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宇珺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作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重大判断,并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1],实现了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从现有文献看,我国学者已从多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适时回顾和总结已有成果,有助于为日后理论研究指明方向并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开展。通过综合梳理,发现当前回顾述评类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研究方法也多为主观定性分析法,缺乏借助文献计量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貌和理论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成果。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计量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能量分布(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和研究主题分布(研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分析、研究前沿趋势)进行了深入探讨,客观而形象地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概貌和理论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趋势展望。
相较于已有研究成果,本研究的贡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相比已有研究使用的定性分析法,本研究使用的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法更具前瞻性,且研究结论更为直观,科学性和说服力强。二是文章一方面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作者分布、研究机构分布诠释了研究能量分布,另一方面从研究演进脉络、研究热点分析、研究前沿趋势诠释了研究主题分布,总体上实现多范畴、多层次、多维度、多视角综合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并提出未来研究展望,研究所得成果可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方向指引和选题参考。三是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亟需改进和不足之处依然明显,在此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行适时回顾、成果梳理、未来展望,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并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知识图谱是以多门学科的理论、方法与计量学分析方法相结合为基础,并通过可视化图谱清晰表达某个主题的发展脉络和前沿领域,使相关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CiteSpace的核心思想是“共现聚类”,常被用作知识图谱的辅助工具,用途很广,主要涵盖了研究热点分析、研究演进路径分析、研究群体发现以及知识交叉和流动分析等。
为提升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文数据均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获取,具体检索条件设定见表1,初步得到2031篇样本论文。在此基础上,逐一对初始检索所得文献进行确认,手动剔除CSSCI扩展版、非研究性以及明显不相关论文,共得到CSSCI样本论文1702篇。
表1 检索条件
某个研究领域发文数量的时间分布和变化趋势能较为直接且鲜明地描绘该领域的各个发展阶段,同时揭示该领域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趋势。本研究基于1702篇样本文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在1998-2019年间的分布状况,深入剖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演化历程。由图1(下页)可知,1998-2019年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在2011年达到峰值(179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也呈稳步增长趋势,2011年和2012年立项数量最多,均为11项,综上表明学界学者和国家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研究给予高度关注。总体来看,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年及以前)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探索完善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并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查询多个数据库,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成果正式以论文形式出现开始于1983年,但由于CSSCI数据库收录年份最早为1998年,使得1998年之前的论文成果稀缺。在步入新世纪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故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内涵和研究也随之升温,真正开创多学科攻关、多维度展开、多层级进行、多时向推进的研究新局面。由图1可知,伴随学界发文量增长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增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研究也逐步由初步探索阶段过渡到探索完善阶段。
图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样本文献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时间分布(1998-2019年)
第二阶段(2005-2012年)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加速繁荣发展阶段。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及涵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在内的五个二级学科的设立,给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坚实地学科支撑,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进入了加速繁荣发展时期。据初步统计,截至2012年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大约有40个。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学者关注,学界热情高涨,研究视角、研究层面、研究选题也更为全面,相应地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加速上升,在2011年高达179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和资助力度也得到空前提升,这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景一片大好。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稳步深化阶段。伴随近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稳步推进,相关学术研究也逐渐趋于稳步深化状态。截至2020年底,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大约有90个。该阶段的发文数量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在有所下降之后都趋于稳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探究逐渐迈入深化、沉淀乃至瓶颈期,突出表现在2013年以来论文数量,发文量从最高点2011年的179篇大幅回落至2016年的55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迈入新阶段,面对新时代新要求,研究难度和研究深度加大;另一方面是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减少,支持力度减弱,影响国内学者的科研热情,论文产出下降。总体来看,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逐步深化和放缓,系统性回顾演进脉络,全面梳理热点前沿,预判未来研究趋势,都将为今后研究选题以及内容研究的深化发展指明方向。
某一研究领域的期刊分布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该领域期刊的分布特征,进而有助于该研究领域的学者获取学术信息,并为研究成果发表提供指引。就1998-2019年CSSCI来源期刊中已发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702篇论文来说,总共涵盖了130个期刊,发文量排名靠前的期刊如表2所示,其中载文量第一的是《马克思主义研究》(117篇),其次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96篇)、《马克思主义与现实》(80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63篇)、《科学社会主义》(59篇)、《社会主义研究》(47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47篇)、《求索》(46篇)、《江汉论坛》(42篇)、《求是》(35篇)、《党的文献》(33篇)、《理论视野》(32篇)、《高校理论战线》(32篇)、《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32篇);另外,载文量10-31篇的期刊共计29个,载文量少于10篇的期刊有90个。
表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期刊分布
共被引频次能较为直接反映某一期刊对某个研究领域产生影响的大小。通过CiteSpace软件,得到图2共被引期刊分布知识图谱和相关统计数据,共被引频次大于等于40次的期刊仅有7个,其中共被引次数最高的期刊是《马克思主义研究》(91次),其次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60次)、《中国社会科学》(55次)、《中共党史研究》(55次)、《哲学研究》(49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48次)、《马克思主义与现实》(47次)。
图2 共被引期刊分布知识图谱
综合期刊载文量和共被引频次,发现当前有不少期刊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其中,《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期刊载文量和共被引频次相对较大,表明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的交流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和关键推动作用,展示了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和最新思想。但也存在如持续性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的期刊相对较少、顶尖水平期刊发文量较少、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成果有待接轨等不足。
对某一研究领域作者分布进行探究,包括相关学者数量、相互合作频次、高产作者、共被引作者、论文产量等,可以反映出高影响力学者团队及相互合作情况。现以检索出的论文中的作者信息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处理,最终绘制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作者分布知识图谱,具体包括图3(a)作者共现网络图谱和图3(b)共被引作者分布图。
图3(a)作者共现网络图谱清晰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各学者分布较为离散,相互合作频次较低,跨学科、跨机构、跨地域的互动合作有待加强,核心研究团队规模不明显,主要还是以同一机构内小规模研究群体为主,如中共中央党校的李君如、刘琳、严书翰和李海青;武汉大学的汪信砚、梅荣政、何萍和顾海良;中国人民大学的张雷声、王海军、秦宣和庄福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金民卿、王伟光、徐崇温和辛向阳等,这直接反映了当前我国不同类型研究机构高水平学者间的合作互动较弱。另外,从CSSCI发文量来看,10篇及以上的作者共4位,4篇及以上的作者共有34位,这突出表明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着坚实的研究群体,但持续性研究的高产作者相对较少,绝大多数学者仍有待持续深入研究,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研究潜力巨大,发展前景良好。
共被引作者能清晰的展示特定人群对某一研究领域起到带头作用。图3(b)共被引作者分布图谱及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共被引频次高于20次的作者共计7位,频次由高到低分别为汪信砚(33次)、许全兴(32次)、张静如(29次)、石仲泉(25次)、陶德麟(24次)、何萍(21次)、逄先知(20次),这表明这些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发挥着指向和引领作用。
图3 (a)(b)中国高校思政课改革研究作者分布知识图谱
由于某些论文成果会涵盖2个及2个以上的研究机构,而CiteSpace软件难以对一级、二级研究机构合并处理,无法直接给出统一后的结果,因此借助Excel软件对1702篇CSSCI论文所涉及的一级研究机构进行处理,得出样本文献共计涉及306个一级研究机构,其中有16个机构的CSSCI论文发文量均大于等于20篇。如下页表3所示,位居第一发文量的机构是以李君如、刘琳等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党校(78篇);其次是以梅荣政、顾海良、汪信砚等为代表的武汉大学(70篇);以庄福龄、王海军等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大学(62篇);以辛向阳、徐崇温等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58篇);以郭建宁、陈占安等为代表的北京大学(51篇)。综上表明这些机构产出的成果相对更为丰富且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起着一定引领和推动作用。
表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研究机构分布
研究演进脉络能较为直观展现某个领域的发展演化进程。通过对样本文献和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并结合本文之前的时间分布研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内容演化历程梳理如下。
探索完善阶段(2004年及以前):该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念和发展道路仍需探索完善,因而论文成果数量不多,社会关注度有待提升。样本文献高频关键词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实事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三个代表、改革开放、与时俱进、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延安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等,内容大多围绕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该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更多指向历史进程、经验探索、客观规律研究,侧重于理论内涵以及发展框架的探索完善。
加速繁荣发展阶段(2005-2012年):该阶段突出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和探讨,具体表现在研究热度快速“升温”、成果数量呈井喷式增长、研究内容和范围呈“遍地开花”状态,新兴关键词和热门选题不断涌现且紧扣时代发展最新思想。文献高频关键词主要涵盖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学科建设、基本经验、李达、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表明该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数量不断得到积累扩充,研究内容得到快速丰富,研究体系愈发完善、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
稳步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该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更为成熟并趋于深化阶段,研究热度缓慢消退、论文发表量逐渐稳定、选题更具深度。样本文献高频关键词主要有中国梦、历史起点、理论自信、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个全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治国理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文化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新中国70年、中国话语、研究范式等,一方面这些关键词凸显了当前的新兴研究热点和最新前沿趋势,另一方面这些选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着力点,也表征了已有研究得到不断完善丰富并已引起学术界的深入讨论。
关键词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文献要表达和研究的核心内容,而当某个或多个关键词在不同文献中发生共现时,表明这些文献的研究内容是相似或相同的。综上,本研究通过关键词共现和关键词聚类,以期了解和分析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热点内容以及这些热点历经的时间跨度与演进过程。
通过关键词共现,显示有808个关键词节点、1523条共现连线,且明显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365次)、马克思主义(305次)、中国化(191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31次)、毛泽东(107次)、中国共产党(88次)、毛泽东思想(82次)这7个核心关键词形成知识网络,同时大众化(57次)、科学发展观(54次)、理论创新(53次)、邓小平理论(51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46次)、时代化(42次)、三个代表(41次)、改革开放(32次)、中国传统文化(28次)、马克思主义哲学(23次)、实事求是(23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23次)等也成为这6个核心关键词衍生出的热点主题。表明1998-2019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研究主要着眼于思想脉络、历史进程、理论前提、现实条件、实现机制、基本经验、内在规律、重要代表人物思想、理论成果、实践成果等方面。
通过关键词聚类,呈现11个不同的聚类主题,其中毛泽东是最早出现且时间跨度最大的聚类主题,表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一直是学界的关注点。1998-2004年,先后出现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矛盾论、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实践等7个热点聚类主题,表明这一时期选题相对接近,关注点较为集中,研究重点明显。随后,2005-2012年间仅出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聚类主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研究选题较为离散,但却表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学者都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研究,且在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热潮。从2013年发展至今,主要出现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自信等3个聚类主题,相比于其他主题,出现时间较晚但均有较好的延续发展空间,表明这些主题均为近年来的新兴热点,研究紧跟新时代、新要求,且学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也在稳步深化。
综上分析,并重点阅读检索的1702篇论文的摘要,总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热点: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主要包括逻辑起点、存在的问题、历史进程、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基础地位等,如张世飞[2]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进行研究,得出两者是一致的,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与客观规律研究,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都有所不同,因此相关研究与时间的结合较为紧密,大多学者都会选取一个时间点,如新中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新时代、历史转折时期、十六大以来等等,如刘安琳等[3]在新中国70年背景下选取四个视角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再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及其思想关系研究,主要包括毛泽东与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反思“左”倾错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延安时期毛泽东民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贡献和现实意义等,如肖中云等[4]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对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了深刻思考。然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改革开放关系研究,主要涵盖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演进、经验启示、实现机制、实践特点、特征分析以及两者关系等,如王然[5]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特征进行阐述。另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如余品华[6]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新难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进行思考。
此外,已有成果还涵盖了彭湃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蒙达尼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济制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六经皆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研究。同时,新时代“三农”协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逻辑、《布尔塞维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性自觉和文化自觉、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系列议题也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热点。
研究前沿是一个领域发展的关键,前沿领域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有助于这个领域内其他相关问题的推进,获得更多成果。新近研究成果不仅能反映该领域最新研究趋势,还有助于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前沿主要是通过复合关系分析法[7]获取,由于复合关系分析法具有更多优点,弥补了单一方法的不足,进而成为学术界普遍使用的方法。为获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兴前沿和热点前沿,笔者选用突变分析法与时区视图相结合的形式,具体来说就是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关键词频次突变分布图谱与关键词时区视图,并将两者归为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由图4(a)所示的关键词频次突变分布图谱可知,近年来的突变关键词主要包括“文化自信”“治国理政”“习近平”“延安时期”,表明以上关键词均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主题。同时,突变强度最强的突现词涵盖了“三个代表”“大众化”“时代化”“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等,表明这些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短期内爆发的前沿热点选题。由图4(b)关键词时区图图谱可知,近年来主要出现了诸如“两个结合”“两个革命”“中国道路”“中华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经验国际化”“治国理政”“中国话语”“价值重塑”“伦理”“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70年”“中国化思潮”“习近平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新兴关键词,这与图4(a)有所契合,但更多的是完善和补充。
图4 (a)(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知识图谱
基于图4(a)和图4(b)前沿主题和新兴关键词,并延伸至相应文献,总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热门选题和前沿趋势:首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具体包括现实基础、内涵分析、逻辑关系、演进历程、实现路径、基本经验、现实困境、政治哲学意蕴、误区辨正等方面,如袁银传等[8]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个层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其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研究,涵盖理论创新动力机制、实现机制、主要成果、原则坚持、三个维度、内外条件、基本经验、历史教训、逻辑起点、实现路径、历史演进、未来展望等方面,如贾绘泽[9]选择新中国成立这一起始点,深入分析和总结自1949年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再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涉及话语体系实践路向、特征特点、构建前提、理论基础、方法论创新、构建路径、现代性认识、改革创新、历史变迁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系等方面,如邓伯军[10]以分析哲学为研究切入点,通过将逻辑经验主义、日常语言分析方法、行为主义“刺激——反应”意义理论嵌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诠释提供了实践方法论。然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习近平及其思想关系研究,如杨建新[11]指出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论述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意蕴,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全新高度。另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自信关系研究,如陈方刘[12]深刻分析了两者的逻辑关系,指出两者历史与逻辑具有一致性,在实践中互助共同发展;罗朝安[13]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文化自信路径的构建,并为今后的坚持指明了方向。
研究能量分布范畴。首先就时间分布来说,主要划分为探索完善阶段(2004年及以前)、加速繁荣发展阶段(2005-2012年)、稳步深化阶段(2013年至今)三个阶段;其次就期刊分布来说,国内高水平期刊,如《马克思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等,是马克思主义领域专业期刊,高度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为学术交流与发展提供专业平台,其中《马克思主义研究》发文量、共被引频次等指标均领先于其他期刊,表明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核心地位。再者从作者分布来看,虽然有一部分学者对该领域进行关注并起到带头作用,但持续性研究的高产作者有待增加,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各学者的互动合作需进一步加强,核心研究团队规模有待扩充发展;此外从研究机构分布来看,中共中央党校、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产出的成果更多且丰富并能形成一定的研究体系,但仍有大量研究机构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团体。
研究脉络与热点前沿范畴。从研究演进脉络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整体突破,系统性提升的“新时机”逐渐成熟。从研究热点内容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历程、基本经验与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毛泽东及其思想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改革开放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等方面。从研究前沿趋势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习近平及其思想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文化自信关系研究等方面。综上所述,已有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趋势指向时代变迁,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
通过上述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理论研究仍滞后于实践需求。基于此,笔者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发展困境,给出以下启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早在1938年就已被提出,但作为学科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则是21世纪初的新事物,时间跨度不长,学术积淀薄弱,且面临研究深度广度不够、相关制度法规有待完善等发展困境。因此坚持持续深入研究,增加知识基础的沉淀,加大研究内容的深度广度,拓宽研究视野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必由之路。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内在关注认同度有待提升,外在激励支撑体系也亟待构建和完善,同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高水平专业刊物、专项课题、专项基金等服务机制缺乏。基金项目较少以及科研经费不足必然会阻碍学者深入研究,影响他们的科研热情,这表明未来需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相关课题、专项基金、专业期刊等的支撑力度,对于这一领域的深化研究至关重要。3.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域研究力量有待加强,当前大多学者呈离散分布状态,缺乏跨机构、跨地区、跨学科的交流合作互动,也缺乏高影响力的高产作者,更缺乏专业对接机构、高水平论坛、国际会议等专业平台。同时,研究机构的普及推广度不足,研究的中坚力量主要聚集在国内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机构,与地方部门等政府机构交流合作较少,高校的过度积聚不利于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因此需要针对性地强化研究力量,促进全方位的互动合作,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真正实现实践和理论研究互相促进。
从研究前沿方向,并结合近几年热点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指南,总结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未来选题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需要突破以往的狭隘视野,正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将其视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组成部分,认识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可或缺。未来研究可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范式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和贡献、马克思主义各领域与中国具体实际各方面的结合机制、马克思主义对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诠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辨证统一关系等方面。
基于比较研究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比较研究法便于归纳和总结研究对象的共性和差异,有助于丰富研究视角,拓展研究深度和广度。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较为直接单一,将比较研究法融入理论分析的研究较少,因此今后可加大采用比较研究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力度。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同阶段重要代表人物间的比较研究、同一阶段不同代表人物间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佛教中国化之间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其他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间的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蕴含的方法论思想比较研究等选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代表人物思想研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代表人物思想进行研究有助于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历程、关键时间节点和重要论断。现有成果偏重于重要代表人物迈入马克思主义的心路历程、贡献及经验教训等研究,仍处于初步展开阶段,后续可更为系统化、深刻化关注和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上重要代表人物思想,如刘少奇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邓小平理论理论贡献及当代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理论贡献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方法论、原创性贡献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系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今后研究可重点关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战略思维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军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态文明思想等研究选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关系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最大贡献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百年的历史征程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背景下,未来研究可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和成就、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概念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理论主体性、从中国共产党视角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选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需要回答以下问题:一是新时代为什么要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权;二是在国外来讲,需要听到中国声音,中国声音是个软实力,这个中国声音是不是需要有中国的话语体系,但如何才能获得话语权;三是话语权归根究底是什么,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权是什么;四是光有话语权不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是否已经建构,需作出一个明确判断。基于以上问题,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用语体系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语料库建设与应用、构建中国特色党建话语体系研究等方面。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马中西三者发展演绎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在马中西对话中坚定住立场和原则、加强马中西三方面学者对话的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路径和融合机制、历史视阈下解读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内涵研究、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及西方文化当代选择等诸多方面。
此外,思想史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地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西方生态批评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阐释与重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进程中的新民学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民族史学理论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育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社会思潮发展研究等议题也有待后续研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