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蕾 郭致福(.丹阳市教师发展中心;.鞍山市教师进修学院)
《黄河大合唱》作词方面的艺术性体现在富含浓厚诗意、修辞方法多样、人物形象塑造逼真这三个方面。首先,作者在创作《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的歌词时,采用了诗歌的呈现方式,这就使歌词朗读起来富含着浓厚的诗意。歌词是一首歌曲的主体部分,具有诗意的歌词,能够令整首歌曲的意境得到升华。除此之外,诗歌的作词方式,使这首歌曲的整体艺术效果显得更加庄重而气势恢宏。比如,歌曲《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采用了新体诗,尽管皆为中文歌词,其内在的精神却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而《黄河船夫曲》中,则采用了口号诗和对白诗,使人们听起来倍感亲切。《黄河颂》中的诗歌,语句凝练,将黄河的雄伟气魄展现得淋漓尽致。《保卫黄河》中的歌词运用豪放的诗句,塑造了英勇伟大的中华儿女形象。综上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中的歌词采用形式多样的诗歌,使每首歌曲都传递出不同的艺术情感,歌曲蕴含浓厚的诗情与诗意,使歌曲具有丰富多样的情感,能够引发演唱者与听众的共鸣。其次,《黄河大合唱》中歌词的修辞手法也非常之多。如此丰富的修辞手法令歌曲具有更加浓厚的文学色彩,也增强了歌曲的情感表达力度。例如,《黄河船夫曲》中的歌词,创作者除了采用白话诗的歌词呈现方式以外,还融入了许多衬词,增强了歌词的力量感,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比如,船夫们的口号“咳!划哟!”这一融入衬词的修辞方式,为整首歌曲增添了更多生机与活力,也为曲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歌曲《黄河颂》中,词作者则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黄河比拟成温柔慈爱的母亲,令黄河的形象更加高大,也体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除了拟人修辞之外,这首歌曲中还包含了比兴的修辞手法,以摇篮和巨人比喻黄河,从精神层面强调了黄河对中华儿女的重要意义。歌曲《河边对口曲》中,作者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整首歌曲的歌词为六字与七字的对白诗。最后,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词作者通过歌词,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每个人物形象都极为鲜活逼真,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也使歌曲呈现出更高的艺术品质。《黄河船夫曲》中,人们通过阅读歌词,看到了一群性格粗犷豪迈且又韧性十足的纤夫们,在风浪中不断搏击、永不对困难妥协的震撼场面。《黄水谣》中,人们通过歌词,理解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性和戏剧性,感受到乐曲情感由轻松向压抑的转变。《河边对口曲》中,人们通过歌词,看到了两个眼含热泪,在黄河边对话的老乡。《怒吼吧,黄河》中,人们体会到作品的诗意和浪漫色彩,发现了主题思想的升华。
《保卫黄河》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作品此起彼伏、激奋昂扬的艺术效果。正是由于词作者对不同人物形象的鲜明塑造,使《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传达出了痛楚、愤恨、激昂、豪迈等多个层次的艺术情感,令歌词具有更加典型的艺术特征。
《黄河大合唱》的作曲具有多种唱法结合、西方音乐与传统音乐结合这两个显著的艺术特征。首先,《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在作曲时,融合了独唱、对唱、齐唱、合唱、轮唱、重唱等多种唱法,轮唱中还包含了多声部轮唱,合唱中包含了混声合唱。除此之外,每个不同的分乐章都采用不同的演唱速度和演唱调性,这些丰富的唱法,将不同人物的情绪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以轻重缓急的语速语调呈现出来,情绪表达力度更强。《保卫黄河》中,曲作者创新性地设计卡农多声部轮唱,所呈现的演唱效果,犹如海浪般,绵延不绝地奔涌而出的声音,体现出保卫黄河的壮丽,观众在台下感受到四面八方奔涌而来的声音,内心与演唱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所有的中华儿女在此刻心与心联系在一起,民族认同感达到空前的一致。卡农多声部轮唱,对中国合唱音乐的发展影响较大,极大促进了我国近代合唱音乐的发展。《怒吼吧,黄河》中,曲作者第一段采用了主调与副调混合的唱法,其中一些发挥独特作用的歌词,作者还采用重复演唱的方法,使歌曲更有气势,更能调动观众情绪和情感。第二段则转入下属调,运用自由模仿写法时音乐情绪跌宕起伏,第三段节奏紧凑,第四段速度递增,最终合唱在气势磅礴的声浪中辉煌结束。其次,由于《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曾学习过西方音乐,受西方音乐影响。因此,作者在创作乐曲时,融合了法国的印象派创作方式,使歌曲中的作曲体现出中西方音乐交融的艺术特征。《黄河船夫曲》主要描述了纤夫拉纤的画面,歌词为纤夫喊的号子,这种歌词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为了体现号子的悠扬高亢,以及纤夫的粗犷有力,曲作者融合了《顶硬上》这一传统粤语歌曲的曲调特征,将纤夫生活的艰辛在乐曲中体现出来,同时又包含了他们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积极情绪。歌曲《黄河之水天上来》中,作曲者在伴奏音乐中融合了我国古典音乐《满江红》中的音乐旋律,且运用了三弦这一中国传统乐器进行歌曲伴奏,乐器与曲调的完美结合,将曲作者对黄河的喜爱和赞誉之情充分体现出来。听众在聆听歌曲演奏时,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进而透过歌曲,与创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对话。歌曲《黄水谣》中,曲作者融合了民谣曲调,使歌曲呈现出不断推进的演奏效果,仿若一个黄河老乡,在向你娓娓诉说着什么。歌曲《河边对口曲》中,曲作者融合了山西民谣曲调,采用锣鼓这一乐器演奏,锣鼓具有顿挫有力的演奏特点,使听众感觉亲切而深沉。既能从歌曲中体会到百姓逃亡的悲惨,也能感受到中华人民英勇无畏的豪情。歌曲《保卫黄河》中,曲作者采用了广东舞狮的民间曲调,以极具节奏感的曲调演唱“龙格、龙格龙”时我国古典音乐中的灵动和层次充分展现出来,也使听众感受到中华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黄河大合唱》歌曲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具有强感染力的音乐场景和具有巨大反差的情感刻画两个方面。首先,在音乐场景方面,曲作者将两种不同结构的音乐语言放在一起进行对比,使听众能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顺利理解各种音乐符号。比如,在《黄水谣》这首歌曲中,作者运用了女声合唱与男声合唱轮唱的演唱方式。一开始,优美的女声合唱,将美丽富饶的黄河岸边家乡情境顺利描绘出来,温馨的场景更加衬托出后面的悲惨,随着男声合唱的声音响起,画面突转,前后对比的强烈反差,带给人们扑面而来的听觉冲突,形成了极具感染力的音乐画面。这首歌曲中,曲作者运用了两种不同音色、不同曲调进行对比的演唱方式,塑造了具有极强感染力的音乐场景。歌曲《河边对口曲》中,曲作者则将简单的音乐旋律进行不断重复,再辅以男生对唱,鲜活地刻画了对话中二人描述各自命运的场景。在后半部分,词作者采用对仗修辞手法,曲作者则将演唱速度变快,且采用混声合唱的演唱方式,使观众顺利感受到歌曲中人物心态的转变,由前面悲惨叙说命运转向后面争取胜利的决心。其次,歌曲《黄水谣》中,则通过歌词描述了前后两种巨大反差的生活场景,使音乐场景极富感染力。前面的场景中,作者用“麦苗肥、豆花香”等歌词体现黄河岸边的物产丰饶,“喜洋洋”则表达了欢快的情绪。后面的场景中,词作者则用等歌词,使前面欢快的场景氛围急转直下,由喜悦到悲惨,对比强烈,感染力极强。歌曲《黄河颂》用音乐与诗歌赋予画面,让每个人都在其中形成各自不同的想象,进而在情感上对具有英雄气魄的黄河形象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歌曲《保卫黄河》开篇就刻画了中华人民英勇无畏的豪迈场景,由悲伤绝望转向乐观期盼,前后场景的转换也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力。歌曲的时代价值则体现在,这首歌曲见证了我党的奋斗历程,承载了无数人的价值追求,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辉煌岁月之际,唱响《黄河大合唱》的主线断了,能够为首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的力量。
《黄河大合唱》曲作者冼星海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其一生创作了海量的音乐作品,且体裁与风格各异。冼星海始终致力于对音乐语言和表达形式的不断探索,创作的音乐作品具有十分鲜明的个人特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之一,值得人们对作品的演唱处理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究。此处挑选这部音乐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几首歌曲,对歌曲的演唱处理进行详细分析。
歌曲《黄河颂》为男声独唱,这首歌曲由三个乐章构成,歌词呈现史诗色彩,表达了作者对黄河的赞颂之情。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首先要准确把握歌曲的主题思想,理解歌曲的情感基调,从整体着眼,分析歌曲的风格和蕴含的情感,进而确定演唱态度。首先,在演唱第一乐章时,演唱的速度比中速略快,第一句的演唱音调稍弱,当唱到“望黄河滚滚”这一句时,需要注意“望”字为合口音,需咬准字头。在唱“奔向东南”一句时,需要注意,“东”字为大三度三连音,演唱者需要提前留足气息,将“东”字准确唱出,在唱“惊涛澎湃”时,演唱者要将“澎湃”一词的气势唱出来。在唱“浊流婉转……九曲连环”一句时,需要将最后押韵的字唱准确,以鼻腔发声来演唱复韵母“uan”。当唱到最后一句时,演唱者要以甩腔的处理方式唱出“两”字,并运用饱满的音色表达音乐中的情感。紧接着,在唱第二乐章时,演唱速度加快,同时加强演唱力度,在唱到“啊!黄河!”时,需要唱出赞美的语气,在唱最后一段时,以自然发音的方式演唱,在结尾处运用具有穿透力的共鸣演唱处理,将乐曲中第二个高潮塑造出来。最后,在唱第三乐章时,演唱速度更快,在演唱时,以放大音量、匀速呼吸配合腔体共鸣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乐曲高亢激昂的音乐效果,完美结束歌曲演唱。
《黄水谣》是一首歌谣式的音乐作品,这首歌曲的主要内容为,沦陷区百姓对入侵者的控诉,以及黄河儿女的必胜信念。在演唱这首歌曲时,首先要把握这首歌曲的音调和情感,乐曲为三段体,音调朴素,演唱时要将音调感人至深的情感表达出来。在呼吸处理方面,演唱者需要以连贯的气息和对换气点的合理分配,进行A 段演唱。在唱到第4小节附点时,要迅速将气吸足,将后面的连音字顺利唱出。与此同时,还要以气息渐强的处理方式,将前后歌词的对比体现出来。比如在唱“豆花儿香”时,演唱者就要在唱“香”字时做到气息渐强。B 段的演唱,则需要演唱者以断唱的处理方式,表现群众对敌人的强烈控诉。在唱到A’段时,以深呼吸、打开声音的处理方式,将音乐作品的主题进行升华。在节奏、速度处理方面,演唱者首先需要整体把握歌曲节拍,这首乐曲的节拍为2/4 和4/4 的混拍,A 段为2/4 拍,B 段为4/4 拍。在演唱A 段时,运用谣唱音调,体现歌曲的舒展流畅。与此同时,演唱者还需要在演唱第一句歌词时,将八分音符的跳跃感表现出来,在唱第二句时,以叙述的处理方式进行演唱。在演唱B 段时,则采用徐缓同时又少快于A 段语速的处理方式,将B 段的长音符和附点都准确演唱出来。歌曲最后一段为A’段,这一段的节拍与A段相似,演唱者要将演唱速度再次放缓,采用A 段演唱的处理方式来演唱最后一段。在音色、共鸣处理方面,《黄水谣》前半部分歌词叙事,后半部分歌词抒情,在演唱前半部分时,以保持胸腔共鸣的处理方式,圆润饱满的进行演唱,在唱后半部分时,则采用头腔共鸣的处理方式,明亮高亢地进行演唱。具体表现在歌曲中的三段上,演唱者唱A 段时,以柔美舒缓音色进行演唱,唱B 段时以胸腔共鸣的演唱方式,表达仇恨与悲伤的复杂情绪,在唱A’段时,以明亮的音色和头腔共鸣的处理方式,将仇恨悲伤的情绪逐渐转换为期盼憧憬的心情。
歌曲《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宏伟场景。演唱时,需要在技巧和情感控制方面进行着重处理,将歌曲中的浓厚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在演唱第一段时,演唱者应以缓慢的速度和低沉的音色进行演唱,以此来塑造英勇豪迈的中华儿女形象。尤其是在唱第一句和第二句时,需要采用气息拖住声音的处理方式,缓缓发声演唱,将音乐情绪逐步表现出来。与此同时,演唱者还要在换气时尽可能保持轻巧,达到气断声不断的演唱效果。当唱到第三句“黄河在咆哮”时,声音需要雄浑有力,演唱力度不断增强。在第二段时,演唱者在情绪处理方面,可以表现得比第一段激烈,尤其是在唱到“风在吼,马在叫”一句时,演唱者如果采用雄浑有力的咬字处理方式,就能将歌曲短促跳动、振奋人心的情绪展露得更加清晰。在第二句时,当演唱的语气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豪情也随之展现。到了最后一句,演唱者应在逐步扩张的音型中,通过气息支持的快速大跳,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响亮的口号,使歌曲充满力量,让情感在其中得到充分释放。在唱到“高粱熟了”时,演唱者需要再次加强演唱力度,让整首歌曲的情感得以进一步升华。最后一段演唱时,演唱者可以用坚定咬字的处理方式,加重演唱力度,提高演唱音量,将歌曲中明快、豪放、鲜明、浓郁的民族风格进行完美呈现。这一段的演唱非常考验演唱者的功力,演唱语气、语调的变化与情感的表达密切相关,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揣摩、演唱实践,才能达到让听众产生共鸣的演唱效果。
《黄河大合唱》兼具叙事与抒情,作词方面融合了我国传统诗词文化、民间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作曲方面融合了传统音乐、西方音乐和民间音乐,具有极深的艺术造诣。
整部音乐作品曲风多变、层次丰富,演唱者需要充分投入其中,仔细结合音乐风格、创作背景,灵活运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演唱歌曲,进行恰如其分的情感表达,才能充分体现出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