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北京市东城区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作为新时代首都核心区,东城区有着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北大红楼犹如一座丰碑将红色基因植入教育的血脉,近30所百年老校赓续着深厚的中华文脉,北京市第一所中学地下党支部、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市第一所公立完全中学、指引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的“三个面向”题词、新时代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田,都发祥于这片沃土。一直以来,区域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功能。在过去的一年,广泛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掀起学习热潮,并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解难事的实际行动。
以课程为主导 培养时代新人
课堂是党史学习的主阵地,东城区将党史学习教育充分融入课堂。东城区教育系统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发党史学习教育课程,组织开展大、中、小学生同学党史、同讲党史故事活动,实现高校联动突破,并发挥高校学术优势,建立党史学习教研共同体。
东城区整合教材中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资源,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并将党史教育与语文、历史课紧密结合,运用课堂主渠道,用好党史“活教材”,还编印了党史时事教育读本充实教学内容。在以往基础上,继续开展“百节学科课”“百节思政课”“百节班队会”——“三个一百”课程展示活动,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和小、中、大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
此外,还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全过程,充分利用学院课程、班会、社会实践等课程与活动,抓住开学第一课、青年节、儿童节等节点的教育契机,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突出资源优势 传承红色基因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优势,东城区教育系统与区文旅局等十余个单位共同协作,绘制了《北京市东城区中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地图》,涵盖区域内33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依托数字德育网开通了“东城区红色文化教育地图”网络平台,上线“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单”,为东城区广泛深入开展红色教育提供保障。
区域充分发挥团组织、少先队的作用,借助主题党日、团日、综合实践活动等契机,积极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教育活动,带领学生走进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三一八”惨案发生地等,近距离了解革命先烈浴血奋斗、舍身为国的壮丽篇章。在少先队员“东城,我为你骄傲!”小导游大赛当中,58个小导游团队的165名少先队员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国家博物馆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讲解,表达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
不仅如此,东城区教育系统还与辖区红色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对,开展“红色共建行动”,首批共有中国海关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北京市汇文第一小学、东城区灯市口小学等“10个馆+10所学校”共建,打造校门口的党史学习教育第二课堂,丰富沉浸式实践教育的形式。
实现全员覆盖 营造浓厚氛围
为了营造党史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东城区教育系统组织专题宣讲,开展了“教育的智慧”专家报告会、“专家讲师进校园”党史宣讲等一系列活动。成立“初心·100红色故事宣讲团”,引导广大青少年讲好红色故事、党史故事,传播党的好声音,至今,已开展校级宣讲400余场次,听众达10万人次。
东城区还通过合唱、戏剧、书法等多种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举办师生网络歌咏比赛、党史知识竞赛等,通过“以赛促学”,引导师生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与自身建设史。
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东城区更将目光聚焦于家校社协同育人,积极围绕北京市“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研究示范区”建設,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将“永远跟党走”的活动精神带到家庭,挖掘红色家庭基因,宣讲家庭红色故事。
落实学史力行 着力为民办事
教育是民生,民生无小事。东城区教育系统着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动力与成效,切实解决实际问题。围绕“接诉即办”、贯彻新发展理念、保障基本民生需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5个重点任务制定了19项具体推进措施,稳步推进,逐一落实。
聚焦立德树人,东城区将党史学习教育与扎实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紧抓“五育”并举,持续推进“健康·提升2025”工程、“文化·传承2030”工程、“家校社·共育2035”工程,实施教育综合质量、队伍建设质量“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水平,综合施策,大力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东城区进一步开展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与受援地区的54个单位开展交流活动已成为常态。20名干部、教师继续赴阿尔山、崇礼、化德支教,开展以公开课教研、讲座培训、学生交流为主要形式的线上交流活动,惠及师生近2万人次。
如今,东城区已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融入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党的百年征程新起点,东城区将深入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持之以恒打造红色教育生态,培育红色品牌,持续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