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格尔旗文物馆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鄂尔多斯博物院
该城址为20 世纪80 年代全国第二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由准格尔旗普查队发现,登记名称为“城圐圙城址”。“圐圙”为蒙古语音译词,其字型由“口”框住的“四方八面”构成,可形象的表示其意为“围起来的地方”。该城位于准格尔旗龙口镇台子梁村旦桥墕社城圐圙圪旦上,北距准格尔旗政府薛家湾镇37 千米,西北距原准格尔旗旗政府沙圪堵镇33 千米。城址距台子梁大队供销社南约2 千米,往南4 千米隔七里河和马栅乡官崖大队小井子小队相望。
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城址隶属准格尔旗长滩乡台子梁大队旦桥墕小队,由调查队发现并登记。2007 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又对其进行了复查。2013 年11月11 日,由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鄂尔多斯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4 月,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鄂尔多斯博物馆(现为鄂尔多斯博物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城圐圙城址进行核查并使用RTK 测绘地形图。
城圐圙城址地处准格尔旗南部,周边均为丘陵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城址中部较高,周边地势较低,南部地势呈缓坡状,北、东、西均有临近冲沟,水土流失严重,冲沟仍在继续发育。在城址的东西两侧有两条较大的冲沟,东冲沟距城址800 米,自北向南延伸,由多条小冲沟汇集而成,因地段不同称谓也不尽相同,由北向南依次称为羊路沟、门沟和磨石沟。西侧的小塔沟距城址800 米,亦为自北向南延伸,与城址之间亦存在由东向西延伸的城沟和南峁沟两条小冲沟。两条较大冲沟向南注入七里河,最终于龙口镇与黄河相贯通。城圐圙城址内有两户农家。城址内部多已平整开垦成旱田。现代居民在墙体上或掏窑洞,或借助墙体修建房屋。
本次测量工作属于城址调查项目的一项基础工作,采用GPS 测量的实时动态差分法——RTK技术。所得测绘数据偏差较小,并能够生成平面形制图、地表剖面图以及等高线图,通过结合其它三维软件也可绘制三维地形图(图一)。
图一 城圐圙城址测绘图
调查表明,城址依地势而建,现存北城、中城和南城三城城垣,其中中城、南城较大,北城略小。三城呈相互嵌合南北排列,形制也有所不同,城垣内高外低。
1.北城
北城平面大致呈圆形,西北部墙体被冲沟破坏,现为村内土路通过,东墙、西墙依地势而建,保存较好,南墙即为中城之北墙部分。
东墙墙体长268、顶宽1.3、底宽13、高3 ~6米。东墙南部内侧夯层明显,为黄色夯土与黑褐色夯土分层平夯筑成,黄色夯土厚5 ~10 厘米,黑褐色夯土厚6.5 ~7.5 厘米,土质坚硬。夯窝呈圆形,大小不一,直径4 ~7 厘米,深0.2 ~0.5厘米。东墙内侧夯层之下暴露有灰色灰烬夯层,土质较松,厚2 ~4 厘米,其上即为黄色硬土夯层,两者分层间隔夯筑。墙体外侧陡直,内侧呈阶梯状,其下辟为耕地。
西墙墙体长170、顶宽1.2、底宽13、高6 米,中部偏南位置有一马面,长5.1、宽3.5 米。
西、东两墙墙体并未与中城墙体相连,西墙与中城西墙靠北接近,隔断部分现为耕地;东墙与中城北墙东马面相望,中间隔断部分现为土路。致使中城北墙以及西北角嵌进北城内。
2.中城
中城平面呈长圆形,东墙斜直外伸;西墙圆曲外凸较长,墙体中部被冲沟打破,豁口宽约50米;南墙平直。
北面中部筑有方形瓮城,城门较宽,瓮城东西两侧各筑有长方形马面一处,东北、西北角处残存敌台2 处。北墙墙体长83、顶宽1.04、底宽7.2、高2 ~3 米。中部瓮城长23、宽19 米,现门址处宽22 米,瓮城门址朝西,宽11.7 米。东侧马面长10、宽2.4 米,西侧马面长9.2、宽1.2 米。
东墙较长,保存亦较好,长181、顶宽0.8、底宽12、高9 米。
南墙保存最差,地面残断墙体,以中部大冲沟为界,西部墙体依稀可辨,现长116、底宽1.4、顶宽8.2、高1 米,西南角处残存敌台遗迹;中部冲沟宽约22 米;东部仅存北低南高的较大坡面,上下平整成耕地。大冲沟西侧有一小型现代庙宇叠压于墙体之上。西南角残存一方形敌台。
西墙中部亦被冲沟破坏,墙体断续总长约230、顶宽0.76、底宽11、内高1、外高5 米。
3.南城
南城较为规整,平面呈长方形,城垣平直,北墙即为中城之南墙。
东墙大部平直,仅北部略弧,总长240、顶宽1.34、底宽21、内高3、外高10 米。与中城东墙南端相接处,有出入之豁口,现宽约16 米。墙体中部存一突出于墙体之外的较大土台,现为居民加工谷物之场所,直径约15 米,据土台所处位置与形制大小判断,此处可能为瓮城之所在。东南角筑有敌台,残长12、宽3 ~4 米。
南墙亦被自中城南墙而下的大冲沟破坏,现存断续墙体长200 米,顶宽0.86、底宽15、内高2、外高10 ~11 米,冲沟将南墙处瓮城冲毁,仅存东壁夯墙,残长27、宽0.7 米。
西墙保存较差,墙体被西部冲沟冲毁殆尽,西侧即为深达数十米的沟壑。墙体北部被现代民居破坏,形成一较大的进出豁口,南部稍好,拐角清晰,亦保存有敌台遗迹。现断续的墙体总长约150、顶宽0.9、底宽4.6、高2 米。西南角敌台现残长10、宽1.7 米。
1.建筑基址
石砌台基,位于中城南墙外的台地断面处。台基由较大长方形的砂石板垒砌而成,垒砌规整、平直,现存石板5 ~7 层,中间用粘土填充。石砌墙体外用细泥抹面,较为平整。
2.灰坑
中城及南城中部暴露有多处大范围的灰烬土遗迹,包含有较多陶瓷残片,据土质判断应为灰坑或建筑遗迹。北城南墙下、西墙内侧以及中城西部大冲沟位置均暴露有灰坑遗迹,依灰坑发现的顺序,编为H1-H3。灰坑均较大,坑壁明显。
H1 位于北城南墙下,坑口长10 米,堆积厚1.3 米,未见底,右侧坑壁斜直,为纯净的黄色硬土。灰坑填土为松软的灰烬土,包含有大量的炭粒和大量烧骨、陶瓷残片及红烧土粒。
H2 位于北城西墙内侧,稍小,平面呈圆形,小冲沟破坏仅存半部,斜壁,平底,坑口宽1.32、深1.1 ~1.35 米,其上覆盖有两层松软的灰烬土,近底部夹杂有黄色硬土。坑内堆积可辨有两层,上部为灰色灰烬松土,下部为黄褐色灰烬土。
H3 位于中城大冲沟处,硕大,斜壁,平底,东部坑底深平,坑口覆盖1.5 米的黄色表土,坑内堆积深约10 米,亦可分成灰色和灰黄色灰烬土两层填土,其内包含大量的炭粒和陶瓷残片。
3.窖藏
位于南城中部冲沟东约50 米处的台地下方。地表及地垄处散布较多锈蚀铁钱,有一处分布较为集中,呈圆形,堆积深度不明。铁钱锈蚀严重,但仍有可辨字体者,有“政和通宝”“大观通宝”“□寕通宝”。
1.陶窑
调查发现在南城西墙敌台外150 米断崖处现暴露有4 处窑址,2 处陶窑垃圾坑,1 处砖筑通道。陶窑依发现的先后次序,编为Y1-Y4。窑址均依坡而建,火口在下,窑室居上,竖穴式。现陶窑仅存残破的窑壁,窑顶荡然无存。据窑壁范围推测,窑室直径约1.3 ~3.5 米,窑壁厚0.08 ~0.3 米。窑壁呈瘤结状,坚硬,呈青灰色,其外则为橘红色土质稍疏松。
距Y1 与Y4 不远处,存一较大的垃圾坑,坑内堆积厚0.4 ~1.0 米的松软灰烬,包含大量的高温瘤结物,较多的灰陶板瓦片、烧熘的灰砖。垃圾坑应为Y1 和Y4 烧窑的附属设施。
砖筑通道位于Y1 南侧上方,Y1 和Y3 之间,青灰色长方砖平铺,共四块,一层,长8 厘米。灰砖长29、宽13、厚5 厘米,与城内所见基本相同。
2.烽火台
烽火台坐落在城址以北2 千米较高山体平台上。台体上部柱状,上细底粗,下部为圆形台座形式。台体通高约10 米,台座直径约6 米。烽火台为黄土夯筑,夯层清晰,厚8 ~13 厘米,夯层内夹杂有灰陶瓦片、灰陶砖等。烽火台为平地起夯,先筑台座式夯体,后筑上部的柱状台体。在烽火台南面有向内掏成的现代庙宇一处,甚小,内供神像,砖砌屋檐,前立影壁。
3.墓葬
调查发现两处。一处位于南城南墙外,一处位于城址西北2 千米处。
南城南墙外,发现长方形石供桌一个,桌面可辨有阴刻长颈瓶一对,下琢四足。另调查发现有长条形石墓碑一通,圆顶凸底,应有碑座,碑面字迹漫毁不清。两个墓前石柱散落在石碑附近,长柱状,顶端被琢成圆球状,周身刻有凹槽。
城西北2 千米处为墓地,早年地上放置石桌、石羊,后搬走,地表现存三个墓前柱石,形制相同,长方体条状,周身阴刻勾状暗纹,顶端琢成圆球状,无纹饰。柱石与南城南墙外所见柱石基本一致。柱石不远处即发现散落于地表的头盖骨、残肢骨等。
地表暴露有大量的遗物,按照质地和器类分述如下。
1.陶器
罐 均为泥质灰陶,残损,轮制。2014ZLTCKL7,侈口,卷沿,方唇,溜肩。素面(图二,1)。2014ZLTCKL9,敛口,平沿,圆唇,束颈,颈下有圆形耳。器表有划印痕(图二,14)。2014ZLTCKL10,敛口,沿微卷,圆唇,束颈,颈下有圆形耳(图二,13)。2014ZLTCKL11,敛口,沿微卷,圆唇,束颈,溜肩。器表有划印痕(图三,21)。2014ZLTCKL12,口微侈,沿微卷,圆唇,唇部有一周凹槽,束颈,溜肩。肩部有一周刻划纹(图三,19)。2014ZLTCKL13,侈口,卷沿,方唇。素面(图二,10)。2014ZLTCKL14,口微侈,平沿,尖圆唇(图三,17)。2014ZLTCKL34,弧腹。器表有刻划弦纹、波浪纹和草叶纹(图二,8)。2014ZLTCKL35,弧腹。器表用泥条盘筑一周(图二,12)。2014ZLTCKL1,敛口,圆唇,鼓腹,器物表面有轮制痕,平底。口径17.6、底径12.6、高12.4 厘米(图二,5)。2014ZLTCKL2,侈口,卷沿,方唇,颈下微凸。素面(图二,3)。
图二 城内出土陶器(一)
盆 均为泥质灰陶,残损,轮制。2014ZLTCKL4,侈口,卷沿,尖圆唇。素面(图二,7)。2014ZLTCKL5,侈口,折沿,方唇。素面(图二,6)。2014ZLTCKL15,敞口,平沿,沿外有凸棱,圆唇,斜直腹。器表呈波浪状,内壁有刻划波浪纹和刻划纹(图三,3)。2014ZLTCKL16,弧腹,平底。内壁有刻划波浪纹、刻划交叉纹和刻划纹。底径28 厘米(图二,15)。2014ZLTCKL18,敞口,折沿,方唇(图三,6)。2014ZLTCKL19,侈口,平沿,方唇,束颈,斜直腹,平底。内壁有轮制痕。口径36、底径23.2、高10 厘米(图三,4)。2014ZLTCKL20,敞口,平沿,方唇,斜直腹,平底。内壁有轮制痕。口径50、底径30.4、高16.2 厘米(图三,1)。2014ZLTCKL21,敞口,折沿,方唇,斜直腹。内壁有轮制痕(图三,8)。2014ZLTCKL22,敞口,平沿,尖圆唇,沿下有轮制痕。斜直腹(图三,2)。2014ZLTCKL23,敞口,沿面略凸,圆唇。内壁有轮制痕(图三,18)。2014ZLTCKL24,敞口,卷沿,圆唇。器表呈波浪状,内壁有刻划纹。口径20 厘米(图三,13)。2014ZLTCKL25,敞口,卷沿,圆唇,斜直腹。内壁有刻划纹(图三,7)。2014ZLTCKL26,敞口,沿微卷,尖圆唇。器表呈波浪状(图三,14)。2014ZLTCKL27,敞口,沿微卷,圆唇,斜直腹(图三,15)。2014ZLTCKL28,敞口,沿微卷,方唇,斜直腹。沿下有穿孔,器表呈波浪状,有两周凹弦纹,内壁有刻划纹(图三,9)。2014ZLTCKL29,敞口,平沿,尖圆唇。器表呈波浪状,内壁有轮制痕(图三,10)。2014ZLTCKL30,敞口,沿微折,方唇,斜直腹。内壁有轮制痕(图三,11)。2014ZLTCKL31,敞口,沿微卷,圆唇,唇呈圆柱状(图三,16)。2014ZLTCKL32,口微侈,沿微卷,圆唇,束颈,弧腹。内壁有轮制痕(图三,5)。
图三 城内出土陶器(二)
瓮 均为泥质灰陶,残损,素面,轮制。2014ZLTCKL39,侈口,沿外贴,方唇,束颈(图二,9)。2014ZLTCKL3,侈口,卷沿,方唇。颈下微凸(图二,2)。2014ZLTCKL6,侈口,卷沿,方唇。沿面有凹槽(图二,4)。
釉陶碗 2014ZLTCKL37,陶胎呈灰黑色,器表及内壁施黑色釉,敞口,圆唇,弧腹。器形整体呈波浪状(图三,12)。
器耳 2014ZLTCKL38,泥质灰陶,圆形耳。手制(图二,11)。
陶钵 2014ZLTCKL8,泥质灰陶,口微敛,圆唇,弧腹。内壁有轮制凹槽,器表有轮制痕(图三,20)。
2.瓷器
盆 均残损,轮制。2014ZLTCKL102,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敞口,平沿,圆唇,斜直腹(图四,1)。2014ZLTCKL101,胎质较粗,内外施青白釉,外底部素胎。敞口,折沿,尖圆唇,腹上部施两周凹弦纹,弧腹(图四,6)。2014ZLTCKL77,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外底部素胎。敞口,尖圆唇,腹上部施五周凹弦纹,斜直腹(图四,7)。2014ZLTCKL112,胎质较粗,内外施酱釉,沿部素胎。敞口,平沿,圆唇,腹壁呈波浪状(图四,8)。2014ZLTCKL103,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内有褐釉彩。侈口,卷沿,方唇,内壁有褐彩花纹(图四,12)。2014ZLTCKL98,胎质较细,唇部和外施褐釉,外底和内素胎。敛口,圆唇,鼓腹(图四,2)。2014ZLTCKL107,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敛口,平沿,圆唇,颈部有凸弦纹(图四,3)。2014ZLTCKL125,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侈口,尖圆唇,束颈,鼓肩(图四,4)。2014ZLTCKL99,胎质较细,内外施酱釉。敛口,折沿,尖圆唇,鼓腹。外壁有轮制痕(图四,9)。2014ZLTCKL127,胎质较粗,内外施酱釉。侈口,卷沿,尖圆唇,鼓腹(图四,10)。2014ZLTCKL105,胎质较粗,外施黄白釉,耳部两侧褐釉彩。侈口,卷沿,尖圆唇,鼓腹。腹上部有一弧形耳,外壁耳部两侧有褐彩花纹(图四,11)。2014ZLTCKL109,胎质较细,内外施黄褐釉。敛口,尖圆唇,鼓肩(图四,14)。2014ZLTCKL108,胎质较粗,外施白釉,有褐釉彩。敛口,唇外贴。器表有褐彩花纹(图四,16)。2014ZLTCKL104,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敛口,圆唇(图四,17)。2014ZLTCKL117,胎质较粗,内外施白釉。侈口,卷沿,方唇,弧腹(图四,18)。
罐 2014ZLTCKL106,轮制。胎质较细,外施酱釉,内施黄釉。敛口,平沿,尖圆唇(图四,19)。
器盖 2014ZLTCKL116,胎质较细,内外施白釉。直口,略呈龟背形。轮制(图四,20)。2014ZLTCKL111,胎质较粗,外施酱釉,内素胎,盖沿有7 处均匀点压痕。弧腹,圈足,足外撇。底径11.4 厘米(图六,2)。
器底 2014ZLTCKL110,胎质较粗,内外施酱釉,外底素胎。敞口,尖圆唇,外为八角方形,假圈足。口径12、高4.4、底径13.6 厘米(图四,5)。
瓶口 2014ZLTCKL113,胎质较粗,内外施酱釉。侈口,折沿,尖圆唇,束颈。轮制。口径4.4 厘米(图四,13)。
瓶颈 2014ZLTCKL97,胎质较细,外施白釉。束颈,广肩,直腹。轮制(图四,15)。
图四 城内出土瓷器残片(一)
碗均残损,轮制。2014ZLTCKL58,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外底部素胎,内有涩圈。敞口,尖圆唇,斜直腹,沿下施弦纹,近底略平,圈足。口径19.2、底径5.6、高6.8厘米(图五,1)。2014ZLTCKL55,胎质较细,内外施酱釉,外底和内底素胎。敛口,尖圆唇,鼓腹,圈足。口径16.4、底径6、高8 厘米(图五,2)。2014ZLTCKL60,胎质较细,内外施青白釉。敞口,尖圆唇,斜直腹,圈足。口径12、底径3.8、高5.7厘米(图五,3)。2014ZLTCKL61,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外底部素胎,内有涩圈。敞口,尖圆唇,斜直腹,圈足。口径13.6、底径4、高5.5厘米(图五,6)。2014ZLTCKL62,胎质较细,内外施黄褐釉,内有涩圈。敞口,尖圆唇,斜直腹,圈足。口径9、底径3.8、高3.4 厘米(图五,7)。2014ZLTCKL63,胎质较粗,内外施白釉,外底部素胎,内有涩圈。敞口,尖圆唇,斜直腹,近底部腹壁厚,呈略下垂状,圈足。口径12.4、底径4.2、高4.1 厘米(图五,10)。2014ZLTCKL64,胎质较粗,内施青黄釉,底部有涩圈,外沿下施青黄釉。敞口,尖圆唇,弧腹,腹壁厚,圈足。口径9.4 厘米(图五,14)。2014ZLTCKL65,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内底有涩圈。敞口,尖圆唇,斜直腹,近底部腹壁厚,呈略下垂状,圈足。口径10.8、底径4、高4 厘米(图五,9)。2014ZLTCKL119,胎质较细,施白釉。圈足,碗内底釉下有向心弧线刻划,中间三条直线刻划。底径6 厘米(图五,4)。2014ZLTCKL118,胎质较粗,内施黄白釉,内有褐釉绘图,外底部施褐釉。斜直腹,圈足,足外撇。底径11 厘米(图五,5)。2014ZLTCKL59,胎质较粗,内外施白釉,外底部素胎,内有涩圈。敞口,尖圆唇,沿下略凸起,斜直腹,圈足。口径12.2、底径4.2、高4.3 厘米(图五,8)。2014ZLTCKL92,胎质较粗,内外施褐釉,内有涩圈。敞口,尖圆唇,斜直腹,圈足。口径8.8 厘米(图五,11)。2014ZLTCKL57,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外底部素胎,内有涩圈。敞口,尖圆唇,沿下略凸起,斜直腹,圈足。口径10.4、底径4.2、高4 厘米(图五,12)。2014ZLTCKL91,胎质较粗,内外施褐釉,唇部和外底部素胎。敞口,圆唇,斜直腹,平底,略内凹。口径8、底径4.4、高2.9 厘米(图五,13)。2014ZLTCKL93,胎质较细,内外施酱釉。斜直腹,圈足。底径4.2 厘米(图五,15)。2014ZLTCKL56,胎质较粗,内外施褐釉,外施红褐釉,外底部素胎。弧腹,圈足。底径8.4 厘米(图六,1)。2014ZLTCKL73,胎质较细,内外施青绿釉,足底施黄褐釉,碗内壁釉下有分棱。斜直腹,圈足。底径5.2厘米(图六,3)。2014ZLTCKL69,胎质较粗,内外施褐釉,外底部素胎。垂腹,平底,内凹。底径4.4 厘米(图六,4)。2014ZLTCKL70,胎质较粗,内外施白釉,外底部素胎,内有涩圈。斜直腹,圈足。底径5.6 厘米(图六,5)。2014ZLTCKL67,胎质较粗,内外施白釉,外底部素胎,内有涩圈。斜直腹,圈足。底径6 厘米(图六,6)。2014ZLTCKL68,胎质较粗,内外施黄褐釉,足部素胎。弧腹,圈足,足外撇。底径4.8厘米(图六,7)。2014ZLTCKL71,胎质较粗,内外施黄褐斑点釉,足底圈素胎,内有涩圈。斜直腹,圈足,足外撇。底径5.6 厘米(图六,8)。2014ZLTCKL66,胎质较细,内外施白釉,足下有支丁。斜直腹,圈足。底径6 厘米(图六,9)。2014ZLTCKL72,胎质较细,内外施白釉,外底素胎,碗底内部有黑釉圆形图案。斜直腹,圈足。底径5.6 厘米(图六,10)。2014ZLTCKL90,胎质较细,内外施黄褐釉。敞口,尖圆唇,沿下略凹(图七,1)。2014ZLTCKL87,胎质较粗,内外施酱釉。敞口,尖圆唇,沿下略凹(图七,2)。2014ZLTCKL80,胎质较细,内施青白釉,外部上施青白釉,中施黄褐釉,下施酱釉。敞口,尖圆唇(图七,3)。2014ZLTCKL89,胎质较细,唇部施黄褐釉,内外施酱釉。敞口,尖圆唇(图七,4)。2014ZLTCKL75,胎质较粗,内外施白釉。敞口,尖圆唇(图七,5)。2014ZLTCKL83,胎质较细,内外施黄白釉。敞口,尖圆唇(图七,6)。2014ZLTCKL74,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外底部素胎,内有涩圈。敞口,尖圆唇(图七,7)。2014ZLTCKL88,胎质较粗,内外施黄褐釉,外底部素胎。敞口,尖圆唇(图七,8)。2014ZLTCKL79,胎质较细,内外施白釉,唇部有凹陷。敞口,尖圆唇(图七,9)。2014ZLTCKL81,胎质较粗,内外施酱釉。敞口,尖圆唇(图七,10)。2014ZLTCKL82,胎质较粗,内外施白釉。敞口,尖圆唇(图七,11)。2014ZLTCKL76,胎质较粗,内外施黄白釉,外底部素胎。敞口,圆唇(图七,12)。2014ZLTCKL78,胎质较粗,内外施白釉,外底部素胎,内有涩圈。敞口,尖圆唇(图七,13)。2014ZLTCKL86,胎质较粗,内施黄釉,外施褐釉。敞口,尖圆唇(图七,14)。2014ZLTCKL84,胎质较粗,内外施白釉。胎壁薄,敞口,尖圆唇(图七,15)。2014ZLTCKL85,胎壁薄,胎质较细,内外施青白釉。敞口,尖圆唇(图七,16)。
图五 城内出土瓷器残片(二)
图六 城内出土瓷器残片(三)
图七 城内出土瓷器残片(四)
3.建筑构件
均为泥质灰陶,模制,残损。2014ZLTCKL121,方形,表面有装饰凹槽(图八,3)。2014ZLTCKL47,兽面的眼珠,有瓣膜(图八,4)。2014ZLTCKL48,沿面有刻划花纹,直壁(图八,11)。2014ZLTCKL44,方砖残块,表面有网格交叉纹。厚4.8 厘米(图八,10)。2014ZLTCKL133,板瓦,带穿孔(图八,2)。2014ZLTCKL40,筒瓦,弧状截面,素面(图八,5)。2014ZLTCKL130,方形,中部有凹槽,呈半圆形,宽8、深2.4 厘米,两侧有深0.8 厘米的插槽(图八,1)。2014ZLTCKL129,方砖,长29.4、宽18、厚5.6厘米(图八,6)。
坩埚 2014ZLTCKL49,铁质,圆柱形,圜底,表面有锈斑。口径9.6、通高20.4、入深18.4厘米(图八,8)。
石器 2014ZLTCKL134,石质,砂石,椭圆状,上部有穿孔。高21.2、最宽处17.2 厘米,孔径3.6厘米(图八,7)。
石盆 2014ZLTCKL136,石质,砂石,平沿,弧腹,平底,表面有刻划纹。口径22.4、宽28、高12.4 厘米(图八,9)。
柱础石 2014ZLTCKL138,黄褐色砂岩,方形础盘,上置莲瓣覆盆,圆形,直径34.8、通高22.2 厘米(图八,12)。
图八 出土建筑构件
4.石臼
均为石质,砂石,呈黄褐色,残损。2014ZLTCKL135,外方内圆,四角凸楞呈三角状,单唇沿,颈部有凹槽,直腹,平底。臼洞呈圆锥形,尖底,口径10.4、深14 厘米,通高18.8、宽20.8 厘米(图九,1)。2014ZLTCKL139,外方内圆,四角凸楞呈三角状,双唇沿,直腹,有半圆形雕刻,四角有凸条状,平底。臼洞呈圆锥形,尖底,口径17.2、深16 厘米,通高21.5、宽18 厘米(图九,2)。2014ZLTCKL137,石质,砂石,呈黄褐色,内外呈圆形,四角凸楞呈三角状,单唇沿,直腹,有半圆形雕刻,平底。臼洞呈圆锥形,尖底,露底。口径11.2、深22 厘米,通高24、宽20.4 厘米(图九,3)。
图九 出土石臼
根据地表遗物采集情况,标本2014ZLTCKL57与准格尔旗大沙塔墓地A 型碗M2∶3①相似,标本2014ZLTCKL85 和2014ZLTCKL10 与河南荥阳市晏曲宋代遗址T0310 ④∶11②相似,标本2014ZLTCKL69与河南荥阳市晏曲宋代遗址T0411 ④∶6 类似,标本2014ZLTCKL73 与河北省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白釉仿定敞口曲腹碗③类似,标本2014ZLTCKL116 与河北省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白釉花式印花盒类似,标本2014ZLTCKL58 与《三峡库区宋代墓葬出土瓷器研究》中巴东罗坪 JM6∶43④类似。地表所采集的铁钱政和通宝和大观通宝,分别是北宋徽宗政和年间和北宋徽宗大观年间所铸造的钱。同时,城址内采集到的辽金时期的遗物如标本2014ZLTCKL19 与清水河县下城湾古城H15∶5⑤A Ⅲ式盆相似。
李逸友先生对准格尔旗境内二长渠城址(北宋丰州故城)的描述为:在兴筑城垣时,基本上依地势而建,只取墙外侧土,并将墙根以下削成陡壁,仿佛系自沟底垒筑起的宏伟城郭⑥。城圐圙城址与二长渠城址构筑方法一致,连城址结构和形制都有着相似之处,只是方位上有所不同。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城圐圙城址应属于北宋时期兴建的城址。
以往的考古调查认为,城圐圙城址由南北两城组成,属于同一时代,其中南城较大,北城略小。南城平面呈长方形,北城实际上是南城的瓮城。与以往调查的情况不同,通过本次调查我们有一些新的认识:
1. 城址由北、中、南三城组成。据城垣实际情况和墙体现存情况,判断中城为最早兴建,南北两城为后来扩建而成。北城也并非南城的瓮城,其规模要比瓮城大的多,以往认为的北城即瓮城的部分应该是中城北墙中部之瓮城。
2. 城址平面形制亦存在较大出入,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部墙体较为平直,西部墙体依势而建甚为弧曲。城垣除西部、南部冲沟破坏外,基本保存完好。除中城北部之瓮城和南城南墙中部残存瓮城墙体可以确定有门址外,其它门址无法通过地面调查得到确认。北城东、西两处豁口和中城东墙之豁口,因缺乏考古学方面的证据,尚不能判断是后期破坏所致,还是城垣原有门址所在。
3. 以往调查仅发现城址外存在墓葬和烽火台遗迹,本次调查还发现城内存在几处明显的灰坑、建筑基址和窖藏等遗迹,在城址外南城南墙处发现墓葬和陶窑。
4. 在中城南部和南城北部,尤其中城内发现大范围的灰烬土分布的现象,说明该城址曾有大面积焚烧现象,可能为战事所毁。
5. 城圐圙城址由北中南三座小城组合构成,城垣尺寸较大,该城址应为州府一级的行政建制。按照中国历代地图集上的相对位置⑦,该城址与辽金时期的宁边州位置相吻合。
6. 城址内虽然有较多的北宋时期遗物,但仍可见与二长渠城址和辽金时期类似的遗物,说明该城址与周边往来比较密切,同时也是研究宋辽金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活动的重要资料。
执笔:王永胜 李 双 高兴超
绘图:李 双 高兴超
注 释
① ⑤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准格尔旗大沙塔墓地》,《万家寨水利枢纽工程考古报告集》,远方出版社,2001 年。
② 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河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河南荥阳市晏曲宋代遗址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4 年5 期。
③ 北京大学考古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省磁县观台磁州窑遗址发掘简报》,《文物》1990 年4 期。
④ 刘辉:《三峡库区宋代墓葬出土瓷器研究》,《江汉考古》2019 年3 期。
⑥ 李逸友:《内蒙古史迹从考》,《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年。
⑦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宋辽金时期)》,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