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心许敦煌,矢志不移

2022-02-23 11:39本刊采编中心
现代妇女 2022年2期
关键词:敦煌石窟樊锦诗敦煌研究院

2021年,83岁的樊锦诗又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荣誉——全国道德模范。她一生简朴,淡泊名利,这些年所获的奖章、奖状、奖金,她悉数交回单位。“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归于敦煌研究院几代人。”她说。

汉语声母和韵母对应英语的辅音和元音。这种相似对学生学习英语存在正、负迁移影响。产生负迁移影响最明显、最严重之处就是它们之间的相似、相近却又不同。比如英语中的元音[i:],在普通话中有近似音[i]。有人说把“衣”发长点就是英语中的[i:],其实不完全是这样。首先不要发出yi前面的y音,其次音标[i:]比拼音[i]的发音紧张些,舌位更靠后。注意,汉语中没有近似[i]和[u]的音。再比如,在英语中一个单元音向另一个单元音过度形成双元音,而汉语复韵母中则极少出现这种情况。

退休多年来,樊锦诗每年仍有大半时间在敦煌。历时十余年编写30多万字的《敦煌石窟全集》第二卷《莫高窟第256—259窟考古报告》,是这位半个多世纪前从北大毕业的考古人如今最惦记的事情。

“樊院长最关心的就是考古报告。她总说,考古报告很重要,一定要静下心来做,要对得起良心。”与樊锦诗一并参与考古报告撰写的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馆员王娇说。

1963年,樊锦诗大学毕业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当初我留下,就是因为对莫高窟有感情。丝绸之路孕育了敦煌,在这片祁连山雪水灌溉的绿洲上,中西文明交流荟萃。古人的智慧和创造,为我们留下了伟大的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樊锦诗说。

在她的倡导下,敦煌研究院创新旅游开放模式,在我国文化遗产地中率先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并利用敦煌石窟数字档案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游客先观看数字电影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再前往洞窟领略千年前古人留下的慧心妙笔。

1985年至1986年,樊锦诗牵头负责莫高窟的申遗工作。“申遗给了我莫大刺激,世界文化遗产真是不得了的事!我才知道,国际上有关于文化遗产的公约、宪章,文化遗产完整性、真实性等理念,文物保护和旅游开放的关系,文物保护与法律等。”她说。

“我们提倡负责任的旅游,对文物负责,也对游客负责。”她说。

这件事促使她不再局限于考古的天地,开始在实践中学习法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各类政策,下定决心把老祖宗留下的遗产保护好。

住土屋、睡土炕、点油灯、喝咸水,贫瘠的戈壁没有吓跑这位北京出生、上海长大的女孩。夫妻常年两地分居、孩子寄养在农村,生活上的困难与揪心也没能让她离开。

索尼在Photokina上没有发布任何新相机,但是FE 24mm f/1.4 GM定焦镜头的出现不仅进一步加强了G大师(G Master)系列专业镜头的产品竞争力,也使得索尼的E卡口全画幅无反系统更加完善。这支镜头采用了两片XA(超级非球面镜)镜片、物理光圈环(可在有/无级调整之间切换)。

她的一大贡献,便是用数字化的方法保护了在风沙中伫立千年的莫高窟。“与20世纪初拍摄的照片相比,很多壁画已经损坏模糊了。再往下发展下去,全都消失了怎么办?”20世纪80年代末,出于这个担忧,樊锦诗积极探索与国内外机构的交流合作,花了20年时间,做成了高保真的敦煌石窟数字档案。

战争的发展催生了飞机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以汽油为燃料的飞机大规模用于战争。当时先进的飞机航速每小时达193千米,作战高度达8000多米,空军已经成为独立的军种。随着战争的延续,航空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到1915年7月,开战不足一年,所有空中武器均已过时。

第二届“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于2015年9月12日至10月25日在美国北加州及西雅图等地举行。该届艺术节包括三大部分:舞剧、相声、综艺、功夫等系列中国表演艺术;系列艺术展;电影节和电影展。大型民族舞剧《徽班》、综艺晚会《巴渝风情》、“嘻哈包袱铺”相声、《少林古韵》功夫专场演出、“视觉·东方——鲁迅美术学院绘画、雕塑作品展”、“中国画家眼中的美国”专题展、“只在红尘——老何的日常”作品展、戴维斯国际电影节、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展以及戴维斯华语电影节等活动各具精彩,从不同领域多方面展现中华文化的当代风貌与中国人民的现代生活,让美国民众更多地感知中华文明的魅力,增进对当代中国的了解。

樊锦诗说:“敦煌的材料无比广阔,内容无限丰富,工作多得不得了。”来到敦煌后,她参加了莫高窟南区窟前遗址、敦煌七里镇汉墓等发掘清理工作。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樊锦诗卸任敦煌研究院院长,从繁重的管理工作中抽身后,便回归考古本行,接着做“该做的事”——考古报告。

“樊院长有着做研究做到底的精神。她搜集国内外大量的资料,经过非常详细地对比研究,才会提出自己的结论。但她从不以‘权威’自居,和我们讨论,听取我们的意见,总想着培养年轻人,为年轻人的发展考虑。”王娇说。

在自称“80后”的樊锦诗眼里,大漠戈壁中一代代人坚守接力,所要做的无非两件事:一是陪伴好莫高窟,二是不断地探索前进。

“我相信事情是一棒接一棒地做下去。我做了我的这一段,现在能做一点是一点。我期待并且相信年轻人会做得更好,继承‘莫高精神’砥砺前行,为人类的文化遗产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樊锦诗说。

猜你喜欢
敦煌石窟樊锦诗敦煌研究院
敦煌石窟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学会遗忘
樊锦诗和敦煌一起慢慢变老
“回鹘·西夏·元代敦煌石窟与民族文化研讨会”会议综述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髡发人物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2016敦煌论坛:交融与创新
敦煌的雕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