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7月,樊锦诗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当时,北京和上海各有一家单位准备接收她。选择去向的最后一刻,樊锦诗最终决定去敦煌文物研究所。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自然环境恶劣,物资极度匮乏,对于从小生活在上海的樊锦诗来说,反差太大。一开始,樊锦诗也想放弃,但她不甘心当逃兵。为了尽快适应当地生活,樊锦诗想到一个办法,学会遗忘,尽快忘掉从前的生活,这样才能扎根敦煌。
樊锦诗首先要遗忘的是秀美的容颜。来敦煌之前,姐姐送给她一面精致的镜子,镜子放在桌子上,樊锦诗喜欢在镜子里照照自己的脸庞。可是,在风沙和干燥气候双重作用下,樊锦诗的皮肤变得黝黑,还总是起皮。每照一次镜子,樊锦诗糟糕的心情就增加一分。为了让自己的心情保持愉悦,樊锦诗决定不照镜子。她将镜子小心翼翼包起来放在箱底。
樊锦诗要遗忘的还有美丽的服裝。在樊锦诗带来的大木箱中,全部是上海裁缝制作的衣服,漂亮的长裙,顺滑的丝绸,以及蕾丝花边和手工刺绣。然而,穿上这些服装,樊锦诗根本没法爬梯子,也无法在石窟内走来走去。后来,那些漂亮的衣服被樊锦诗收进木箱。
当年,敦煌食物紧缺,能吃饱饭已经相当不易。对樊锦诗来说,忘掉香喷喷的炸酱面、生煎馒头和三丝冷面,是她必须面对的事情。慢慢的,敦煌“三片”——萝卜片、土豆片和白菜片也能让樊锦诗甘之如饴。
凭借坚强意志,樊锦诗学会了遗忘,快速适应了当地生活,并最终扎根敦煌40多年,为莫高窟的考古和保护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敦煌女儿”。
如果没有办法改变现状,不如学会遗忘,忘掉从前的美好,细心品味现实,也不失为一种自我治愈的方法。(摘自《辽宁青年》 侯美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