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勇政, 孙小涵, 余浩然, 占安庭
(安徽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2)
中国国土面积山地占比高且分布广泛。从传统发展情况来看,山区地形起伏较大导致居民点分布散乱,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给较为困难,且山地的耕地资源匮乏不利于大范围庄稼的种植[1],使得大力发展一、二产的条件不足,这一系列综合因素导致山区乡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平原地区相比较为滞后。山区乡村一直以来都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而山区乡村往往在特色资源及生态环境上要优于一般平原地区。因此要积极利用山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建立乡村地域多功能识别体系,根据不同区域乡村功能的差异性[2-3],针对不同地域提出不同乡村发展的路径及实施措施。
乡村多功能是对传统农业多功能的进一步深化,是指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发挥自身属性及其与其他系统之间共同作用产生的对自然界或者人类社会发展有益作用的综合特性[4-6]。
目前,对于乡村多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乡村研究的热门话题。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来分析,其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乡村多功能的概念与发展进程、评价与分区、乡村多功能的演化规律以及乡村内部功能间的相互作用[7-9]。在研究方法上,最常用的是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指标数据进行量化处理。然后运用基尼系数、神经网络模型、局部空间自相关性、灰色关联法等方法对乡村功能划分以及演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尺度上,主要以县域、镇域为基本研究单元[10-11],我国农村主要的经济活动是以村镇为基础单位,但相关研究较为缺乏[12],难以有效地对村庄内部结构进行结构优化。研究区域多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区域[13],对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乡村地域多功能关注较少,同时由于山区村空间结构复杂多样且各具特点,而传统的山区乡村空间结构理论与研究方法也存在较大缺陷,这与农业农村的发展应遵循区域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这一要求相违背,因此,因地制宜地针对山区不同地域的乡村进行功能类型划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本文以安徽省潜山市为例,以乡村地域功能理论为指导,从镇域尺度的角度出发,对其开展功能性评价并提出其差异化发展路径,以期丰富山区发展的多功能类型理论。
潜山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辖区内有11个镇, 5个乡以及1个开发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全区总面积为1 686.03km2,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9.3%;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呈梯状延伸为中低山区、丘陵、岗地和平原。据统计,2018年,县域内耕地面积达480.79km2。境内有2条国道,4条高速穿过。此外,区内矿藏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开发条件,2019年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同时有天柱山5A级等旅游区,以及快速发展的工业区。
研究涉及的主要数据包括:第一,农用柴油使用量、农业从业人员占比、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肉类占有量、化肥投入强度等均来自于2018年潜山市统计年鉴以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公报,各个镇的传统建筑个数基于实地调查获取;第二,DEM高程数据、日本METI和美国NASA联合测量的ASTER GDEM V2数据,空间分辨率为30m[14],年均NDVI指数选取“中国500 NDVI月合成产品”计算而得;第三,各个镇的医院、学校位置从百度地图爬取获得。所有数据经处理后,统一空间投影坐标系为CGCS2000_3_Degree_GK_Zone_39。
指标选取应科学全面地反映村域的多功能性,但乡村某个单一功能会涉及多个方面,因此对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时应选择具有代表性、能最大程度地覆盖评价内容的[15],同时也要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依据各个村镇的行政区域的完整性、数据来源具有代表性且易获取等原则。通过搜索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查阅乡村发展、土地利用等相关资料,构建出完整的村域多功能测度指标体系。本文以潜山市的地域发展特征为依据构建农业、工业、旅游业、生态等5大功能指标体系,指标层包括18项具体指标[16]。
第一,农业生产功能。选取了6个指标,其中人均耕地面积以及农用柴油使用量可以反映村镇的垦殖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非粮农作物占有量(油料+棉花),以及肉类占有量代表村镇农业的生产物质水平;农业从业人员个数反映农业经济发展状况。
第二,社会保障功能。乡村地域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维系着农村的稳定生活。此处选取了人均纯收入、社会消费水平以及教育、医疗布点情况,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农民的生活、消费,以及医疗卫生实施保障情况;选取就业人数占比来反映村镇的整体就业保障功能。
第三,工业生产功能。主要指村镇自身生产工业产品以及发展状况。主要选取工业企业产值、规模以上企业个数来代表村镇的工业发展状况。
第四,文化旅游功能。主要包括4个指标,即各个镇的A级风景区个数、四星级农家乐个数、传统建筑个数以及安徽旅游示范村个数,反映了各个镇的文化底蕴以及旅游资源状况。
第五,生态保育功能。选取了4个指标,其中植被覆盖度、地形起伏度,可以反映乡镇的森林覆盖率、地形条件的空间差异;化肥投入强度和农药使用量反映地域的生态破坏及保育能力。
表1 潜山市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表
续表
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指标数量和类型比较多,而且各个指标表征的意义不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权重确定。学术界有关多指标综合评价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主观赋权评价法和客观赋权评价法。各个评价法都存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局限的问题,因此本文为了减少主观赋权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
第一,数据标准化。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指标数量和类型比较多,而且各个指标代表着不同的评价功能,且影响程度也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对其各项进行权重确定。由于各种指标的单位和量纲不统一[17],因此要对每个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并且依据每个指标的最大值及最小值确定极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指标:Xij=(Xn-Xmin)/(Xmax-Xmin)
(1)
负指标:Xij=(Xmax-Xn)/(Xmax-Xn)
(2)
其中:Xij为第j个地域单元的i指标的标准化值(无量纲);Xn为第n指标的原始数值,Xmax为第n指标的最大值,Xmin为该指标的最小值。
第二,将各指标同度量化,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镇占该指标比重:
(3)
其中:n为样本个数;m为指标个数;Pij为第j项指标下,第i镇占该指标比重。
第三,计算第j项指标熵值:
(4)
其中:K=1/lnn;eij为第j个指标熵值;ej≥0。
(5)
其中,Wj为第j项指标值的权重。
第四,采用综合评价法计算各个镇评价功能和发展水平得分,计算公式如下:
(6)
其中,Zp为各镇评价功能和发展水平得分。
3.主导功能确定
潜山市作为山区贫困县,迫切需要各个村镇确定其主导功能,从而提出各个功能区的地域特色,推动乡村振兴。
(7)
其中:Ti为第i个乡村的发展类型功能区;Zp为第p项功能评价值;Mp和Sp分别为所有乡村第p项功能的均值和标准差。根据识别结果,若Ti≥0.75,则第p项为乡村的主导功能;若乡村仅有一个主导功能,则根据其划分结果划入相应的功能区;若存在多个主导功能,则以功能指数的最大值作为其主导功能区;若不在主导功能,则视为综合发展区。
根据上述研究方法基于ArcGIS软件,对潜山市的各个镇域的农业生产功能、工业发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旅游文化功能的发展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由强到弱依次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水平。
(1)农业生产功能 潜山市的农业生产功能显著,整体的生产功能均值为0.073(图1)。其中农业生产功能指数最高是在黄铺镇、王河镇以及黄泥镇,其次是源潭镇和余井镇(>0.08)。潜山市整体适宜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分布较广且集中,这些区域地势平坦低洼、灌溉水资源以及土壤肥沃等自然条件良好,是潜山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市域内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及信息化建设。黄铺、王河及余井镇成为了主要的品牌水稻生产基地,并以此带动周边乡镇生产农业发展。功能指数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塔畈乡、五庙乡以及天柱山镇(<0.019),这些区域大多为山地、丘陵地区,不适宜大规模的农业现代化生产,且近年来天柱山旅游业快速发展,导致原有的种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同时,旅游业也带动了大量外来人口的介入,导致人均耕地不足,农业生产相对滞后。
图1 潜山市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格局图
(2)工业发展功能 潜山市的整体工业发展水平较弱,工业发展的均值为0.023。工业发展功能指数最高的是源潭镇,其次是余井镇、梅城镇以及黄铺镇(>0.04)。源潭镇为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对内对外交通通达性均良好,地理位置优越,且有政策的大力支持,推动了该地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承接产业专业,使得源潭镇印刷业等工业成为潜山市经济发展的推动性工业。余井镇、梅城镇等工业指数较高的区域,受周边工业的辐射作用明显,且梅城镇为潜山市的县城主城区,人口较为集聚,劳动力充足,对内对外市场均需求量大,因此工业发展条件较为优越。工业发展水平最低值集中在龙潭乡及油坝乡,因它们处于潜山市中部低山丘陵地区,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
(3)生态保育功能 潜山市的生态保育功能指数均值为0.043,县域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村镇低于平均水平,说明各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发展不平衡,最高值集中分布在王河镇、油坝乡以及黄泥镇,其次是余井镇和梅城镇(>0.044)。这些区域大多处于地势平坦区域,河湖众多,林地资源丰富,同时该区域近年来还积极出台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大力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生态保育功能指数最低值分布在五庙乡,该区域在农业生产生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因此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4)社会保障功能 潜山市的社会保障功能指数均值为0.044,整体社会保障功能良好。最高值集中在梅城镇,其次是余井镇、源潭镇、槎水镇以及官庄镇(>0.04)。梅城镇为县城主城区,交通条件相对发达、人口密集,教育医疗等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同时,由于近年来积极推进水、电、路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增加,居民的社会保障设施也更加完善。社会保障功能指数最低值分布在黄柏镇,该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相应地服务配套设施也较为落后,不能满足居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应加快实施社会公共保障均等化,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5)旅游文化功能 县域内的旅游文化功能均值为0.049,整体旅游文化程度较高。最高值分布在天柱山镇,其次是大面积分布在关庄镇、塔畈乡、源潭镇等乡镇(>0.026)。天柱山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其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近年来,该县还结合天柱山周边旅游业资源打造旅游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旅游文化发展较为滞后的是黄泥镇和油坝乡(>0.000 4)。这些镇区域面积小,传统遗留历史文化少。
(6)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整体来看,乡村发展水平最高的是梅城镇和源潭镇,综合功能指数分别为0.423和0.463。各个乡镇发展差别较大,梅城镇因为是县城主城区,聚集各个教育、医疗等发展资源,发展基础良好;源潭镇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自然资源丰富,对外交通便利,因此综合发展水平较高。整个县域各个镇综合发展水平较为集中连片,说明镇与镇之间能够相互联动,协调发展。综合发展水平最低的是五庙乡,为0.070,该乡交通通达性较差,受周围乡镇发展辐射小,经济基础发展水平较低,所以应推动乡镇之间的产业联系,发挥各乡镇的优势资源作用。
(1)单功能主导型 潜山市主要有16个乡镇,通过对指标进行测算可知各个乡镇功能特征突出(图2)。第一,农业生产主导型。主要分布在黄铺镇、痘姆乡两个乡镇。这些区域地势平坦,种植条件良好,可根据潜山市农业环境条件和资源禀赋特点,整合各乡镇、各村农业基础条件,合理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区域内农业生产潜能,推动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第二,社会保障功能明显集中分布在梅城镇,为县城主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备、交通便利。需要发挥政府主导性作用,完善保障体系,同时带动周边区域社会保障设施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大存量建设用地的集约度及效率。第三,源潭镇为工业发展重点镇,工业发展趋势良好。应积极优化产业布局,明确源潭镇产业定位,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源潭镇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产业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第四,以旅游文化为主导功能的有天柱山镇以及水吼镇,该类区域旅游资源丰富,应依托天柱山5A级风景区,推动潜山市旅游业升级,逐渐实现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第五,以生态保育为主导功能的是油坝乡。应该依托区域内现有的自然生态条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生态保护机制;以保护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为中心,加强山林生态修复及农田保护利用,重视对环境敏感的生态节点的治理与保护,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镇。
图2 潜山市功能区划分
(2)综合发展型 综合发展型的乡镇主要有王河镇和黄泥镇,各个功能总体发展水平较强。该类区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同时生态自然条件良好,生态保育发展状况良好。未来应进一步进行资源配置,增强乡村各个功能之间的协调性,努力创建美好乡村。
(3)均衡发展型 均衡性发展的乡村主要涉及余井镇、槎水镇、黄柏镇、塔畈乡、龙潭乡以及五庙乡。该类乡镇不存在主导功能,各个指标发展较为均衡,但整体功能值不高。因此该类区域应积极进行规划,从各个方面进行谋篇布局以及扶持,从而突出其特色,实现快速发展。
表2 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
本文基于地域多功能理论,构建了镇域尺度下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对潜山市域内各个乡镇农业、生活、工业、旅游、生态以及综合功能等进行评价研究,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整个潜山市域的乡村多功能指数分布差异较大,农业功能指数显著地区主要集中在潜山市北部的地势平坦,且水域资源丰富的区域;工业高值区主要在经济开发区并且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的源潭镇;生态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水网密布,植被覆盖良好的王河、黄泥等区域;社会保障功主要集中在中心城镇梅城镇,且由中心城镇向外围逐渐递减;旅游功能高值区集中在天柱山镇,分布有 5A级景区天柱山,旅游资源丰富。潜山市由于经济社会、自然条件等的限制,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即以潜山市城区为综合功能高值区,并逐渐向外围递减的空间分异规律[18]。
第二,基于前文分析,得出6种乡村地域主导的功能类型,农业主导型主要分布在黄铺镇、王河镇、黄泥镇等地,是潜山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工业主导型主要是源潭镇,其交通便利、人口集聚程度高,主要以印刷工业为主;生态主导型主要在地形平坦、河网密布的王河镇、油坝镇以及黄泥镇等,是潜山市重要的稻虾共养生产基地,且以农业为基础的生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社会保障主导型是中心城镇梅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其交通便利能满足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旅游文化主导型主要在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天柱山镇;综合发展型村镇集聚在王河镇和黄泥镇,与中心城区联系紧密,区位条件优越;均衡发展型乡村数量较多,主要集聚在潜山市北部山地丘陵地区等边缘地区,其地理环境较差,交通通达性较弱。
简言之,乡村物质空间是乡村多功能的载体。本文通过对山区贫困县的乡村多功能进行指标评价研究,对不同地域乡村发展的主体功能进行划分,在定量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乡村发展的功能定位,期待能为其他地区在制定乡村特殊化和差别化发展措施方面提供一定的案例借鉴,并最终对实现乡村的良性循环发展及推进乡村振兴有所助益[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