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仪式程序对改善小学常规德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2022-02-23 00:33俞圣玲
学习与科普 2022年4期
关键词:改善仪式

俞圣玲

摘要:德育活动作为课堂道德教育的延伸和扩展,它包含独特的文化意蕴,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有启迪、引导和教育的效应,是学生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的有效路径。而所有德育活动的这些内在价值和意义都是在强烈的仪式当中体现的,如果活动重“式”轻“仪”,那么学生就只是在活动现场受到“瞬时”教育,回到教室,马上“打回原形”,教育效果难以巩固。因此,强化仪式程序对改善小学常规德育活动很有必要。

关键词:仪式;改善 ;小学常规德育活动

现阶段,随着现代化学校的不断推进以及各级部门对中小学德育的不断重视,所有的小学都在想方设法地开展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德育活动,我们学校也是如此,比如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十岁成长礼、毕业典礼、弘毅卡兑换活动以及传统的节日庆典活动等,花样繁多,很是热闹。但笔者观察活动过程及访谈一部分学生之后发现,活动确实是在开展,但很多时候活动仅仅只是一个活动,留于形式,学生并没有从头至尾参与整个活动,很多孩子甚至连这个活动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开展也不清楚,活动的价值更无从提及。再加上这些德育活动又多又杂,缺乏整体的设计,尤其是作为小学里的德育活动,大部分都缺乏了隆重的仪式感,一场活动下来,学生仅是过场者而已,活动过后,大多没有很深的印象,更不要说有自己切身的体验感或者说有所改变。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体验不到活动的意义,事后没有相应的改变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么开展活动真的就变成了为开展活动而开展活动,而不是为了加强对孩子们的德育引领,活动也就丧失了本身存在的威严和价值。

一、小学常规德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那么,小学常规德育活动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缺失

学生作为德育活动的主体,是否能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活动的策划与实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活动的体验感以及内化于心的改变。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当前很多学校都是老师直接策划活动,学生只作为活动的实施对象被动参与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缺失。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活动既然就没有了想深入去探寻的兴趣,活动也就失去了其本真意义。

(二)学生对德育活动的认知不够充分

学生需要充分体会到活动的目的性和其设计的意义目的,才能真正地融入进去,体会到的德育活动所要表达的教育意义。但是笔者从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就只是跟着老师走流程而已,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不经大脑,不去思考。在学校日常教学中,老师很少会针对活动进行专门性教育。

(三)学生在活动时的情感体验缺失

小学德育活动需要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化行为将其内在的价值意义呈现出来,但其名目繁多,除了规定统一开展的常规活动之外,还有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等举行的学校常规德育活动,再加上不定期的主题活动开展,导致德育活动繁冗复杂,老师疲于应付,很多时候活动便只是走过场,只想赶紧把任务解决了,年年如此,流于形式,草草了事,最后结果就是学生完全感受不到活动其价值所在,情感体验缺失,活动的教育意义更是无从谈起。

(四)对学生在活动后的评价不够及时到位

评价是对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最直接评判手段,不仅可以了解活动的实

施情况,还可以了解参与者在活动中的体验。但是,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活动在结束以后并没有评价环节,只求活动能按时举行,学生基本按要求完成任务即可。

二、改善小学常规德育活动的几点思考

纵观以上几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解决源头都指向二字——仪式。“仪式”是一个经常被提及的词语,它往往具有特定的周期,需要在特定的地点进行。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往往是通过仪式将一个阶段和另一个阶段分隔开来的。“仪式程序”就是有具有强烈仪式感的活动程序,仪式感是参与者在仪式过程中产生的内心感受。充满仪式感的有强烈仪式程序的德育活动具有强化与确认学生主体性,激发与沉淀学生的情感意志,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的教化功能,是实现德育目的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一)准备仪式:精心策划活动,凸显活动的教育意义

笔者认为,学校在策划活动前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与学生一起策划活动,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实际需求,精心设计仪式感拉满的德育活动,将活动的形式和仪式有机地融合起来。在策划活动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1)明确活动的教育目的;(2)紧扣目的师生合作精心策划活动;(3)用心布置活动场景,让活动充满仪式感;(4)组织好活动开始前的教育,营造良好的仪式氛围。比如升旗仪式请校长出旗,请全校最优秀的孩子或者党员先锋教师,甚至可以是班级里热心服务大家的家长,请他们给一年级新生挂红领巾等等,活动中配以隆重介绍,那对孩子来说,一定意义非凡。

(二)践行仪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仪式体验

在举行活动时,也要让学生全程参与其中,包括参與仪式的设计、场景的布置、节目的编排、人员的分配等,从而激发他们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动设计好以后,就要用心布置活动的场地,让环境符合活动要求,符合学生的口味,增强仪式感,让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与此同时,让仪式感来增强他们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三)延续仪式:关注活动后的评价,延伸活动的教育意义

活动结束以后,如何让学生短暂的情感体验转化为长久的内化于心的情感能量呢?活动后评价一定不可少。老师可以利用班会、队会等形式组织学生交流活动后的感受,也可以采用问卷或者访谈的形式,围绕活动的内容、形式、氛围和效果等多方面进行调查,真实地了解学生对于活动的感受和满意度,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总结活动的成功和不足之处,让活动仪式延续,最终让活动的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张雪.小学校园仪式的教育功能研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8.

[2]朱育菡.小学阶段仪式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3]平章起.学校仪典活动的德育功能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2,4:21—25.

[4]蒋红斌.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J].学术,2017,20:21—25.

注:本文系浙江省诸暨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强化仪式程序改善小学常规德育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A21049)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改善仪式
让家庭教育中的仪式感伴随孩子成长
当代年轻人仪式感行为大赏
仪式感
仪式感
流绚夏日
城市道路下穿立交排水设计研究
浅谈我国高校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IOWHA法的物流需求组合改善与预测模型构建
Talking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