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创新手语电视节目播报模式的思考

2022-02-23 07:23○刘
新闻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手语电视节目人士

○刘 苇

一、国内手语电视节目现状

电视媒介承担着传递党和政府声音、发布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等多项使命,是党和政府与社会各界沟通交流的重要窗口。开办手语电视节目,是全社会为听障者创建无障碍沟通环境的重要手段,其主持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目前,全国有130 多家省级和地市级电视台开设了电视手语节目,模式多为在电视画面角落配上手语翻译画面。电视新闻节目播报速度相当快,主持人平均语速为1 分钟260-300字,承担手语翻译任务的主持人多数采用直译方式、同步翻译。因不符合听障者思维方式的语法和快节奏的手语速度,致使听障者没有充足时间吸收。一些手语主持人选择性或跳跃性翻译,导致翻译时漏掉口语主持人播报的很多内容,甚至不能成句,不符合听障者获取准确性信息的要求。

这里要区分一下电视主持与电视翻译。主持,是一个相对独立体和主动形态。在规范体系下,以单人或多人的形式出现于电视荧屏,是信息的发出方。而翻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根据语言发出者发出的信号进行翻译的过程,以另一种语言形态将信息传达给受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符合一种介质的特征,是一种被动形态。手语主持与手语翻译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国内手语节目,多遵循手语翻译模式,以健听人为手语翻译出现在屏幕中,此模式对听障群体缺乏吸引力。

二、手语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对手语电视节目重要性认识不足

手语电视节目是听障群体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载体。以传统视听节目为主的电视台在面临新媒体挑战下,在其转型过程中从经济利益出发,过于追求收视率和商业价值,没有更多地从社会价值、公益性角度重视手语电视节目制作,没有给手语电视节目留有更大的传播平台。应高度重视听障群体接受媒介信息传递的需求,重视电视台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在增进残健共融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手语主持理论体系缺乏

对有声主持,我国业界经过长期探索实践与建设发展,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手语主持属于传播学科的分支之一,与有声主持相同的是理论支撑,区别在于传播体系的独特性。我国业界对手语主持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相关研究成果很少。现有的手语主持理论研究成果大多是实践经验的粗略总结,是不成熟的只言片语,缺乏完整性、系统化的归纳,远未形成科学化、专业化的手语主持理论体系。因此,有关方面要尽快填补手语主持的理论空白,形成完善的手语主持专业理论体系。

(三)手语主持与手语翻译容易混淆

如前所述,主持和翻译是两种不同种类的学科,我们比较“主持的主动性”与“翻译的被动性”,不难发现:两者之间虽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明显区别。一场活动中,主持人一般处在核心地位,主导和驾驭整场活动,是信息的整合、加工、传播者,有自己独特的表现风格;而翻译,在信息传递的整个过程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主要功能就是实时传达出施者所传递的具体信息,而不是对信息综合加工之后的表达。因为手语语法的特殊性,只是逐句逐字地进行忠实翻译,显然满足不了受众的收视需求。由于缺乏对手语主持的正确理解与准确定位,使得许多电视节目的手语主持人成了被动的翻译员,缺乏自己的解读和风格。

(四)手语主持的职业化程度低

在国内各家电视台开辟的手语电视节目里,手语主持人一般为特殊教育学校(聋校)的老师或者是手语翻译专业毕业的学生。由于电视台对主持人有较高的专业和形象要求,在招聘手语主持时,很难两全:特殊教育学校(聋校)的老师和手语翻译专业毕业的学生手语质量较高,但缺乏播音主持相关专业知识和实践;一些电视台招聘传媒专业毕业的学生担任手语主持人,他们虽然具备媒介专业基础,但是对手语完全陌生,简单学习手语之后匆匆上岗,难以保证手语节目质量。

(五)听障群体受众意见被忽视

目前,国内部分电视台开设了手语节目,但是并没有足够多的听障受众。因为这些节目大多数采取主持人配手语翻译的形式,听障人士不容易看懂或对其传播效果不满意,导致电视手语节目的收视率长期处于低水平。电视台考虑其经济效益低,往往不太重视这类节目的创新改进,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听障群体的需求和意见长期处于被忽视的境况。

三、电视手语主持和手口同播的实践

温州电视台手语新闻节目于2002 年“两会”期间在新闻综合频道首期开播直至2012年,先后制作了《今日新闻》《温州新闻联播》等手语节目2000 多期。为全方位服务受众,打造成让电视机前的听障人士与其家人、健听观众与手语爱好者都喜闻乐见的节目,2012 年9 月起《新闻周报》节目充分结合“听障人士思维方式、健听者理解接受、手语爱好者学习参照样本”等三方面需求和定位,创新探索了以手语表达和口语叙述为一体化的“手口同播”新模式,主持人全程采用手语辅以口语的方式,让电视机前的听障人士与健听者都能顺畅收看节目,也为手语爱好者搭建了学习平台。

“手口同播”播报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口语句式的重构”,体现优先服务听障人士理念,让口语适应手语,而不是手语适应口语,充分融合手语与口语的逻辑思维,在口语的语言组织、语速控制等方面均适应手语习惯;二是“手口同频表达”,把握节奏,实现手语口语相互合拍,浑然一体;三是“肢体表达细腻化”,对于口语播报的每一词句均详细设定对应打法、方位变换、展现幅度,辅之以恰当的面部表情等。此模式在2013 年温州电视台《手语学堂》栏目正式启用,节目播出之后,得到听障人士和业界高度评价。

《手语学堂》作为全省首创的一档有声手语教学类电视节目,推进了“手口同播”新模式深入实践,促进“手口同播”模式在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手语学堂》实践经历三个阶段:1.口语播音、手语教学。2.与听障人士和健听者进行可视化手语交流。3.为听障群体提供政策宣讲和公益服务。为使全社会关注和帮助手语听障群体,节目组作了诸多努力:通过小剧情、微电影,吸引普通健听观众的收看兴趣;通过手语句式、手语指法的详细讲解与教学,由浅入深推广,汇聚一大批手语爱好者的粉丝群;将维护残障群体权益、反映他们的呼声作为创办该节目的出发点,推出服务类、百科类、扶残类、公益类等系列节目,讲好残障听障人士自强成长的故事。以上种种举措推动了社会各界关注支持残障群体,也让听障群体真正喜爱拥护该节目。节目组还邀请听障朋友参与到节目中来,给予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提升服务针对性。比如在服务类节目中,深入残障群体听心声、解难题,宣传国家对残疾人优抚政策,为残障人士和残障家庭解读政策及兑现途径等。很多残障人士感动不已,自愿前往节目现场谈感受,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帮扶。节目开播四年出品节目210 期,其中:教学辅导类40期,政策宣讲类30期,资讯推介类60期,生活服务类50期,残障个人成长、群体自强故事30期,成为深受听障和健听群体喜爱的服务品牌。“手口同播”充分尊重听障人士和健听者的人格平等,平等理念贯穿节目始终。节目既有声音又有手语画面,健全人可以通过“听”声音了解讯息、学习知识,听障人士通过“看”手语第一时间了解讯息,平等共享信息。

“手口同播”兼顾听障人士和健听者的收看习惯。设计节目画面时,让手语主持人占据电视主画面,以手语动态镜头为主,减少周边其他动态,加之手语肢体的细腻展现、空间位置方向的有序衔接转化,极大方便听障者理解节目内容,也适合健听者收看和手语爱好者学习。

“手口同播”节目深入践行群众路线,拍摄报道听障群体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为他们的愿望鼓与呼,让健听者了解听障群体的生活。比如其中一期节目《我要上学》,讲述一个听障子女家庭求学的真实故事。这家七口人中有5 位残疾人,节目采取送教上门、特校就读方式,帮助解决了2 个听障女儿的就学难题。通过听障孩子及其家长、学校校长、教师等多方面的手语和口述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既反映该家庭自强自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为有听障子女的家庭提供了解决孩子就学的示范。

《手语学堂》深受听障人士、健听观众、手语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多次获得浙江省、温州市广播电视政府奖。该栏目现以专题片形式保留。笔者积极参与组织公益活动,践行服务听障者的群众路线,有幸被评为“全国爱心手语大使”、获得“鹿城区最美助残人”等荣誉称号。

四、提升手语节目质量的有关建议

温州电视台《手语学堂》节目和“手口同播”模式实践效果证明,其有助于提升听障者融入社会的获得感。为提升手语节目质量,笔者建议:

(一)提高手语电视节目重要性认识

作为听障群体融入社会的主渠道,手语电视节目的社会意义远大于经济效益。地方电视台要有站位的新调整、价值的新判断。所谓站位新调整,即要提高政治站位。地方电视台要以“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的政治高度,来审视创新电视手语节目播报模式的深远意义,即事关“高质量共富路上一个也不能少”。所谓价值新判断,即必须以新思维来衡量创新手语节目播报的价值,也是为满足听障群体融入社会的需求。所以,我们必须厘清手语电视节目的显性价值和潜在价值,将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社会效应区别开来。

手语电视节目创作现场

(二)推广“手口同播”创新模式

“手口同播”模式之所以深受各界群众欢迎和好评,其原因是:该播出方式实现了手语表达和口语叙述一体化,紧密切合了“听障人士思维模式、健听者理解接受、手语爱好者学习参照样本”等三方面的具体需求,将国家通用手语词汇与听障人士手语语法有机结合,重新建构表达语言。同时实现手语“线上线下”同步教育,让听障人士和健听者线下参加手语培训、线上检验学习成果。“手口同播”的创新模式,除了值得在常规电视节目推广外,也可以通过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创新尝试,满足听障人士、手语爱好者等各方需求。同时,手语电视节目的制作要更加重视收集听障者的意见建议,办出真正让听障群体看得懂、喜爱看的手语电视栏目。

(三)构建手语主持专业学科

为充分满足听障人士的需求,培养优秀的手语主持人,手语主持的专业学科培养以及课程规划等是值得相关部门以及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国内高等学历教育中现很少有设立手语专业的院校,建议规划建设一批手语主持本科、硕士学科,在高等教育中增设手语主持专业。大学必修和选修课程中也可以增设手语主持、翻译等课程,系统化培养优秀的电视手语节目主持人。

(四)推进手语职业化进程

加强手语电视新闻播报员的职业能力建设,营造无障碍沟通的友好媒介环境,对听障者高质量获取电视新闻资讯有着重要作用。就手语职业人才职业能力建设而言,要有冷热的新认知、得失的新把握。所谓冷热新认知,即要充分认识“冷的蓝海前景”。勿庸置疑,手语节目是电视台“最冷的一档”。正因为冷,无人想做,无人敢做。但恰恰是因为冷,其创新指数极高,创新效应也相应能超乎寻常;恰恰是因为冷,倾注于此,奉献于此,加热的空间就相对大一些。所谓得失新把握,即要有充分的抗压心理。冷的同时,其难度系数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没有超强的抗压能力,没有坚实的持恒耐心,就很容易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唯坚守才能出成果,凭持恒方可冠群芳。创新手语节目的实践,尤其要看淡得与失。当年《千手观音》之所以技压一切舞蹈,便是很好的案例。

(五)建设专业手语电视平台

目前,我国除了台湾地区有独立的由听障人士主持的手语节目之外,大陆电视手语节目大部分是手语主持人和播音主持人合作完成。当下,也有个别网站、自媒体平台运营一批手语节目,由听障人士担任手语主持人。但节目质量良莠不齐。建议探索分析在我国大陆为听障群体开设专门电视平台并选拔使用优秀听障人士作为主持人的可行性。

结语

电视新闻手语播报方式的改良,不仅关系着听障人士对外界信息获取权益的维护、满足其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渴望,更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对听障人士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创新与优化电视新闻手语播报方式,为听障人士开启了解世界的新窗口、获取新资讯,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猜你喜欢
手语电视节目人士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WHEELS IN MOTION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