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立爽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使用、检验以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守的法定依据。药品通常按检验标准逐项检验,根据标准要求对质量作出判断。作者在工作中发现,中药制剂质量标准在检验项目为全检情况下,存在交叉检验、重复判定的现象。本文以《中国药典》为例,分析目前中药标准现状,借此探讨中药标准在使用过程中,针对重复检验现象应结合检验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并使用标准的两种情况。
我国药品质量标准有药典标准、局颁标准(国家药监局)或部颁标准(卫健委)及地方标准等。《中国药典》是国家药品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典,是国家药品标准体系的核心,是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准绳[1]。在药品检验中,根据待检样品情况首选《中国药典》为检验依据,若《中国药典》没有收载则采用其他适用的检验依据。
《中国药典》自1953年至今共出版11 次,1953年初版药典共收载药品 531 种,药典收载品种数量随着药品标准的不断完善与提高、呈现出逐版增长的趋势。见表1。现行版药典是我国第11 版药典,即2020 版药典,共收载品种5911 种。一部中药收载2711 种,其中新增117 种、修订452 种;二部化学药收载2712 种,其中新增117 种、修订2387 种;三部生物制品收载153 种,其中新增20 种、修订126 种、新增生物制品通则2 个、总论4 个;四部收载通用技术要求361 个,其中制剂通则38 个(修订35 个)、检测方法及其他通则281 个(新增35 个、修订51 个)、指导原则42 个(新增12 个、修订12 个);药用辅料收载335 种,其中新增65 种、修订212 种。见图1。
图1 1953~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数量情况
2.1 中药特殊性 中药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包括药材、饮片、单方制剂和成方制剂,具有化学成分多样性、药理活性多样性、作用机制与靶点多样性等特点。任何一种中药的化学成分都十分复杂,由几味以至几十味药组成的复杂中药制剂所含成分更为复杂,并且中药制剂产生的疗效不是某单一成分作用的结果,也不是某些成分简单作用的加和,是各成分之间的协同作用[2,3]。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及多样性,杂质来源的多途径性,使其在质量控制上与单一成分化学药相比难度增大,需要测定多种有效成分,才能更加科学、客观地评价中药制剂质量。
2.2 中药标准特点 中药完全不同于化学药,其组成多为复方,成分复杂,在标准的制定上必须结合其特点,制定适用并符合其中药特色的标准。中药标准正文内容主要为性状、鉴别、检查、浸出物、特征图谱或指纹图谱、含量测定,化药标准正文内容主要为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或效价测定[4]。
2.2.1 供试溶液制备复杂 中药薄层鉴别、含量测定供试溶液制备不同于单一成分的化学药。化学药供试品的配制相对简单,一般只需溶剂溶解稀释即可;中药薄层鉴别及含量测定供试品溶液制备相对复杂,通常要通过中药提取、分离、净化等技术手段制得供试品溶液,提取耗时长,操作过程相对繁琐[5,6]。如二十七味定坤丸鉴别(4),取(2)药渣用乙醇超声提取30 min,滤液蒸干,加水溶解后用水饱合的正丁醇提取3 次,再用正丁醇饱合的水洗涤3 次,正丁醇液蒸干,甲醇溶解后加在中性氧化铝柱上,甲醇洗脱,收集洗脱液,蒸干,甲醇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2.2.2 控制成分较多 中药多为成方制剂,多由几十味甚至几百味中药组成,成分复杂,为保证药品质量,需要进行多成分的质量控制。牛黄上清丸鉴别(1)黄连、黄芩、甘草、连翘、黄柏、栀子、地黄、大黄、菊花、赤芍、当归、荆芥穗、石膏13 个显微特征。牛黄清心丸(局方)鉴别(1)茯苓、白芍、炒白术、麦冬、甘草、黄芩、桔梗、炒苦杏仁、大枣、大豆黄卷、蒲黄、朱砂、雄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15 个显微特征。天丹通络片7 个鉴别项,(1)~(7)均为薄层色谱鉴别;防风通圣颗粒9 个鉴别项,(1)为理化鉴别,(2)~(9)为薄层鉴别;如意金黄散9 个鉴别项,(1)为显微鉴别,(2)~(9)为薄层鉴别。
2.2.3 薄层鉴别、显微鉴别大量应用 显微鉴别是中药特有的检验方法,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以粉末或部分粉末入药的成药在鉴别中会辅以显微鉴别项,在显微镜下根据入药成分的专属性特征对药材作出真伪判定[7]。薄层鉴别常以对照药材或对照品作参照物进行对照鉴别。薄层鉴别在中药真伪鉴别中有着大量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中药检验工作量大的主要因素。2020 版药典中成药标准中,无薄层鉴别的品种45 个,2~3 个薄层色谱鉴别品种居多,其次4 个薄层鉴别,8 个薄层鉴别品种最少仅3 个。见图2。
图2 薄层鉴别在中成药标准中使用数量情况
2.3 中药标准发展 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应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保障药品质量可控。最初中药标准参照化学药质量控制的模式,单一指标性成分定性定量逐步向活性、有效成分检测过渡,近年来随着特征图谱和指纹图谱的应用,中药质量控制向多成分测定及整体模式转化,使药品质量评价更具有实际意义[8,9]。中药指纹图谱是一种综合的可量化的鉴别手段,具有整体性、宏观和模糊分析等特点,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中药及其制剂中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进而对药品进行整体描述和评价。特征图谱和指纹图技术完善了中药质量标准复杂体系的思路、方法和模式,逐渐成为中药整体质量可控的发展趋势,只有进行宏观、综合、整体的分析才能保证中药制剂的内在质量。
基于中药本身的特点,中药品种数量多,中药标准内容复杂性,中药检验工作存在一定的难度,检验工作量大。一个全检项目品种相当于2~3 个化学药品种,在时间上耗时较多,相比化学药品检验在供试品溶液制备上操作更复杂,使其检验难度也增大。作者在长期从事一线检验工作中发现,全检项目中检验标准内容有交叉检验、重复判定的部分。在实际工作中的使用中,可以将重复判定内容根据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在不影响药品质量的判定前提下,可减少不必要的工作量,节省人力,同时又能避免资源的浪费。
3.1 显微鉴别与薄层鉴别重复判定 专属性显微特征是指仅存在于某一种中药材的单一显微特征,或几个显微特征存在于某一药材中的组合显微特征,对于具有专属性显微征的药材或饮片如若薄层鉴别下也对该药材或饮片进行判定,那么就存在重复或双重判定的情况。专属性显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明确该类药材的存在与同薄层鉴别具有相同的判定意义。检验工作者完全可以根据检验工作情况对检验内容作出适当调整,没有必要同时进行鉴定。如:一捻金胶囊处方为大黄、炒牵牛子、槟榔、人参、朱砂,5 味药均以粉末形式入药,鉴别(1)项下采用光学显微镜对大黄、人参、炒牵牛子、槟榔、朱砂进行了显微专属鉴定。鉴别(2)、(3)项利用色谱法以大黄、人参为对照药材对大黄、人参再次进行了薄层鉴别。
3.2 薄层鉴别与含量测定重复判定 薄层鉴别通常以对照药材、对照品或对照药材及对照品作为参照物进行比对,用于确定药品药品真伪。含量测定项下测定某一成分的含量通常以对照品作为对照,用来评价药物质量优劣[10]。当含量测定项下与薄层鉴别为同一对照品时,含量测定值既能反映该对照品的含量大小,也能反映该药品中含有该成分,具有与薄层相同的鉴定意义,作者认为是重复或者说双重判定,这种情况下和含量测定有关的对照品薄层鉴别项完全可以考虑辅以说明,如芪蛭降糖片测定黄芪甲苷含量,鉴别(3)以供试品色谱峰中,应呈现与对照品色谱保留时间相同的色谱峰判断黄芪甲苷的存在,减轻工作量同时也避免资源浪费。再如:一清胶囊含量测定项下对大黄、黄芩进行测定,分别以大黄素、黄芩苷为对照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在鉴别(1)中以大黄素为对照品,在鉴别(2)中以黄芩苷为对照品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大黄、黄芩进行了鉴别。
我国新版药典从可控性、可行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对标准进行增修订,不断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从专属性、适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加强药品质量控制,保障药品质量,提升药品监管能力,保证公众用药的安全有效[11,12]。药品是特殊商品,坚持“质量第一,安全有效,技术先进”是药品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加强药品质量控制手段,不断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使药品标准不断得到提升。基层工作人员也应熟练掌握检验知识,熟悉标准内容,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准确把控检验标准内容,注意重复判定适当调整,发挥检验标准的最大效能,对药品质量作出公正、准确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