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文强
(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榆中 730100)
脑梗死是卒中最常见的临床疾病类型,约占70%~80%,脑梗死的病死率约10%~15%,致残率极高,病情易反复。脑梗死在临床医学上也称之为缺血性脑卒中,研究发现,主要病因,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等因素有关。好发人群为50~65 岁的中老年人,主要的诱发因素:急剧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大的情绪波动会诱发患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房颤等因素,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主观症状或脑神经症状及躯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了痴呆、精神行为异常及步态异常等症状,加剧了患者身心负担,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将此种治疗手段应用于脑梗死疾病治疗中,可改善患者病情,加速患者康复。基于此,本文于本院2019 年10 月~2020 年10 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效果。
随机分组,观察组(n=50),男性:26 例,女性24例,年龄:34~75 岁,平均年龄:(52.56±2.79)岁;对照组(n=50),男性:28 例,女性22 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2.71±2.6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相比,具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将CT 扫描检查和MRI 造影检查确认的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中。
排除标准:排除对上述两种药物过敏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中者、排除患有全身免疫系统疾病者、排除合并感染、肢体运动障碍者等。
与患者家属签订了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取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氯吡格雷治疗法,指导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片,剂量:1 次/d,连续服用3 个月;同时,提供常规护理服务。
观察组患者采用的是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法,旨在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具体的治疗方案如下:
监测患者各项体征指标,密切关注患者血压波动变化值,若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医生。并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指导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片,剂量:1 次/30g,1d/1 次,连续治疗3个月。同时,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具体的护理路径如下:
(1)饮食指导:引导患者进食易消化、清淡的食物,禁食刺激性食物,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针对有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给予流食半流食管理。
(2)环境护理:在病房内摆放绿植,将温度控制在23℃~26℃,将湿度控制在50%~70%,定期消毒,保持良好的通风性,提高患者自身的舒适度。
(3)生活护理:照顾患者生活起居,叮嘱患者定期更换衣物、床单等,保持皮肤干燥洁净。同时,分析和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帮助患者克服不良嗜好,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
(4)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耐心与患者沟通和交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加强对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倾听患者主诉,与患者产生共情,了解患者当前心理需求,并满足其合理化需求;切实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安抚患者不良情绪,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提升患者就医依从性。
(5)康复护理: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帮助患者翻身,并指导患者家属协同护理,提升患者家属自护能力,促使患者掌握翻身和按摩技巧,适度参与体育锻炼,加速患者康复。
(6)健康教育干预:为患者及患者家属普及脑梗死疾病相关内容,以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升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认知程度。
两组患者NIHSS 评分、Berthel 指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采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为(4.23±0.41)、Berthel 指数为(67.8±6.6),对照组NIHSS 评分为(5.67±0.45)、Berthel 指数为(53.5±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有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血小板聚集,均是引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我国脑梗死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临床工作和临床医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临床治疗中,主要以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为主,旨在稳定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现阶段,临床上多采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治疗脑梗死疾病,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病情,加速患者恢复。
本文对照组患者给予氯吡格雷治疗,氯吡格雷为抗凝血药,用于近期心肌梗死、近期缺血性卒中以及动脉性疾病等。就氯吡格雷药理作用看,口服后经肝细胞色素P450-1A 酶系转化产生具有活性的代谢物,生物药效率不受食物和抗酸剂的影响,在药理作用机制作用下,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阻断ADP 释放后引起的血小板活化扩增,然而在临床应用中,也引发了诸多的不良反应。实施氯吡格雷治疗后,对照组患者NIHSS 评分和Berthel 指数,分别为(5.67±0.45)、(53.5±6.4),上述数据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观察发现,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有效、无效)情况为,42.00%、40.00%、18.00%,总有效率为82.0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数据提示结果表明,氯吡格雷与观察组相比不显著,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多。
基于此,为提升脑梗死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本院实施氯吡格雷治疗基础上,联合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口服吸收快,能够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阿托伐他汀在药理机制作用下,可改善内皮功能,增强一氧化氮生物活性,阻断RAAS,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的形成。本院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 评分和Berthel 指数,分别为(4.23±0.41)、(67.8±6.6),数据结果显示两项指标优于观察组,证实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法有效;进一步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效、有效、无效)情况为50.00%、48.00%、2.00%,总有效率为98.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上述数据提升表明,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较比氯吡格雷单一治疗效果更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在治疗脑梗死疾病上各具优势,实施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后,进一步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能够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概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