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分析

2022-02-23 07:23○刘
新闻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救灾爱好者气象

○刘 玥

一、研究背景与理论基础

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等因素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本世纪以来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900 亿元,严重危害并影响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的不断恶化,近年来我国的气象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且强度不断加大,突发性、极端性恶劣天气轮番上演。微博作为兼具媒体属性与社交属性的大型互联网平台,在传播灾害预警、受灾情况和救灾互助等信息方面都显示出了很强的优越性,不同类型的媒体共同参与突发气象灾害事件的建构与传播,也使得新闻报道以及网络舆论的形成路径更为复杂多变。因此,新的时期把握灾害性事件中的微博报道特征及其互动规律显得尤为重要。

“框架”意为事物的组织或结构,它作为考察人类传播活动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人类学家贝森特所撰写的《一个关于戏剧与幻想的理论》一文中。后来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在其著作《框架分析》一书中将“框架”一词引入到了文化社会学当中,他指出框架是人们用来认识外部世界的认知结构,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经验的归纳、结构与阐释都依赖一定的框架,框架使得人们能够定位、感知、理解、归纳众多具体信息。中国学者陈阳在他的《框架分析:一个亟待澄清的理论概念》一文中总结了框架分析三大研究领域:新闻生产研究、媒体内容研究和效果研究。分别对应新闻生产活动中的“媒介框架”、媒体内容呈现的“新闻框架”以及从传播效果角度分析受众信息接受行为的“受众框架”。

二、报道框架设计

(一)案例与研究对象选取

2021 年7-8 月期间,受台风“烟花”和地势影响,我国河南省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性极端强降雨天气,全省各地市均出现暴雨,北中部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导致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据河南省人民政府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9日7时,本次洪涝灾害共造成全省150 个县(市、区)1664 个乡镇1481.4 万人受灾,302人遇难,50人失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37.15亿元。因此,此次研究选取“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主要研究案例,依据媒体类型、权威度和活跃度等因素,以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党报在突发性气象灾害中具有绝对的信息权威度和可信度;“澎湃新闻”作为互联网时代推出的全媒体新闻资讯平台,拥有很强的公信力和传播力;而“中国气象爱好者”作为气象领域的自媒体,具有专业性的知识和较强的影响力。

(二)数据采集与编码

针对调研时间的选择,考虑到突发性气象灾害的前期预警和后期灾后重建,本文以2021年7 月18 日台风“烟花”形成和2021 年8 月20日国务院调查组进驻郑州调查“7·20”特大暴雨灾害这两大事件作为此次研究的起点和终点,对“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和“中国气象爱好者”在这34天之内的微博报道进行数据采集和编码。在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和核对之后,最终得到“人民日报”微博报道数量48 条,“澎湃新闻”微博报道数量75 条,“中国气象爱好者”微博报道数量59条。

为便于研究,本文将报道框架分为了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框架,并对每个类目进行了数据化处理。其中根据谢起慧和褚建勋进行危机传播研究时所归纳并采用的危机议题框架,将此次研究中媒体报道的新闻框架分为信息框架、行动框架、观点框架以及其他框架,具体编码总表如表1 所示。

表1:类目编码及取值表

表2:信息来源卡方检验

表3:信息来源与媒体的交叉制表

三、研究发现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三种媒体关于河南暴雨的信息来源、报道方式和新闻框架进行相关类目的频数统计,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别进行卡方检验,发现河南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框架存在显著性差异。

(一)信息来源分析

通过对三种媒体微博报道的信息来源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卡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 所示(X=16.494,df=6,p=0.011<0.05),可知不同媒体关于河南暴雨的信息来源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突发性气象灾害事件中,不同媒体因各自属性和定位,其微博信息来源存在差异。进一步分析各媒体信息来源的细分类目如表3 所示,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和“中国气象爱好者”三者的大部分信息都属于自身媒体原创,还有部分来自于政府、消防等部门,可见在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当中,媒体都倾向于报道具有权威性或经自身证实的信息,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对于信源是公众的信息,“人民日报”占比仅有4.2%,而“澎湃新闻”和“中国气象爱好者”占比则达22.7%与25.4%,这与媒体的定位和属性相关,“人民日报”作为引导舆论的主流媒体要有权威的信息来源,而“澎湃新闻”和“中国气象爱好者”作为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在信息来源要求上则相对宽松和自由。

(二)报道方式分析

不同的报道体裁和报道形式所产生的信息传播效果不同,通过对三种媒体的微博报道方式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卡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X=74.479,df=8,p=0.000<0.05),可知不同媒体对于河南暴雨所采取的报道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4:报道方式卡方检验

在微博报道中,主流媒体更注重通过传统的消息报道新闻,市场化媒体多发布通讯和视频新闻,而自媒体更多采用图片的形式传递信息。由报道方式与媒体的交叉制表(详见表5)可知,“人民日报”在此次灾害中多采用消息、图片和视频报道,只有少量通讯和评论。总体来说,“人民日报”的报道体裁和方式更为多元,展示了其作为中央媒体进行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责任和职能;“澎湃新闻”多采用通讯、图片和视频报道,并没有发表相关评论,而通讯占比超过消息,在此次灾害中提供了更为详尽的信息;“中国气象爱好者”多采用图片和视频报道,没有通讯和评论,展示了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用户的报道方式更倾向于互联网时代的惯用表达。

表5:报道方式与媒体的交叉制表

表6:新闻框架卡方检验

(三)新闻框架分析

通过对三种媒体微博报道的新闻框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和卡方检验,得到结果如表6 所示(X=81.413,df=16,p=0.000<0.05),可知不同媒体微博对于河南暴雨报道所采取的新闻框架存在显著性差异。

在微博报道中,不同媒体承担的角色不同,新闻框架各有侧重。进一步分析各媒体新闻框架的细分类目如表7 所示,交叉表中展示了不同媒体不同新闻框架所占比重。由表7 可知,“人民日报”对于此次灾害的报道集中于“灾情报道”、“情感宣传”、“灾害预警”、“救灾互助”和“救灾进展”;“澎湃新闻”对于此次灾害的报道集中于“救助信息”、“灾情报道”、“情感宣传”、“救灾互助”和“救灾进展”;而“中国气象爱好者”对于此次灾害的报道则集中于“灾情报道”、“灾害预警”、“科普信息”、“救助信息”和“情感宣传”。可以看出不同媒体的新闻框架存在差异性,“人民日报”作为传统主流媒体,肩负着舆论引导和正面宣传的重任,因此更侧重对于灾情的报道和正面情感的宣传;“澎湃新闻”作为市场化媒体,在社交平台中扮演着重要的中间人角色,更侧重救助信息的传播,以及作为媒体进行信息提供和正面宣传的责任;“中国气象爱好者”作为气象领域的意见领袖,则侧重从专业的角度进行相关灾情的报道和气象灾害的预警。

表7:新闻框架与媒体的交叉制表

总体而言,三种类型媒体的新闻框架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与媒体的自身立场和编辑方针密切相关。比如主流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特殊的政治属性要求其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做好新闻信息的传递和舆论的监督、引导工作。

四、研究结论

突发的河南暴雨展示了后疫情时代特殊的中国式网络社交救援,微博等社交媒体为各种突发性事件提供了紧急求助的平台,而后凭借其社交属性实现了信息的广泛传播。在微博报道中,不同媒体对于同一气象灾害事件的报道框架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同时呈现出一种优势互补的传播局势。

(一)汇聚多方信源,完善应急信息

突发气象灾害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信息的闭塞,产生一定的信息差,而这种信息差会导致受众产生认知偏差,认为作为信息富裕者的大众媒介掌握着大量信息,继而要求其在短时间内进行新闻事实核查并传播实时、动态的灾害信息。然而在突发灾害面前,大众媒介有时同样鞭长莫及。如分析本研究的微博原始数据可知,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受地域和天气影响,“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在灾害初始时期的第一手信息获取不全,大部分都是基于官方数据的解读,反而是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和气象类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依靠自身用户渠道获取了大量实时实地灾害信息,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救灾活动的高效开展。不同媒体基于多方信源的信息搜集和报道,在微博上形成了独特的传播链条,各链条不断交织共同完善了突发灾害的应急信息构建。

(二)创新表达方式,丰富报道框架

在社交媒体时代,尤其是突发性灾害事件当中,人们更倾向于通过囊括了图片、文字和声音等文本的视频获取最直接、直观的信息。在此次“7·20”河南暴雨的微博报道中,“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和“中国气象爱好者”都注重视频新闻的表达,让用户更加直观、生动和全面地了解灾情的进展,及时、有效地传递各类与灾害相关的救灾和科普信息,更有利于救灾进程的推进。除此之外,“人民日报”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正面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的引导,“澎湃新闻”则从微观的角度出发进行救助信息的搜寻和灾害事件的详细叙述,二者都在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的前提下进行新闻信息的传递,而“中国气象爱好者”从气象知识角度出发进行了灾害预警、灾害成因、救灾等科普知识的传播。各类媒体在互联网时代下的创新表达和不同报道体裁的运用共同作用,形成了社交媒体时代突发气象灾害的整体报道框架。

(三)媒体联动互补,共建微博矩阵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和传播只能由特定的主流媒体完成,自上而下地进行信息的传递。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用户的单向信息接受,新媒体时代的用户可以与传播主体进行双向沟通,甚至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创作,成为新闻信息的生产主体。在河南暴雨灾害事件中,除了主流媒体和市场化媒体进行应急信息的生产和报道之外,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也积极参与了救灾互助信息的搜集和传播。如“中国气象爱好者”等自媒体账号,一方面以更贴合用户接收习惯的方式进行信息的生产和传播,使救灾、科普等内容更易被理解并接受;另一方面,其所生产的信息基于受众视角,与主流媒体之间实现了内容的互补,形成了多方协同联动的信息传播矩阵。■

猜你喜欢
救灾爱好者气象
走进气象 探索科学——山西省运城市钱学森科技小学开展气象实践活动
气象树
直播答题爱好者
文章有象
肉食爱好者福音 黑蒜露笋煎焗鸡脯
救灾“吉祥鸟”
相声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