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华,李应东,赵莹莹,胡清彪,白文林,李晓东,2
(1.沈阳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医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866;2.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 辽宁,盘锦 124220)
“新农科”建设理念是振兴农林类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1],也成为了继“安吉共识”和“北京指南”等计划的提出后,全国各高校关注的热点[2]。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特别是应用型专业(如水产养殖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农学专业等)的本科教育更需要通过加强与对口生产单位的多种形式的紧密合作,与行业、企业合作建设优质实践教学基地,立足特色,协同创新,提高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加快农业领域的人才培养,实现校企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以及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农业产业兴旺强盛的目标。
在当前“新农科”发展的大趋势下,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快应用型农业人才的培养,全国各农业高校逐渐加大本科生招生力度,扩大招生规模。但是,据用人单位反馈,与过去的本科毕业生相比,近几年的本科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生产实践经验欠缺,很难在第一时间适应新岗位。因此,各农业高校,特别是实践应用型专业,越来越重视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各高校新修订的专业培养目标中,实践教育环节往往占有越来越高的比例。因此,实现与社会资源共享,高校与企业共建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校企融合、协同育人也是农业院校应用型专业本科生教育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行业对技能型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农业院校应用型专业的代表——水产养殖学专业,水产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产业形式已发生了悄然的转型,由传统的捕捞、养殖、加工等单一需求模式向集养殖技术、管理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需求模式转化和发展。为了顺应农业产业发展,农业院校更应改变原来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充分挖掘高校与企业的发展需求,有效整合资源,使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有效与产业和企业需求对接,实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的培养方式,培养卓越的农林人才。
在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中,一些高校针对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上海海洋大学根据学生职业规划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重新制定培养方案[3];贵州大学通过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充分融合,以及专业与特色的“通专结合”来加强水产专业人才的培养[4];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也通过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的方式来加强实践人才的培养[5]。因此,培养社会需要的、有实践经验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中最迫切的使命。而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是各农业高校实现高层次实践人才培养和实现与市场接轨的重要举措,是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自2007年开始,就与中科院营口增殖站、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抚顺大伙房水库、禾丰牧业有限公司和沈阳华泰渔业公司等单位进行了实践教学对接,学生在第六学期到实习单位顶岗实习,参与生产一线实践。但是在近几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双方在校企合作上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1)在目前的培养模式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现象,无法进行充分融合。
(2)校企合作形式单一,深入度不够,缺乏成熟、规范和系统的合作模式。
(3)学生虽然顶岗作业,但是岗位技术含量低,导致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没有创新创业意识和热情,缺乏主人翁责任感。
针对以上问题,在接下来的校企合作过程中,将更加注重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制定了适应本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渔业人才导向的培养模式,通过增设实践课程、理论课程“搬”到企业一线和“双导师制”等方式,实现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边理论边实践,实现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统一,最终实现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
沈阳农业大学早在2007年就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共建产学研实践教育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至今已有14年。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实践基地于2017年获批成为辽宁省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020年,由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成立“光合现代农业产业学院”。
沈阳农业大学每年选派以水产养殖学专业为代表,以及其他专业,如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和农学等近500名本科生到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学生深入到农户、稻田、红海滩湿地、芦苇湿地及辽河口地区进行参观学习。特别是我校水产养殖学专业的本科生在第六学期的生产实习阶段,每年会有10周的时间在这里进行生产实习,亲临生产一线,参与河蟹育苗和对虾养殖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实践,学生由“象牙塔”转向“练武场”,实践能力有了极大提升,也真正了解了水产养殖专业和实践的意义。从这里实习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能够快速融入新的水产工作岗位,适应新角色,实现了企业与校园的“无缝对接”和科研与生产的优势共享。学校和企业的这种合作方式在企业产品研发、成果转化和协同育人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新农科”背景下现代农业产业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更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学校和学院经过多次现场调研,在充分了解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利用高校的师资和平台优势,与企业对接,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学校实际和社会需求的教学培养目标。通过依托于科研院所的校外本科实践基地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通过在实践中的认知来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从而缩短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达到与企业的精准对接。培养的专业人才既符合社会的需要,又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服务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目标。
结合光合现代农业产业学院现有的完备的实验室体系(包括浮游生物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水域环境实验室、综合开放实验室、河蟹种质基因库、分子生物学育种实验室等)和公司的基地科研实验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并根据沈阳农业大学水产养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让学生们在10周的实习期内迅速融入到水产养殖生产中。实习期主要围绕在生产季节,实习重点集中在5~6月份,主要包括河蟹的人工育苗、对虾的人工育苗、大竹蛏的人工育苗、海参的人工育苗和生物饵料培养等,同时也会接触到相关水产品的养成、病害防治、食品加工及销售等知识。最后召开实习表彰和总结会议,并对实习期间表现优秀的学生发放奖学金。因此,该基地不仅仅是培养渔业方面的人才,也是为大农业服务的实践基地,形成了以市场需求为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实践技术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基地创建了供学生参观学习的“光合红海滩湿地科学馆”。把思政教育融入到实习的每一处细节中,例如:定期播放创业题材影视节目,实习单位准备了《盘锦蟹道》、《八佰》等影视片组织学生观看;实习单位老师还通过亲自讲述自己的创业经历,培养学生们的创业精神。同时,实习单位专门设立艰苦实习岗位锻炼学生,让学生自愿报名参加。通过择优选用的方式,让有吃苦耐劳精神,肯于贡献,学习刻苦的同学参加,并通过奖学金的方式给予奖励,既对优秀学生的一种锻炼培养,也是对其他同学的一种鞭策。
应用实践性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一直是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但更为重要的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品德建设,让学生懂得“感恩”。合作企业通过在高校各专业设立奖学金或助学金的形式,以鼓励和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光合现代农业产业学院中,依托实习企业,实习基地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学生深入企业一线、与实践导师和工人师傅沟通过程中,教育学生要谦虚请教,而不是端着“大小姐、大少爷”的架子作威作福。而应通过实践阶段的深入学习,加深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对专业的热爱。
本科生主要时间在校本部学习,实践期间在产业学院学习,基地实习与理论学习穿插教学,部分实践应用课程在基地、试验场、田间和实验室进行授课,切实将实践融入到培养的各个环节,使学生直观了解生产,直接参与生产与科研。这种从实践中来,深入理论,再回到实践的校企融合协同培养模式,更加科学和实效地兼顾了理论课程设置和生产实际情况,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生产的主导者,本科生在实践基地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更加有主人翁的责任感。
产业学院通过聘请基地或企业的主要技术主管和学校中理论实际经验丰富的教师形成了校内师资与企业及行业专家师资的联合培养,使校企双方交流更加通畅。一方面,高校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走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需求,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另一方面,企业(行业)教师则利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承担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使学生在第一时间了解生产需求,并真正懂得理论为生产服务的真谛。
学校教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以及企业生产的研发课题植入课堂,理论与实践项目真学真练。通过实践问题的“项目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度思考,既能接触到科研工作,也能深入了解企业研发生产情况,辅助课题项目完成,反哺产业转型升级,为更好的融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案例鲜活,效果独特。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一校内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高校与市场接轨,实现了开门办学的社会服务宗旨。企业在与高校的对接过程中,也将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在企业进行成功转化,并借助高校的优质科研成果服务于企业。对高校和企业而言,是一项“双赢性”合作。我校在与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合作的14年时间中,双方利用企业的基地科研实验优势和沈农的科研队伍优势,共同立项进行科技攻关,为沈农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科研、教学和实习的空间。例如,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与我校农学院合作“稻蟹综合种养”领域研究、与水利学院合作的“辽河水文结构变迁”研究、与园艺学院合作的“鱼菜共生”研究、与生物技术学院合作的“湿地生物资源调查”研究、与信电学院合作的“智能水产养殖系统”研究等,均已将相关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并融入到教学之中。企业也通过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促进了企业研发平台的推广,朝向技能高端的领域发展。
通过光合现代农业产业学院的这种具有人才导向性质的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基地在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以实践为导向、以市场为引领的应用职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学生在大学的第一学期即通过《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课程到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对专业和基地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在第六学期再通过《生产实践》10 周的时间进行实践实训,深入生产一线。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备了对生产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从而可以在大学毕业后具有对社会更好的适应能力,这种培养模式也为企业和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提供了良好平台,为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开拓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