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巧
摘要: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并提高认知,好的教育更要凸显随性和自然,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无忧学习,减轻心理方面的压力,进而实现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隐性的教育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思维,为的是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既省去时间成本,又加深知识间的衔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无痕教育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生的德育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以往的德育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和参与度不高,课堂的总体质量也不尽人意,刻意的说教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加深思想负担,反而不利于德育的进一步实施。不妨换一种思路,用更加隐性的教育方式去进行渗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同时其中也包含着浓郁的德育元素,是拓展德育教育的最佳方式。但是,究竟该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无缝衔接?如何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是作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并非强行的灌输知识,而是将某种思想和知识渗透或这传递给学生,而整个过程中,学生并未感觉到任何的教育痕迹,这便是最近新提出的“无痕教育”。此教育方式更加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同时也更符合“双减”背景下对教学的要求。本文特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以及无痕教育进行分析和探究,试图冲破传统教育思维的牢笼,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以此来抵消学生心中的抵触心理和戒备心理,让心灵的大门敞开,让德育住进心间。同时,也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与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无痕课堂的优势
(一)一定隐蔽性
隐秘性是无痕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区别于其它教学手段的最突出的手段。无痕教育隐蔽性的魅力就在于它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将教育的目的隐藏起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不知不觉的跟着教师的步调走,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学习兴趣,并在自愿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和探究,无痕教育的隐蔽性“源于學生,用于学生”,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也更加符合新课改的“创新、趣味”原则。
(二)充分灵动性
灵活性是无痕教育的保证,无痕教育要求教师转变教育方式,让说教变成一种隐秘、无声的引导,就像为教育披上隐身外衣,让学生接受起来更加自然轻松。无痕教育要求教师以教育情境为底色,以技能为加持项,以自身规范约束为行为指导。无痕教育的最终实施是通过教学手段的运用得到落实的,因此,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只有灵活的驾驭教学手段,才能使无痕教育成功的落实。
(三)兼具实效性
从无痕教育的隐秘性可以看出,该教育是真正立足于学生实际需求,且符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教育手段。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的保留,切实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并着力于学生的兴趣培养,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塑造。同时,在教学中兼具趣味性、灵动性、科学性等特点,让学生在无形中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负担被清除,自由却无限加码,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他们乐于接受这种教育,也喜欢这种教育。由此可见,无痕教育的效果是很有效的。无痕教育切切实实地为学生考虑,势必会赢得学生的心,更好地完成教学目的,一旦落实其教学效果是很明显的。
(四)具有人文性
语文学科既具有人文性特点,又具有工具性特点,所谓人文性需要分来来讲。首先在语文教学中,人文性主要体现在文化与知识层面之上,而无痕教育中的人文性体现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上,是一种精神和情感层面的渗透。无痕教育的人文性体现于教育者身上。无痕教育的实施除了要求教育者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个人素质。无痕教育的实施者必须要有一颗博爱之心,一颗包容之心,一颗真诚之心,一颗尊重、平等之心和一颗耐心,要真实地做到“情为生所系,利为生所谋,心为生所想。”若想将人文性发挥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情感,需要学生能主动配合教师进行学习。这时只有无痕教育这种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手段,才会被认同,受到学生欢迎。无痕教育实施时的人文情怀有助于小学语文人文性的充分体现,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思想性、情感性和审美性及一定的文学积淀,同时促进无痕教育人文情怀的发展。
二、德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无痕渗透”策略
(一)教材与德育的无痕衔接
若想实现语文教材与德育的无痕衔接,充分将二者融合,教师需要科学地掌控教材文章显现出的德育内容,并将其不着痕迹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以教师的自我知识感悟来和学生作分享交流。例如在学习《八角楼上》此课文当中 就需要重点突出毛主席领导工农红军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艰苦革命斗争环境、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传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而持续进行不屈不饶的革命斗争的精神品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探讨文章的主旨,然后通过一些视频、故事营造一种浓郁的氛围感,紧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通过与现在的美好生活进行对比,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革命的艰苦,但尽管这样,革命先辈们仍然乐此不疲的为了心中的信念奋斗,学生的内心自然会悠然升起一种崇敬之情。在这种情绪的渲染下,挖掘“革命精神”和“不屈不挠”等关键词,以此为论点进入到探讨之中,无形中渗透德育。
(二)语言与行为的无痕渗透
无痕教育不一定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日常生活以及交流互动中也可以进行德育渗透,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多用敬语,如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或者互动时,用“请”“有请”“欢迎”等;在纠正错误时用“抱歉,打断一下”、“请允许我来纠正一下”、“你说的很精彩,但是如果……我觉得会更好!”等,总之要给与学生充分的尊重。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轻易和学生许诺什么,一旦许诺就要做到。教师也是人,也会犯错误,若是被学生指出来要虚心接受,并认真道歉,比如教师在教学时犯了语言上的错误,学生指出后教师虚心的说:“大家都听得很认真,感谢大家指出老师的错误,对于大家指出老师一定会认真改正,希望我们都要做到知错就改。”要用语言和实际行动为学生做榜样。
(三)阅读与实践的无痕教育
阅读的附加价值极为丰富,好的书籍可以无形中渗透各种知识,德育也不例外。语文教师可以借助阅读课为学生推荐好的课外书籍,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德育渗透,再结合趣味性的实践活动,既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又能将德育无痕渗透,一举两得。例如,推荐三年级学生适合的读物,如绘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辅助,配合游戏和角色扮演等趣味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再将内容引申到“德育”层面,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和点题,整个过程流畅且自然,学生的情绪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是德育的最佳拍档,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在教学时,应顺应语文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兼顾实践性、趣味性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情,构建起独树一帜的学科特性,既发挥语文的文学性又体现德育的教育性,更展现教学的人文性。
参考文献
[1]陈舒吟. 语妙天下,果行育德——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J]. 试题与研究,2021,(29):97-98.
[2]穆建亚,刘立德. 教科书中的德育内容:呈现方式、建构逻辑及价值实现——以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文为例[J]. 中国教育学刊,2021,(11):67-71.
[3]王茜. 传承经典·培养气质·提升素养——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方法研究[J]. 中国教师,2021,(S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