则,改革研究“1+X”证书双融通的“工学结合,岗证融通,育训并举,素能递进”的化工人才培养模式。

此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采取“2+1”分段培养方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学年安排顶岗实习,实行育训结合,并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对录取的B、C类学生,采取线上教学、学习与线下教学、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教学、实训。第一年更注重理实一体化的培养方式,加大课内实践教学部分的比重,可以借助专业实训室更好地开展实践技能教学,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第二年在继续加强职业从业资格考试教育的同时,强调岗位职业技能的重要性,强化岗位专门能力的培养,完成专业核心操作技能和职业资格证书取证,实现教学评价与能力鉴定的“熔合”。第三年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在对口岗位强化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最终与生产岗位的全面对接,完成化工企业大生产所必需的岗位实际操作技能训练以及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等职业素养的学习。教师与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学生共同指导、管理和考核,将诚信教育、蒙古马精神、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精神等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在此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三年学习期间通过企业岗位认知实习、理实一体化教学、专业技能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完成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层面“岗位职业能力认知→岗位职业能力习得→岗位职业能力提升”的进阶成长,达到人才培养“成长成熟在校园,即插即用在企业”的效果。

(二)研究框架

1.课题调研的范围及对象

为达到课题研究的普遍意义,本项课题的调研对象为教师、化工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一线工人、近几年毕业生、2019年和2020年学院B、C类扩招学生。

2.课题调研的内容

(1)企业调研

企业调查的目的是客观分析内蒙古经济结构特点,了解内蒙古各类企业对应用化工人才的需求,化工行业人才结构以及该区域企业对专业课程设置、知识结构、能力和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为构建我院“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2)教师调研

针对高职扩招后教师资源不足等情况,调研高职院校化工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内容包括“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职称结构、在职培训情况、企业实践情况以及师资培养状况等。

(3)学生调研

为合理制订B、C类生源“1+X”证书制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建立健全质量评价体系,使之既符合生源学情特点又能与企业实践需求相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调研分析2019年、2020年在校B、C类学生年龄阶段、受教育状况、从业经历、就业情况、技能水平、对学校培养的需求、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期许及“育训并举”的效果。

3.调研的方式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调查分析内蒙古化工行业对同层次化工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重点调查大专学历层次化工专业人才人才需求总量中所占比例。

通过问卷调查、电话采访、座谈等形式开展调研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

通过问卷、访问、学生学习情况抽查等形式调研B、C类生源学习需求,通过数据分析成因归类等把握“关键问题”,为“1+X”证书制度专业人才培养及教学工作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与实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原有理论的研究分析,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对比研究探索高职扩招100万生源背景下“1+X”证书制度试点化工人才培养改革新路径。

2.实地访问调查法

调研高职扩招100万生源背景下各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

3.实证研究法

基于当前第一批高职扩招实施,经过一年的学习验证“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路径。

4.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分析当前高职扩招100万学习情况,提出“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5.其他辅助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

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行动研究法:结合随机调查,边研究,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和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个案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区域相关政策的个案,完善高职扩招100万生源背景下,“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施。

六、研究成效

1.高职百万扩招背景下,遵循高职教育规律,从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双师队伍、培养方式和考核评价五方面,创新“1+X”证书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将为社会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

2.强调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及职业素质培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重,努力培养为社会所需要,既掌握熟练技术又具备职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3.在高职扩招100万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开辟新资源,保质足量执行扩招后的高职专業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师、教材和教法层面下大力气改革现有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4.依托国家战略,借助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平台,积极探索育训并举新路径,真正实现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

5.本研究结合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背景,研究成果适用于内蒙古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石大千,张琴,刘建江.高校扩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与实证[J].科研管理,2020,41(3):83-90.

[2]李寿水.高职院校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8(10):26-29.

[3]黄晓娥.“1+X”证书视角下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6):95-97.

[4]刘海涛.“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财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机电教育创新,2020,51(8):117.

[5]张驰,张磊.中国智造视域下高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模型与“1+X”育训协同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0):35-42.

[6]罗时华.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对高职高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价值工程,2012,31(18):271-272.

[7]石琛,武首香,霍瑜姝.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校企合作的启示[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9(5):42-45.

编辑 司 楠

猜你喜欢
证书岗位院校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草原与草坪(2022年1期)2022-05-11 10:44:40
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乡村地理(2018年2期)2018-09-19 06:44:06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中华儿女(2016年14期)2016-12-20 18:22:28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现代企业(2015年4期)2015-02-28 18:48:18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36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