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兵 (江苏省启东市近海小学)
文化建设是德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德育改革深化的主要方向。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应当以“德育文化”为核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必须首先检索德育课程资源,发掘德育课程素材,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再加工”“再创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课程设计、课程实践,从而让学生构建自我的综合实践德育课程。高品质的德育实践活动课程,要能唤醒学生的文化自觉、精神自觉、生命自觉。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创生学生自主性、自觉性、自由性的德育文化,让学生的德育生命自然地生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发掘、释放学生的德育内生力量、内在动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整体效能。
德育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程,应当充分地彰显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应当充分彰显德育的育人价值。确定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性课程目标,是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首要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的综合实践活动总是围绕着总体性目标而展开的。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原点和归宿,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灵魂,对综合实践活动发挥着一种导向、调节、监督、促进等的作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性目标的内容应当是十分丰富的,主要包括知识性的目标、情意性的目标以及能力性的目标等。怎样厘定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性目标呢?我们认为,德育总体性目标的确定应当基于德育文化,或者说,德育文化是德育综合实际活动总体性的目标的根基、命脉。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性目标,主要包括“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的相关核心性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就是在回答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自觉地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荣辱观、“八礼四仪”等的时代文化教育、时代精神教育目标融入、渗透其中,从而实现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整体育人,实现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育人与知识育人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优化德育内容的供给,将政治认同、文化素养、家国情怀、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融入、渗透其中。通过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总体性的目标的确定,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融入其中,从而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增强自信。通过德育文化的渗透、融入,让德育目标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和实效性。实践证明,将德育文化融入、渗透到德育总体性目标之中,更能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学生的生命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促进学生本质力量的充分解放。如,我们针对学生就餐的种种问题,研发设计了“食堂的就餐文化”——“静”“竞”“境”的综合实践活动,将综合实践活动与习惯培育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这样一种联通学生生活、习惯等的综合实践活动,由于融入了相关的就餐文化,获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生在就餐的过程中不喧哗了,并且开始注重礼让,从而有效地培育学生养成了一种文明的就餐习惯、品质。事实证明,这样的一种蕴含德育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当下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学生的未来生活都具有长远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学生德育语言表达上,更体现在日常的德育细微行为、行动之中。
将德育文化融入教育目标之中,不仅仅是要求教师要拥有一定的德育知识、德育技能等,更要求教师要秉持一定的德育思想、方法、德育文化、精神等。相比较于德育知识、技能等,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文化更能发挥一种弥散性、持久性影响、教育作用。从德育文化出发,学校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才能走向深入、走向深度。
过去,学生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往往在教师指引下亦步亦趋地开展活动,这样的一种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被动的、肤浅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往往束缚、钳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搭建综合实践活动框架。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目标导引下,教师可以借助于“大任务”“主问题”构建德育实践活动框架,并应用“大任务”“主问题”等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走向自主、自能,让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走向创造。
统筹谋划德育实践活动的总体性框架,让学生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有良好的支撑。德育实践证明,构建总体性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框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自我综合实践活动的创造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性框架,有助于构建一种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总体性格局。如,学校要布置走廊文化,笔者让学生群策群力,共同出谋划策。为了让学生的走廊文化布置更加精致、独到,更加体现一种文化性、历史性、育人性,笔者和学生研发了一个“走廊文化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性框架,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华现代文化”“中华当代文化”“外国思想文化”等几个板块、方面引导学生搜集素材,丰富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在搜集相关素材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加以选择,并对相关的格言、箴言等深化理解,并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诠释。可以这样说,“走廊文化布置”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等的熏陶、濡染、教育。如在其中的一个“中华传统文化”板块,有学生搜集了不同朝代的文化,有学生按照中国古代“儒”“释”“道”“法”“墨”“名”等不同的流派搜集了不同的典型性的格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文化长廊,更拓展、深化了学生的文化认知。可以这样说,经过学生“沙里淘金”的这些名言,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敝帚自珍”的,都具有浸润学生心灵的教育力量。
搭建总体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框架,能让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形成一种“大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点状思维”要让位于“线状思维”,“线状思维”要让位于“板块思维”。作为教师,要立足于德育文化,对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大胆地放权,赋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权利,开辟学生广阔的德育实践活动时空。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德育实践活动主题、目标等进行“大聚焦”,对德育实践活动内容进行“大统整”,从而有效地建构起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大板块”。搭建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大框架”,让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不再显得呆板,而是变得更加地灵动、更加地自主。作为教师,只有站在“立德树人”的育人高度来确定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性框架,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力、实践力、活动力,才能有效地优化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样态,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品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素养。
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的一种“生命·实践”活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是学生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是学生生命力量的确证与表征。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统筹规划,创新德育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性路径。要立足于德育课程的目标、框架,聚焦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关照学生德育综合实践样态,了解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学情,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体性的引领。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中,要站在学生的生命成长的高度,对学生的一年、一学期、一学段等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具体的实践。要突出相关的主题,将教育的意图、教育的目的等融入实践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彰显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彰显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
在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中,要以德育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多渠道育人途径,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沁润童心、濡染德行。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要具有一种系列性,要融汇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感等。要让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体现一种层次性、结构性、系列性、整体性。要将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聚焦德育总体性目标,并且能有效地围绕德育总体性框架展开。其主要的路径就是:“价值引领”“课程启能”“实践体验”“家校协同”。如,我们曾经开展了“中国梦”为主题的系列性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从这一主题出发,我们引导学生开展了“中国梦——童心歌唱祖国”“中国梦——盛世彩绘祖国大美山河”“中国梦——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梦——唱支山歌给党听”等系列性的活动。显然,在价值引领上,这一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就具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能对学生进行很好的德育启蒙;在课程启能上,我们不仅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更将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课堂延伸、拓展到课外、课余;在实践体验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多个社团,对相关的课程内容实践进行丰富。在课程实践中,我们创设了校园文化浸润平台,让学生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外融为一体;在家校协同上,我们构建了社会俱乐部的联盟活动,开展了系列性的校外活动等,让家校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牵手、联姻。我们还邀请了学生家长参与活动,开展了诸如亲子类的综合实践活动、仪式类的综合实践活动、家校协同类的综合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我们始终引导学生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等四个维度考量。创新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路径,不仅可以依托专业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来展开,还可以将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素材融入其中,将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程资源、素材等融入其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一种跨学科课程,是一种跨界课程。
实施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始终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内在的兴趣、内在的需要等出发,开展适合学生自然禀赋的德育,适合学生的天性的德育,激发学生的德育实践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和谐地发展。创新德育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仅在课程内容上下工夫,更在德育课程形式、课程实践方法等上面做文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为学生搭建了更多实践活动的平台,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和个人自主发展需要。通过系列性、结构性、整体性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丰富了德育文化,丰盈了学生的精神,润泽了学生的生命。
评价是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尤为重要的环节。好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提供充分的动能。优化学生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优化学生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通过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内驱力,让学生从过去的“要我活动”转向“我要活动”。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中,正如著名评价学专家斯坦福尔比姆所说,“评价不是为了证明,更不是为了甄别、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和发展”。
德育文化建设为载体的综合实践活动,将会推动校园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将会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能从个体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及自我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形成对自然、自我、社会等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形成学生的德育自然生态、内生态和类生态。通过优化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课程评价,让学生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在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教师要丰富评价内容,开发评价的形式,优化评价的方法。要让评价的手段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践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从目标导向、自主内化、实践体验等方面开展,要将学生的自评、生生的互评以及师评等结合起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研发合理的、科学的评价指标。如,我们曾经开展了一次以“养正”为主题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优化学生的德育路径,引导学生创编“正文化”的班本教材,创生“正文化”的班本课程,并将学校班级开展的“养正”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向学生的课余生活、课外生活等方面延伸、拓展。我们将之与校园文化、与校园主题班会、校园的文化节、艺术节等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校德育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的家庭体验活动,与学生的社会体验活动等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学生对“正文化”进行深度探寻。如有学生从地域传统文化入手,有学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有学生从社团活动等入手,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跟进、主动介入,对学生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科学、合理、适当性地评价,促进学生的德育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力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不断创新,促进学生的德育综合实践核心素养的有效达成。
评价是德育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基于学校德育文化建设基础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要优化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评价的形式等。通过有效的评价,有效地打造德育品牌,形成德育特色,从而提升德育实践活动的美誉度,尤其是社会的美誉度。好的德育实践活动评价,还能催生德育实践活动的创新,让德育实践活动成为学生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成为学生的生命实践的智慧表达。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应用相关的知识、技能等,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作为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的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等是德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要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大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综合素养能让学生更好地、更快地适应社会生活、职业世界以及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以德育文化为核心,能让德育实践活动深深地并持续性、持久性地影响学生,催生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