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新华区教师发展中心 王芙蓉
家校共育是儿童成长的最佳路径,而且越早实现家校共育孩子受益越快。
笔者曾带过一个一年级班,接手后,首先了解学生的家庭基本情况。我发现这个班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家校合作也缺乏认识。我通过家长微信群布置了几项工作,比如订校服、核实家庭信息等,有的家长并不积极,需要几番督促才勉强完成。
面对现状,讲道理是苍白无力的,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怎么办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年一度的家长会是我们班的嘉年华,没有说教,也没有一张试卷,取而代之的是巧妙设计的融入学科知识的多彩活动。“你说我猜”是每年家长会的保留节目,教师把文章标题、人物、诗句等内容设计在卡片上,一人描述其他人来猜。家长与学生混搭结成一组,参与的学生通过抽签确定,家长则由孩子自由选择。整个活动紧张、欢乐交织在一起,教室里不断爆发出掌声和欢呼声。
一年级第一次家长会上,为了帮助家长深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我们设计了“硕果累累”主题活动。首先绘制几棵苹果树,把内容标题写在苹果上,有的是这学期学过的,有的则不是。家长需要把孩子这一学期学过的内容标题贴到大树上。二年级家长会上,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听算比赛,评委由部分家长担任,当场出成绩,点评颁奖。三年级家长会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植树问题等知识,我们设计了“20 年后的我”,鼓励学生畅想20 年后回到母校,参加为学弟、学妹们设计校服,为校园设计花坛的甬路等实践活动。每个设计组由3 名学生和1 名家长组成,成员都是通过抽签决定的,经过限时5 分钟的共同设计,进入汇报环节。
这样的家长会一开就是6年,家长们收获很大。有的家长感慨地说,家长会见证了孩子在学校里的快乐生活和成长足迹。有的家长被老师的用心所感动,开始主动融入班级大家庭,积极配合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工作,自觉加入到班级建设中来。有的家长甚至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家校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儿童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节日,我们将其打造成七彩年华剧场。这个剧场舞台大、规格高,面向全校师生和家长,设计节目时元素更加综合,充分考虑现阶段孩子的特点。首先定主题,主题由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家委会成员商议决定。接下来围绕主题由家长代表设计表现形式、选定上场人员。比如,三年级的儿童节主题确定为:分担风雨,共享阳光。家长们选取了歌舞说唱《爸爸妈妈去哪里呀》,以家庭为单位参加。经过自愿报名,家长们集体训练,每个家庭都有机会在舞台上开心地表演。表演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与孩子共同经历的过程,以及孩子们在集体中的成长。
表达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为了锻炼学生并促进家长更关注孩子,我在班级微信群里开设了小讲堂。学生可以自选内容进行讲解,并录制1~3 分钟的小视频,发到微信群中大家共享,学生和家长对讲解进行点评。刚开始,我和科任老师的评价较多,后来几名学生和家长逐渐参与评价,现在大多数家长都参与进来。孩子们进步很快,表达得越来越流畅。家长在评价过程中也感受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同时进一步了解了老师和班级,心悦诚服地配合班级的各项工作。
万物为教材,世界为课堂。为了让学生汲取更多的营养,我们把课堂搬到了大自然、拓展基地和科技馆。周末、节假日,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课外集体研学实践活动。家长积极参与方案设计,做出合理的预案。2016 年暑假,我们组织20 多个家庭参加徒步行走大运河活动。经过近两个月的前期准备,大家完成了关于大运河的史料搜集。有的家庭提前实地考察,并购置了充足的扩音设备。整个团队最终顺利完成徒步行走大运河实践活动。
周末,有时几个家庭共同组织孩子们进行拓展训练,开展集体活动,不但增强了凝聚力,也增进了家长之间的了解。四年级暑假,家长们带着孩子们一行40 人走进北京科技馆,徜徉在科技的魅力之中。
总之,我们努力把班级营造成一个向光而生的正能量剧场,每天都讲述家长、儿童成长的故事,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成长大剧。在这个剧场中,家长、儿童、班主任、科任教师人人都是主人,人人都是“C 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