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俊
中学生写作,素材积累尤为重要,素材是构成作文的基本内容,是表达主旨的重要支撑。临近高考,学生十年磨一剑,大都储备了丰富的素材,但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写道:“综学在博,取事贵约”,储备素材要渊博,但选取素材重在简约。选取高质量的素材,引经据典,增强文化底蕴,对于作文犹如锦上添花。为使高考作文锦上之花绚烂,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文化经典 储备贵在“丰”
一般来说,文化经典包括理论性的,如名言警句;事实性的,如一些古今中外名人事例;作品类的,如选入教材中的要求背诵的古典诗文;人物类的,如唐时李杜,宋代苏辛;地域物品类的,大漠孤烟,江南风荷,南蛮瓯越,北国之秋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文化,都是烹饪写作这道佳肴的上等食材。考场作文最忌讳的就是素材单一。由此,我们在作文时要有多元選择的意识。
例如2019年全国新课标一卷优秀作文《在劳动中完善自我》:
回望历史,五千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劳动如一条闪闪发光的丝带、贯穿了整个文明发展历程。先辈们以劳动的汗水换来了子孙的繁衍不息,文化的绵延不绝。都江堰、长城、丝绸、青花瓷,哪一样不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道德经》《诗经》《本草纲目》,哪一部经典不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文明如鱼,则劳动为水;文明如树,则劳动如光。无水,鱼何以存?无光,树何以茂?
这段文字选材非常丰富,文化元素众多。名胜古迹:都江堰、长城;工艺文化:丝绸、青花瓷;经典著作:《道德经》《诗经》《本草纲目》,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充实了文章内容,也有力证明了这段文字的观点“劳动如一条闪闪发光的丝带、贯穿了整个文明发展历程”,更使文字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典雅而厚重。
二 文学经典 选材贵在“精”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而神明自得;”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出口成诵的文学经典不在少数,诗词歌赋信手拈来,但精当、精简的选材至关重要,力求选取每则素材中最能表现观点主题的部分,与主题无关的坚决舍弃。“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样便使文章无生硬、堆砌之繁冗,言之无物之浮华。
例如2019年全国新课标一卷优秀作文《君子以劳动不息》:
“夙兴夜寐、洒扫庭内。”劳动是中华民族的美好品质,有一种无法言喻的美,它是《悯农》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它是《观刈麦》中“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忙碌;它是《四时田园杂兴》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怡然自乐。在诗词文赋中囊括了劳动的美好、辛劳、忙碌和乐趣。所引经典,不枝不蔓,恰到好处。再如优秀作文《以劳动之我,创巍巍大国》:君可见,诸葛亮躬耕陇亩、以劳动砥砺雄心:君可见,陶潜笔下的武陵人以劳动守住了自己的桃花源;君可见“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姻。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正面歌颂了冶炼工人的辛勤劳动。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热爱劳动的深厚传统。这段文字素材丰富,但毫无堆砌之感,言之有物,精当选择。围绕热爱劳动的话题旁征博引,上起诸葛亮,下至李白,以时间为序将文化名人有序罗列,典型又具有说服力;再者这些事例都是学生耳熟能详,均有储备的,稍有用心便成精妙表达。
三 中华文化 妙用贵在“变”
“变”往往在学生引用文化经典时被忽略,因为他们作文时更愿意选择现成话语,人云亦云这类捷径。在高考作文中,有创意的表达难能可贵,更易获得高分。所以考生应在广泛积累的基础上,根据表达的具体需要,灵活改变。其一:保留古代文化的“形”,改变其“意”。且看优秀作文中化用的题目,《君子以劳动不息》《识得劳动苦,方知生活甜》《生命不息,劳动不止》《何以解优?唯有劳动》《诵劳动之诗,歌奋斗之章》······如此耳目一新、脱颖而出的题目,无不有文化典籍的影子,又有形以载道的妙处。其二:保留古代文化之“意”,灵活改变其“形”。例如优秀作文《从我做起,热爱劳动》,“劳动亦是磨练坚强意志的砺石。‘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如是说。劳动就是切、磋、琢、磨我们品质的工具。”作者提取《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个词与劳动者的品质结合,构思巧妙。其三:古为今用:例如优秀作文《秉劳动之心,扬传统之光》:“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改革开放41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的缺衣少食,到现在的丰衣足食;从过去的茅屋平房,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从过去出门步行,到现在出门可乘坐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这一切变化,都是广大的农民、工人、知识分子辛勤劳动的结果。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在改革开放以来勤劳的中国人民奋斗中得到做好的诠释。古今结合,厚重雅致。
中华优秀文化博大精深,丰而储之,精以选之,变中用之,学生把笔写作自如运笔,佳作可成。
参考文献:
[1]作文选段出自《高考满分作文》2019年度精选,南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