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的演进逻辑与价值意蕴

2022-02-23 23:52李红霞邹秀春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女排女排精神

李 慧 ,李红霞 ,杜 雅 ,邹秀春 ,张 凯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其深层价值和独特魅力在于,它不只是运动和竞技技术的展现,更是人类独特的精神力量的体现。20 世纪80 年代形成的女排精神,不仅是我国体育领域的一面精神旗帜,而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标识。从“五连冠”到“十冠王”,女排精神一直是激励全国人民奋进的精神力量。《人民日报》多次报道中国女排,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2019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中国女排代表时阐述了女排精神十六字内涵,强调实现体育强国目标,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女排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女排精神的内涵与价值都有新的变化,深入研究女排精神的演进逻辑与内涵价值,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上述重要讲话精神的要求。

女排精神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记录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已有相关著作中,文学传记类多,学术研究相对较少。相关论文主要集中在对女排精神内涵的解读和价值研究。关于女排精神发展历程一般根据女排比赛成绩进行阶段划分,如蒋旻按照“五连冠”时期、低迷时期、新世纪以来分为三个阶段[1]。关于女排精神的内涵集中在热爱祖国、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等,如王军伟、张岚、于丁友认为女排精神的内涵可概括为:团结协作、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永不言弃与勇于创新[2],但对内涵的解读大多是对行为表现或事迹的描述,缺乏内在逻辑关系的梳理。关于女排精神的价值,已有文献的研究角度与层面各不相同,檀江林、吴超阐述了女排精神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价值[3];陈向从重塑人的价值观,鼓舞团队和个人前进,唤起爱国精神和激发其他运动项目积极向上四方面指出女排精神的时代价值[4]。综上,关于女排精神的发展阶段、内涵解读、价值构成存在界定不准确,逻辑不清晰,挖掘不充分的问题,有价值的研究观点呈点状发散分布的特点,系统、完整的解读和分析不多。

本研究把女排精神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发展阶段的分析,采用文献资料法搜集了40 年来关于女排精神的书籍、报纸、期刊、网络文章,尤其是《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56—2021)相关报道;运用访谈法对原中国女排主教练袁伟民、陈忠和、女排队员陈亚琼进行了采访;运用口述史法对《中国姑娘》作者鲁光以及原中国女排技术指导李安格等人进行了口述史采访,获取了第一手回忆资料,同时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管理学、传播学、符号学等理论进行研究。文章对内涵进行理论逻辑的梳理,从而解读女排屡创竞技辉煌的基因密码,挖掘在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价值意蕴,以期为其他项目践行中华体育精神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启示,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理论支撑。

1 女排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逻辑

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其真正魅力在于体育精神,它以身体运动的独特方式表达人类高尚的理智和情感,因其形象生动的特点更易打动人心,引发共鸣。女排精神作为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发展一直与祖国的脉搏同频共振,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1 女排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女排精神诞生于20 世纪80 年代,它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累。伴随着新中国女排的成长,女排精神在特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1.1.1 党和国家的重视与关怀为女排崛起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体育工作。1951 年我国举行了首次全国性的排球比赛,选出了新中国第一批女排运动员。时任国家副总理的贺龙在接见女排时指出,体育的振兴能够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期待中国女排能够成为一面旗帜,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从根本上确立了中国女排的发展方向。1964 年春天,贺龙曾说:“三大球不上去,我是死不瞑目的!”[5]周恩来总理也十分重视女排的发展,大到长远的发展规划,小到扣球技术的切磋,以他的战略眼光和睿智胆识推进了中国女排的发展。他先后两次邀请日本女排教练大松博文来中国进行示范训练,使中国女排较为系统地学习和借鉴了大松博文的技术方法,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也展现出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精神面貌,为中国女排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1.1.2 改革开放为女排腾飞提供了契机

1976 年,中国女排在“文革”后重建,在教练袁伟民带领下担负起赶超世界水平,冲击技术高峰的重任。当时正值拨乱反正、百废待兴。1978 年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始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工业化进入腾飞阶段。各行各业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广大体育工作者勇于开拓,成为改革开放的先锋。中国女排在袁伟民和邓若曾两位教练的带领下,经过五年的艰苦训练,探索出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和技战术体系,磨练出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过硬的思想作风,女排精神的形成和女排腾飞的条件日益成熟。

1.1.3 民族复兴的期待呼唤女排精神的出场

“文革”过后,随着政治、经济建设回到正轨,文化建设也面临重建。改革开放使国人认识到与世界的差距,产生了惶恐失落的心理,对未来充满迷茫,迫切需要一种振奋人心、点燃希望的胜利,从中获取精神力量。1981 年3 月20 日,中国男排第一次冲出亚洲,获得世界杯参赛资格。北大学子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唤起了民族自尊与自信,也使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期盼寄托女排身上,成为女排精神的前奏。与此同时,中国女排在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改革开放精神影响下,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女排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1.2 女排精神的历史演进

女排精神历经40 年,一直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成为时代精神的风向标,它的历史演进与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历史分期相一致。

1.2.1 女排精神的萌芽(1972 -1981 年)

女排训练基地是孕育女排精神的摇篮。1972 年和1979年,福建漳州和湖南郴州先后建立起排球训练基地,场馆用当地盛产的竹子搭建,条件极其简陋,被称作是“竹棚”训练馆。棚中没有平整的地板,缺少合适的器械,下雨天经常漏雨。漳州基地是三合土地面,队员们摸爬滚打,经常浑身是泥,沙子磨破皮肤,嵌进肉里;郴州基地虽然有了地板,但粗糙不平,扎得队员满身木刺,甚至被划得鲜血直流。她们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高强度的“魔鬼”训练。当时常有当地群众观摩,她们那种忘我拼搏的精神令人动容,“竹棚精神”的说法不胫而走。多年后曾任女排教练的邓若曾回忆道,如果女排夺冠有什么秘密武器的话,那就是奠定了女排精神基础的竹棚精神。1989 年周晓兰在一次大会上专门提到“竹棚精神”,说“‘竹棚精神’就是为国争光、为民争光、艰苦奋斗、团结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绝不是某一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是排球界几代人艰苦奋斗在中国女排身上的结晶,是一种宝贵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精神财富。”[6]女排精神以“竹棚精神”这个最初形态孕育而生,此时的“竹棚精神”已经具备了女排精神的雏形。

1.2.2 女排精神的形成(1981 -1986 年)

“女排精神”正式提出之前,中国女排的精神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关注,出现了一些文化作品。1981 年7 月,《当代》杂志刊登了鲁光撰写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首次将“女排”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女排精神真正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鼓舞人心的巨大精神力量传播开来,是在1981 年11 月16 日中国女排首次夺取世界杯冠军后。11 月17 日,《人民日报》刊发题为《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评论员文章,提出要向中国女排学习,在现代化建设中学习女排的精神,振兴中华。同时刊发了全国妇联贺电:“向你们学习,向你们致敬,让‘女排精神’在我国四化建设的道路上永放光辉!”[7]同日,邓颖超在《体育报》上发表文章,号召学习中国女排精神。[8]“女排精神”的表述第一次正式在中国的重要媒体上被提及。

1981 -1986 年,《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在女排“五连冠”期间对女排精神进行了高规格、不间断、多维度的宣传报道,相关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女排队员的形象也大量出现在邮票、纪念章、插画等作品中,加深和建构着国人对女排精神的集体认识,并引起了全社会学习“女排精神”的巨大热情。这一时期“女排精神”正式形成,成为激励国人顽强拼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精神符号。

1.2.3 女排精神的传承(1986 -2012 年)

“五连冠”之后,中国女排逐渐走入低谷。在这段蛰伏时期,中国女排的历任教练员和运动员依然秉持女排精神,坚守老女排作风。在接受课题组访谈时陈忠和回忆:“我觉得从指导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和作风要求上,后来的女排延续了老女排的传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从最早的袁伟民指导到胡进、郎平,中国女排从未放松过对意志品质的要求。”①2019 年7 月6 日,课题组在福建泉州永春县参加“中国奥委会奥运健儿公益服务大行动第100 站——传承女排精神”活动时,对中国女排原教练陈忠和进行了访谈。2004 年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夺得金牌,重回世界之巅。2008 年北京奥运会,女排队伍尽管受到伤病困扰,依然发扬女排精神,奋力比拼,最终获得铜牌。2011 年《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中国女排五连冠》,再一次高度评价了中国女排,勾起人们对女排精神的集体回忆。正如2019 年9 月30 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女排代表时所说:“你们天天坚持训练,咬牙克服伤病,默默承受挫折,特别在低谷时仍有一批人默默工作、不计回报。正是因为有这么一批人,才有了中国女排今天的成绩。”[9]中国女排在巅峰时不骄傲,低谷时不放弃,在传承女排精神的同时为女排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1.2.4 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发展(2013 年至今)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体育也实现了快速发展,体育的进步和发展与民族复兴的进程相同步,体育强国梦成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为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传承和重铸提供了更高的理念指导,也为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内涵注入了新的元素。2013 年郎平重新出任主教练,新一代女排队员的出生年代、生长环境、思想特点都与老女排不同,面临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最大化原则与价值多元化的挑战。郎平带领新女排发展了老女排精神,破解了多重价值选择的困境。一是深化了“祖国至上”的内涵,明确了女排的初心使命和理想,她曾说“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都是升国旗,奏国歌”。二是丰富了“永不言败”的内涵,作为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主教练,她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带到女排,打造了“大国家队”模式,建设复合型教练团队、康复团队,提高了女排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筑牢了永不言败的基石。中国女排逐渐摆脱困境,2019 年第十次摘取世界女排三大赛桂冠,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女排代表时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女排的喜爱,不仅是因为你们夺得了冠军,更重要的是你们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面貌。”[9]这十六字道出了女排精神的完整内涵,揭示了中国女排长盛不衰的密码。“十冠王”的成就再次唤起了全民的集体记忆,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女排精神”38 年来从未褪色,并因其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而历久弥新。

2 新时代女排精神的内涵逻辑

2.1 祖国至上是核心

祖国至上就是祖国利益高于一切,表达了女排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女排刻苦训练,勇攀高峰最初的动力源,是女排长盛不衰的情感密码。爱国主义是基于一个民族在长久的地域与文化中产生的对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文化、人民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会使人对祖国产生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化为理性的报国之举。中国女排对祖国母亲深沉的爱,体现为“为祖国荣誉而战”的初心意识,实现排球翻身并永葆世界前列的使命意识,对“升国旗、奏国歌”的理想追求,以及无私奉献、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如果说老女排时期为国家争取国际地位与话语权的政治需求更为强烈,那么进入21 世纪后,新时代女排队员则更多是在为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和话语权而拼搏。她们面对越来越多的利益和诱惑,没有受个人主义、自由主义风气影响,动摇祖国至上、为国争光的价值选择,在享受排球、享受体育的同时,把个人价值融入国家利益的实现之中。

2.2 团结协作是精髓

团结协作就是服从大局,相互配合,是集体主义精神在团体性项目中的体现。它是团体性项目的本质要求,是女排长盛不衰的组织密码。袁伟民教练认为,团结协作能够产生场上“6 >6”的效果。从系统论角度看,排球运动是典型的复杂系统。要达到1 +1 >2 的效果,必须坚持整体性、协同性原则,每个队员要服从总体战术要求,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总体战术。此外,轮转换位的比赛规则要求队员技术全面,瞬息万变的场上局势要求队员具有灵活快速的应变能力、高度信任和默契。郎平曾在访谈中提到:“在我的字典里,‘女排精神’包含着多层意思。其中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团队精神。”[10]从管理学角度看,共同的目标导向是团队的化合剂,“升国旗、奏国歌”的共同愿景能够激发队员的潜能,教练员、队员、服务团队协同配合的执行力是团队威力的放大器。

2.3 顽强拼搏是实质

顽强拼搏就是不屈不挠、奋斗到底,是体育精神的本质内涵,女排长盛不衰的意志密码。体育的魅力在于通过挑战极限证明人的本质力量。郎平说:“中国女排可能不是实力最强的球队,但我们一定是最不怕困难、最顽强、最坚韧的队伍;顽强拼搏一定是中国女排的名字!”[9]中国女排的顽强拼搏精神首先体现在敢于不断挑战目标。从零的突破到“五连冠”“十冠王”,中国女排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创造了辉煌。其次,体现在敢于挑战生理极限。从大松博文的“魔鬼训练”到袁伟民的高强度训练、陈忠和的地狱训练再到郎平的超大运动量训练,中国女排始终坚持“三从一大”原则,经住了苦累和伤病的考验。再次,顽强拼搏精神还体现在女排能够经受挫折、失败和赛场压力带来的心理考验。中国女排多次绝地反击,逆袭翻盘,离不开队员强大的心理素质,特别是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四分之一决赛,面对巴西队主场观众的哄扰,打破了逢“巴”必输的梦魇。

2.4 永不言败是特质

永不言败就是越挫越勇,永不放弃。不服输是中国女排的职业性格,是女排长盛不衰的性格密码。在郎平看来,“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虽然走得跌跌撞撞,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10]。永不言败体现在女排自信自强的精神面貌上,她们正确对待和勇敢面对失败,相信自己能够从跌倒的地方站起来。体现在女排处败不惊的沉着应对上,1981 年首次夺冠时,在14∶15 的危急时刻赢得关键两分;1982 年秘鲁世锦赛小组赛被美国队零封后,六战全胜逆袭折桂;2004年雅典奥运会0∶2 落后俄罗斯队,连扳三局实现惊天逆转;里约奥运会小组赛0∶3 败给塞尔维亚。决赛以3∶1 完胜塞尔维亚。这种扭转败局的信心和直面困难的意志品质,是女排重返巅峰的强大心理武器。

3 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价值意蕴

3.1 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精神支撑

3.1.1 为体育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示范标杆

弘扬传承女排精神为中国女排长盛不衰提供了精神密码。女排精神的形成、培育和发展的过程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是中国女排精神文明建设的最大成果。因此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是优秀运动队成长、成功的重要保证,包括思想道德的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中国女排的成功经验为其他竞技体育项目提升综合实力提供了强大的牵引示范作用。历届女排教练都十分重视运动队的思想作风建设,袁伟民教练回忆自己在做队员思想工作上所花费的心血,并不亚于带训练所下的功夫,军训、升国旗等活动已成为中国女排常规教育,是运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运动队不仅要重视科学文化建设,更要重视思想作风建设,2019 年体育文化建设已列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五大战略任务,重点是以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为重心开展项目文化建设。以项目精神为核心的项目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纲”,纲举目张,运动队应把项目文化建设尤其是项目精神的培养和践行作为抓手,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3.1.2 为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提供价值引领

2021 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11]指出,要在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体育强国;要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提上日程,发扬女排精神攻坚克难;要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完善体育社会组织发展机制,重新布局竞技体育结构以及培育和发展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人才队伍意味着对原有格局的破坏,面临各种责任与利益的冲突,更多未知领域的风险和僵化思想的阻力,需要坚持“祖国至上”,强化体育强国建设的使命担当,尽快扭转竞技体育强、群众体育弱,“夏强冬弱”“冰强雪弱”等失衡局面,助力健康中国,提升幸福指数;需要“团结协作”,树立大局观,打破条块分割,上层加强顶层设计,下层加大执行力度,相关部门联动配合,协同创新;需要发扬“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敢于挑战新时期体育改革遇到的各种困难,应对未来更多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

3.2 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源泉

3.2.1 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优秀样板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体育精神作为体育价值观的集中表达,不仅为体育文化提供了价值观元素,也为社会文化贡献了体育元素的价值观。社会学家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一个特定社会群体的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大多数时候,集体记忆是符号化的”[12]。女排精神作为独特的体育文化现象,因其巨大的精神感染力、感召力辐射到更广泛的文化领域,产生泛文化现象,体现在3 个方面:(1)女排精神渗透到各种文化产品元素中。女排形象出现在百姓家中的挂历墙画上,人们喜爱的邮票收藏中,火柴盒的商标贴画上,电影电视剧中,诗歌传记文学中,明信片、扑克牌、折叠歌片里……(2)女排精神熔铸在党的革命精神谱系里。女排精神作为中华体育精神的代表,彰显时代精神的文化符号,凝聚成体育文化乃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留在集体记忆中,沉淀在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历史中。(3)女排精神为团队铸魂工程文化建设提供了成功范例。价值塑造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点,可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入手:队服、队歌、宣传标语、口号仪式等价值塑造的物质载体必不可少;队规队纪等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团队精神与队训的凝练是价值塑造的核心和关键,借助文学、绘画、歌曲、影视作品等艺术载体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达到深入人心的效果。

3.2.2 为以体育人、以文化人提供优质资源

女排精神不仅作为文化符号和印记植入人心,还成为寄托民族复兴希望的精神图腾印入人们的脑海,而且凭借广大群众对女排的喜爱,成为极具说服力、亲和力的教育素材。其教育价值和实现形式体现在3 个方面:(1)女排精神的感人事迹为社会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中国女排在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感人事迹,40 年来从未离开公众视线,大到国家媒体,小到地方小报,屡见报道,成为各行各业学习的楷模,影响了几代人的精神风貌。(2)女排精神能够为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将女排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探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9 年3 月18 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讲话精神的要求。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真正的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传承。女排精神作为体育文化的精华,为以体育人、以文化人提供了思政元素。课题组通过跨教研室联合集体备课,研发出排球专业课程思政教案,《排球专项训练实践与理论》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放大女排精神传播效应。进入21 世纪,电视、网站、微博、微信、报刊等新旧媒体多层次、多方位的宣传报道,使人们对女排精神的认识愈加普遍与深化。借助新媒体的互动功能使更多人加入到集体记忆的生产与构建中,有关女排精神的各种表情包、漫画、短视频、金句等符号化产品加快了传播,现代虚拟仿真技术也可加深体验和印象,更好地实现了润物无声的化育。

3.3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

3.3.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魂聚气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一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伟大梦想。改革开放以来,女排精神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提供了不竭的信心和动力。女排首次夺冠前,男排冲出亚洲,北大学子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成为女排精神的前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女排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喊出了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时代最强音。”[9]女排精神为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起着精神的激励作用。从1981 年夺得世界冠军开始,中国女排一直是展现中华民族形象和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中国女排在40 年的沉浮变迁中胜不骄败不馁,在赛场上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表现出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唤起了民族自觉,增强了民族自信。进入21 世纪,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继续弘扬女排精神,学习女排为国争光的初心意识,振兴中华的政治意识,服从国家的大局意识和敢为人先的担当意识,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3.3.2 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心聚力

我国已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3]体育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窗口和振奋民族精神的途径,能够产生强大的向心力,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竞技体育在强化民族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必然导致民族凝聚力的强化。认同感形成归属感,归属感造就凝聚力。”[14]同时,作为展现人类本质力量的独特方式,体育在运动过程中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体现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帮助人们克服怯懦退缩,树立自信自强的人生态度,塑造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体育的上述价值在中国女排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首次夺冠就是对中国百年来“东亚病夫”命运的有力抗争,三次奥运夺冠都是先抑后扬,反败为胜,几十年的发展道路也是跌宕起伏,在挫折中前进。新发展阶段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将会面临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继续发扬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增添克服困难的勇气,磨炼不懈奋斗的意志。正如1981 年女排夺冠第二天《人民日报》评论员所说:“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7]那么,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强国建设,何愁实现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结束语

女排精神研究让我们找到了优秀团队的成功密码,对中国女排建立了一种信任、信心和信念:不管遇到多少次挫折和失败,我们都有理由相信,只要女排精神在,中国女排还会重新回到世界排坛前列,这样一支有着人类体育精神的优秀团队,永远值得我们信赖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体育大学2016 级研究生冠军班的回信中,希望同学们和体育战线的工作者为体育强国建设多做贡献,为社会传递更多正能量。作为体育文化理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将女排精神这个红色体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中国女排女排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楼女排
中国女排《夺冠》之路
中国女排:唯有拼搏,方能致远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中国女排:争夺奖牌往上冲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