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诗雨, 李 早, 刘永峰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冯骥才曾说:“传统村落本身就是最大的遗产,一种生活生产中的遗产。”[1]早在1982年,国际古迹遗址会议认为乡村聚落的建筑遗产及环境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国内,陈志华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撰写我国首部乡土建筑的著作,提出村落建筑与乡土文化的重要性[2]。2000年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注重研究传统村落。楼庆西认为许多城市的原则并不适用于村落,应建立村落的保护机制[3];周俭、张松阐述了适用于村落的“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求保护”的发展观念[4]。此外,对于传统村落的空间分析研究有,倪书雯等人以村落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系为视角,借助空间句法解析公共空间轴线的整合度,总结出村落空间组织的发展规律[5];齐朦定义出“一般型”传统村落的发展趋势,提出适应现代生活的村落空间更新策略[6];陈驰等人通过空间句法结合认知意象理论,研究杭州市村落在空间上的形态布局与感知的联系[7];张振龙等人通过提取村落中具有地域属性特征的空间组合模式并划分出空间基因类型,探讨如何传承传统村落的空间基因[8]。但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作为时下热门的研究领域,其被应用在传统村落领域的研究却很少。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徽州传统村落西递村,立足村落POI(Point of Interest)兴趣点的空间布局和人流活力强度,利用大数据样本多、跨度长的优势,可定性分析西递村的商业业态空间、景观节点空间和设施服务空间的布局和成因,而结合村落的空间活力测评,进一步分析得出人流的路径及节点空间,并尝试讨论活力强度与POI空间布局之间的关联性,可更好地服务于游览者,从而促进乡村旅游和环境效益的提高,这对于本文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创新点所在。
黄山市西递村作为徽州传统村落的典型代表,2003年即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其地处黄山市黟县的东南方向,形似“龙舟”,占地面积12.96km2,是一个由胡氏家庭几十代子孙繁衍发展至今的传统村落,原名西川,又称西溪。村落周围山峰环绕,前边溪和后边溪分别从村的北部和东部起源并流经整个村落,最终在村落南部的会源桥交汇。纵向的大路街和直路街与横向的横路街形成村落的主体骨架,构建村落主要的道路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西递村落分布图
(1) 百度地图POI 本文爬取2020年7月最新百度地图上西递村行政区划的POI兴趣点,得到与空间活力相关的POI点位500多个。该数据包含餐饮、购物、住宿、科教文化、体育休闲、医疗保健、政府机构及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交通设施、公共设施、风景名胜等11类数据类型。
(2) 百度热力图 百度热力图数据是基于百度系列产品的用户数量的出行大数据,通过下载安装抓包工具,后在ArcGIS软件中运行工具箱,利用百度地图坐标拾取器确定抓取范围,导出百度热力图后进行相关分析。
(3) 数据处理 由于获取的数据受到了矩形范围的限制,或存在偏离研究区划范围外的可能,为实现更加精准的研究对象可视化,在数据处理阶段需要运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再加工。首先,在ArcGIS中对爬取的基础路网进行格式化和清洗后,可获得点线面三个图层;然后,在GIS中将WGS 1984地理坐标转化为投影坐标后进行核密度分析。除此之外,应注意将研究区划范围以外的POI点要素进行清除。
通过对百度地图POI数据的爬取,根据西递村的行政区划分范围创建缓冲区,计算得到与西递村空间活力相关的POI点位225个。该数据分为商业业态、景观节点和公共设施三大类,其中商业业态又包括餐饮点数据53个,住宿点数据83个,购物点数据18个;景观节点数据44个;公共设施点数据27个,其中公共设施包括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科教文化设施、体育休闲设施、医疗保健设施、政府机构及社会团体等类型。
分批将餐饮、住宿和购物的点数据信息导入ArcGIS软件中生成点要素,最后通过核密度分析得到各子类别POI兴趣点密度。通过分析可知,西递村餐饮类的商业空间涉及广泛,分布均衡,主要的布局形式分为两种:第一,沿街布置,围绕贯穿村落的纵向主街-大路街展开,道路两侧的美食饭店鳞次栉比,其聚集程度远远高于村子里的其他街巷;第二,点状布置,村落的餐饮类商业活动在部分节点处呈点状集中。最为明显的是在村口与刺史牌周边出现局部的餐饮业态高度聚集,在景观节点尚德堂、西园至大夫第周边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点状聚集。
西递村的住宿空间分布较不均衡,主要在村中北部呈两团状分布:一是聚集在前边溪与后边溪之间、大夫第北部的位置,此处距三大街交汇处不远,可达性较好,主打以商务经济型为主的客栈酒店;二是主要聚集于古来桥北部,距三大街交汇处较远,远离村中心,此处主打以体验式为情感导向的精品民宿。西递村的购物类空间较为稀少,呈半带状半团状分布。半带状沿大路街布置,从刺史牌为始到大路街与横路街交汇处为终;半团状以瑞玉庭与大夫第为中心形成的购物类业态的高度团状聚集现象。总体而言,西递村落的商业业态种类齐全,空间布局合理。
筛选得到研究区范围内的旅游景点类的POI数据,包括文物古迹、水体景观、民俗展示和自然风光四类,通过核密度分析得到景观节点的聚集程度。西递村是我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在徽州传统村落中属于保护和开发较为完善的村落。通过分析可知,村落内景观节点错落有致,在刺史牌周围聚集程度较高,形成了有规模的古建筑群。此外,以横路街和直路街的交汇处为起点,沿着前边溪一路的景观节点星罗棋布。总体而言,西递村落内的景观节点空间起到了串联空间的作用,较能满足游览者和村民交往、聚集和休憩的需求。
筛选得到研究区范围内设施服务类的POI数据,主要包括生活服务类、机构团体、医疗保健、教育学校四类,导入ArcGIS软件中生成点要素,最后通过核密度分析得到设施服务的聚集程度。通过分析可知,西递村的公共服务空间分布极其不均,仅在村口和村尾两处呈团状分布。近一半设施集中在村口至刺史牌一段,而村落中三大街交汇处,却缺乏与之重要性相匹配的服务性设施数量。整体而言,西递村的服务设施空间密度明显小于商业业态和旅游景点的空间密度,数量少且资源配置不平衡。
空间活力与空间形态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空间形态可以影响空间的认知、行为活动以及社会功能的调整[9]。通常来说,影响传统村落的空间活力演进的因素较为复杂,而游赏和参与活动的人流密度可用作表征村落空间的活力强度[10,11]。
通过对百度热力图的爬取,获得2020年10月3日至4日(国庆假期)连续两天的整时段人流量的密度。因为西递村早上8点开放至17时关闭,通过观测可发现,9时人流数据样本才初具规模,17时闭园后人流量明显锐减,所以选取9时到17时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
从总体活力来看,西递村内的人流量变化与人们正常的作息时间相关,呈现出早晚人流量较少而白天实时人流量高的状态。从9时开始进村的游客数不断攀升,不同的是10月3日在13时达到人流高峰,而10月4日则在15时到达顶峰,达到人流高峰的前后人数均趋于平缓变化,直到傍晚18时大量游客离开景区。
根据分析可得,西递传统村落的空间活力可概括为两个主要聚集区(村口聚集区和尚德堂聚集区)和两个次级聚集区(西园聚集区和村尾聚集区)。从9时开始,游客陆续入村,在村口和刺史牌分别形成了局部的极强人流聚集空间,第一个主要聚集区已明显出现。由于村口和刺史牌的位置相近,均为入村的主要路径,故同属一个主要聚集区。11时,第一个主要聚集区仍变化趋势不明显,但西园附近包括东园和大夫第等景点逐渐形成初步的第一个次级聚集区。同时在该区的西北处——追慕堂逐渐有人群聚集。12时,第一个主要聚集区逐渐扩大,进入到西递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西园、后边溪沿岸和尚德堂形成三个局部的极强人流聚集空间,其中尚德堂属于文物古迹类景观节点,不仅是西递村内尚有的最古老的明代民居建筑,且该景点兼有餐饮的功能。先前在追慕堂聚集的人群来到后边溪与尚德堂一带,结合餐饮POI布局分析可知,就餐时段的村落里空间活力很大程度取决于餐饮的位置。13时,第一个主要聚集区略微缩小,膺福堂与尚德堂之间明显形成了第二个主要聚集区。此外,西园的次级聚集区开始往追慕堂方向扩大。14时,第一个主要聚集区出现向村口增长的趋势,说明下午游玩的人开始陆续进村。围绕膺福堂的第二个主要聚集区消失,人流部分分散至西园和追慕堂。同时,北8门附近的人群聚集程度逐渐增大。15时,在北8门形成了第二个次级聚集区。村口的第一个主要聚集区的活力也明显激增,而村内重新回归成三个局部的极强人流聚集空间,围绕西园、后边溪与尚德堂展开。17时,第一个主要聚集区明显向村口扩张,意味着人群开始陆续离村。至傍晚18时,伴随着大批游客离开后,村口的主要聚集区活力降低,村内几乎没有逗留和游憩的人群,仅有部分人流在西园附近聚集。同时,村尾的第二个次级聚集区消失。
10月4日西递村落的整体空间活力变化与10月3日区别不大,主要形成两个主要聚集区(村口聚集区和追慕堂聚集区)和两个次级聚集区(西园聚集区和村尾聚集区)。从9时始,村口的第一个主要聚集区出现,西园周围开始出现人流聚集的趋势;10时,西园附近游客越来越多,形成第一个次级聚集区,同时人流渐渐前往后边溪沿岸方向游览,至11时,西园、后边溪、尚德堂的三个局部的极强人流聚集空间形成;12时,村口人流聚集程度加剧;13时,村内各聚集空间活力降低,意味着12时村口聚集的是大批上午游玩结束的人群准备离村。14时,进村的游客开始增多,西园、后边溪和尚德堂三点重新焕发极强的活力,追慕堂附近人群也渐渐增多;15时,西园至追慕堂一段形成第二个主要聚集区,到16时聚集区消失;16时,村尾北8门附近的第二个次级聚集区形成;17时,伴随着游客的陆续离村,村内的空间活力明显降低,至18时仅剩少部分游客在村口准备离开。
根据人流聚集强度的实时变化绘制图2,分析可得10月3至4日的路径方向在整体上呈现一致性,游玩路径表现为:村口及刺史牌-西园周边-后边溪或追慕堂-尚德堂-返回或至村尾。由此形成6个停留及聚集的空间节点,本文选取其中重要的刺史牌、西园、追慕堂和尚德堂进行深入的节点分析。
图2 人流活力的路径及节点空间分析图
第一,村口及刺史牌。胡文光刺史牌楼是西递古村落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村口,可达性极强,同时也是村内最大的开敞公共空间。第二,西园。西园是胡文照的故居,是一处以水体景观为主的空间节点。长方形的庭院连为一体,园中栽种花卉,设有假山和鱼池。透过前院的漏窗,隐约可见中院、后院的景物。第三,追慕堂。徽州的每个村落都至少有一座祠堂,追慕堂是西递村现存的分支祠之一,是村内最重要的公共集会空间,也是封建礼教文化最集中的体现。追慕堂的最外立面是层木栅栏门,其投影极富韵律,像半透明的帷幕将堂外的广场空间与檐下的祠堂入口似分不分的“连”在一起。第四,尚德堂。位于前边溪上游的尚德堂是目前西递古村落里尚有的最古老的明代民居建筑,距今已逾400年。八字门楼促狭在巷弄转角口,节点空间狭窄,仅可通行,现为饭馆和客栈。
综上可发现,西递村内文物古迹类的景观节点占绝大多数,自然风光和水体景观其次,民俗展示类的景点较少,这也是徽州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共性特征。整体上西递村落的景观氛围淡雅朴素,但对景观节点的打造仅仅停留在如“刺史牌”“大夫第”和“追慕堂”等标志性古建的层面,对其他类型的景观节点的改造力度不够,以及景点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呼应。
根据10月3日至4日不间断的实时人流量强度计测发现,西递村的空间活力强度与POI空间布局中的景观节点呈明显正相关,比如在刺史牌和西园附近形成主要聚集区,且全时段出现局部的极强人流聚集空间。此外,空间活力强度与餐饮空间有着局部时段的关联性,比如在12时出现追慕堂聚集的人群来到后边溪与尚德堂一带,以及尚德堂持续5个小时具有极强的人流聚集空间。除去其自身是历史最悠久的古建筑,还因其是餐饮点,这从侧面反映出空间活力离不开餐饮等POI兴趣点的布局。
本文基于大数据的爬取和分析,对徽州传统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西递村的空间形态与活力进行相关研究,聚焦POI兴趣点的空间布局和人流活力强度可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整体来说,西递村落的商业空间分布较为合理,其中餐饮空间分为沿街布置和呈点状布置两种形态;住宿空间分布较不均衡,主要在村中后半段呈两团状分布;购物空间较为稀少,呈半带状半团状分布。第二,西递村的公共服务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仅在在村口和村尾呈团状分布,村中的公共设施数量明显不足。第三,西递村的空间活力强度整体上呈现两个主要聚集区和两个次级聚集区。其中,村口及刺史牌位置长时段出现第一个主要聚集区,在尚德堂或追慕堂附近局部时段形成第二个主要聚集区,围绕西园形成长时段的第一个次级聚集区,同时在村尾北8门出现局部时段的第二个次级聚集区。第四,西递村的景观节点错落有致,但种类单一,具有徽州传统村落普遍存在的共性特征:文物古迹类的节点空间占了绝大多数,自然风光和水体景观其次,而民俗展示类的景点较少。第五,村落的空间活力强度与景观节点的分布呈全时段明显关联性,与餐饮空间则是局部时段相关。考虑受到个体偏好和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空间活力与购物空间、住宿空间与公共服务空间关联性不强。总而言之,村落的空间活力与其空间形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伴随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为定量城市、乡村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旅游业的冲击下,传统村落也不得不思考更新空间与发展活力。本文通过百度POI数据和百度热力图数据的可视化表达,分析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与人流活力强度并尝试讨论内在关联,分析人流活力的路径和重点节点空间,以期为我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保护和发展提供新视角,或将对于其他村落发展旅游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考虑到篇幅和研究重点等多方因素,本文通过大数据分析仅对空间活力的外在表征,即活力强度进行评价研究,没有对空间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空间与尺度、可达性、混合使用密度、历史资源吸引力等内容展开,希望在未来可以挖掘研究深度,对传统村落的空间活力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