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原县九沟村发现的东周时期青铜器群

2022-02-22 16:01郑滦明
草原文物 2022年2期
关键词:铜器青铜器图案

郑滦明

(河北博物院)

1966 年,河北省阳原县高墙公社九沟村第三生产队,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发现了一批青铜器和陶器,其中少量金器已被卖到宣化银行。省文博部门根据银行提供的信息,对文物出土线索进行了调查,同时对已出土的部分铜器及其它出土物进行了回收,这批出土文物并未进行全面报道。

阳原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位于桑干河北岸西北部,九沟村是阳原县东北面高墙公社所属的一个自然村,在高墙正北偏西7.5 千米。村北临山,山前为一坡状黄土台地,与村相距约0.25 千米为九沟村。在村东北250 米处的黄土台地上,有历年被雨水冲刷和取土形成的一个沟谷,沟西面坡下盖有羊圈数个,金、铜、陶器等就发现于羊圈的右侧。根据当地农民反映,在九沟村东北的土山坡上和水沟的崖面上,经常发现青铜文物等。1966 年春季,社员刘某、张某在北山坡下拾到金盘丝腕饰,三生产队社员张某根据金盘丝线索,在羊圈右侧发现木棺、人骨和各种青铜器。后根据当时的调查,九沟村东北的山坡上的铜器出土地,是一处战国时期的古墓,地面上约有四五十座土坑竖穴墓,呈东西排列,已被破坏,故未做清理实测,铜、陶器等都出土于这些墓葬中。据当时调查,墓群平面排列有序,间隔较密,出土铜器的一座(当时编号为1号)封土已无,墓葬平面呈长方形土坑竖穴式,南北向、墓圹较浅,内有木棺一具,棺长2 米余,宽约0.65米,内有人骨一具,头北脚南,棺内出金丝盘绕的腕饰一件,金质弧形项饰一件。在棺外西侧墓圹壁下并排铜鼎、豆、壶、敦、和铜戈、削、马衔和陶器等。另外,农民在东土坡上还掘出铜附耳豆、马衔等,分析为另一座墓所出,与此墓同时代。出土器物包括铜器、金器、陶器共计三十四件。现将出土文物分类作一介绍。

(一)铜器

夔龙纹附耳带盖三足鼎 1 件。体椭圆,分底、盖两部分,盖顶周列三环钮,口沿下左右附双直耳,外侈。腹中以绳索纹为界,上下分铸两组带状蟠夔纹图案。环底,周列三个蹄形足,足身无纹饰。通高25.7、口径23 厘米(图一,1)。与此器相似者见于《浑源彝器图》,鼎类器物中花纹、器型、风格皆近似。

雷纹兽面双环耳椭圆形盖敦 1 件。此器造型精美,花纹富丽,反金地。通体椭圆、盖平,中部微隆起,盖周边分列三个昂首鸟,盖中部为一个环形钮,环形钮周边中部为绹纹,盖口直边斜下。在器口左右外侧下有两兽头形环耳。以下由三角云雷纹、回纹和綯纹组成三周图案。腹下环底分列三个高兽面蹄形足。通高16.2、口径12.2厘米(图一,2)。在浑源所出的青铜器中,有一件鐈鼎,高足,形与此器相似,唯身素,纹饰简单,器盖兽钮稍异。

蟠螭蕉叶铜壶 1 件。体长圆,盖平微隆,中一环钮,今残。口平,长颈、肩颈间左右有两个兽面形铺首衔环,在铺首中间饰两组倒垂的蟠螭蕉叶纹图案,肩部以下以绳结纹组成三组方格网状图案,并行绳纹作纵横十字接结,下腹部小圈足,外饰绳纹一周。壶通高33.5、口径10.2 厘米(图一,3)。在山西浑源出土一件提樑壶,与蟠螭蕉叶铜壶相似①。

綯纹带盖双耳豆 1 件。细柄、高足,柄残。体椭圆如对碗相扣,质细,反金地。盖顶有一圆形提手,口沿两侧附双环耳。盖顶四周和口外下侧各铸出綯纹一周。存高18.3、盘口径15.8厘米(图一,4)。

图一 青铜器(一)

斜角雷纹高足豆 1 件。为细柄高足豆,形与上件同,唯纹饰简单。盖顶中为一圆盘式提手,盘心凹入,周刻一周綯索纹,豆碗口两侧有双环耳,细柄圈足作喇叭状,足面有两周凸弦纹。通高28.7、口径16.5 厘米(图二,1)。

綯纹双环耳椭圆形盖 1 件。造型精美,质地良好,反金地子。分底、盖两部分,器身接近扁长圆形,盖面微鼓,中一环钮,围环钮刻出两重綯纹网络格子图案,中添以细密的蟠虺纹。在盖沿周边分列三个昂首鸟形钮向外。盖口向下斜侈。口长圆,口外侧有两个兽首环形耳,器身刻出由綯纹组成的长方格子,内填蟠虺纹,下身收束为椭圆高圈足。体通高14.2、口直径12 厘米(图二,2)。

蟠虺纹附耳圈足鍑 1 件。器身作半球状,从器口之子母口看,此物应该有盖,今失。口外侧有对称之双直耳外侈,饰蕉叶纹。中腹部有凸弦纹一周,上下刻铸出蟠虺纹带状图案两周,上宽下窄,凸弦纹下侧蟠虺纹带状图案连接间隔蕉叶纹图案,高圈足。此器似用鼎之原形改铸而成,器身和鼎部相一致。在鍑底外周有烟熏痕,底有焊补痕迹。通耳高25、口径18 厘米(图二,3)。此种器型原一律以所谓北方系青铜器称之,比较笼统,它的器物组合关系也不甚清楚,此次阳原墓内连续发现两器,而且有器物关系实属难得。

云雷纹双附耳鍑 1 件。此鍑形制与上件同,是另一墓出土。该器是用铜鼎去掉三足,然后在底中部焊接一喇叭形盘底而成。原鼎之子母口三足基痕迹明显。器身扁圆,口平微敛,口侧铸出云雷纹双直耳外侈,鍑中一弦纹分界,上下饰变体云雷纹带状图案两周,上宽下窄,底中盘座。全器通耳高21、口径17.5 厘米(图二,4)。

图二 青铜器(二)

两穿戈 1 件。阑残,两穿式。援部断面呈橄榄形,无脊,沿边阑处两穿内中有一三角形穿。援内通长19.3 厘米(图三,1)。

三穿戈 1 件。内残,援中起脊,援、胡、内之间有边阑,靠内、胡一侧有长方穿三,内中一穿。援、内存长11.7 厘米(图三,2)。

图三 青铜兵器

兽面铜带钩 1 件。钩体扁方,侧视呈S 形。兽部为一兽面,背一圆形钮。存长5.9 厘米(图四,1)。

素圆带扣 4 件(此介绍2 件)。形同,均在一个方圆环上,立有方形或三角形鼻或作鸟首形,分扁圆和圆两种。直径6~6.5 厘米(图四,2)。

粟纹带扣 2 件。形与上同,唯环面饰粟纹和麻花纹。直径4.9~5 厘米(图四,3)。

图四 青铜杂器

连珠纹饰件 6 件(此介绍1 件)。由9 个扁圆珠分三组并排构成一个方形连珠图案。在它的背面有一个桥形鼻,显然是扣于衣物上面的饰物。长3.4、宽3 厘米(图四,4 左)。

齿纹长圆饰件 1 件。由两个圆珠状饰物中间以三个齿状物连接而成,在它的背面上下各有桥形鼻一,可以看出它是钉纳于衣物上的饰物,这种饰件在长城地带极其多见(图四,4 右)。

三角练头铜马衔 1 件。为两节套环而成,双环衔接处有明显的磨损痕迹,两端为三角形透孔鼻。通长25 厘米(图四,5)。

方环形练头铜马衔 2 件。形同,大小各一。通长19.2~23 厘米(图四,6)。

此外还有环首刀(已残)(图四,7)和铜斧等。

(二)金器

共计2 件。包括金项饰和金盘丝。

金质弧形项饰 1 件。呈半圆弧形,已剪为三段,两端呈圆形,中各有一圆形小孔是串连绳系之用于项上。体厚0.02、通长24.6、中腰宽7.5 厘米,重160.4 克(图五,1)。

金盘丝 1 件。形似弹簧,盘丝两端尖锐。直径约4.1 厘米,重9.8 克(图五,2)。

图五 金器

(三)陶器

共计3 件。

侈口绳纹陶尊 1 件。口微侈,斜肩,以下有斜拍细绳纹,通体扁圆。高20.8、口径11.5 厘米(图六,1)。

平口绳纹尊 1 件。口平微内敛,直颈,斜肩,下腹部为细绳纹、环底。高17.6、口径11.8 厘米(图六,2)。

图六 陶器

陶尊 1 件。侈口、缩颈,斜肩,体长圆折肩部有绳纹一周,小平底。高20.4、口径14.8 厘米(图六,3)。

阳原县位于冀西北部山区,与山西浑源毗连,地理上联系密切。自从1923 年浑源李峪村大批晋器出土以后,始使人对春秋以来晋国文化有所了解。浑源李峪铜器大部分流往国外,我们只能在图片上窥其一二。而这次阳原出土的这批青铜器,是自浑源以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文化内涵也基本相同,值得人们引起重视。

1. 本文所报道的除一件残双耳鍑和一件马衔外,其余应为一墓所出,器物组合是鼎、双耳鍑、豆、壶、 、敦、马具和陶罐、尊。器物组合和浑源铜器群相似,其时代也接近。浑源铜器群的时代,学者以其铜壶等器的形制和特征,与1935 年汲县附近出土之邗王壶等相似,壶上铭文所记为公元前482 年黄池之会,考订其时代为春秋晚期。以此为依据①②,和阳原九沟铜器相比,时代和浑源接近或略晚。阳原青铜器花纹趋于繁缛,多成组的夔纹、蟠虺纹连续长带形图案,或印模压制成组,但大量出现回纹、绹索纹等多春秋末到战国初年的作风,说明阳原青铜器的时代可能已到春秋晚期,但不会晚到战国初年(公元前475 年以前),故其年代定为春秋晚期较为合适。

2. 阳原九沟墓地以土坑竖穴单人葬为主。调查者认为,墓地排列有序,基本头北脚南,有木棺。可惜的是这个墓地有40 余座均被当地农民挖宝破坏,所幸的是收回的铜器皆一墓所出,为这个墓地的器物组合提供了依据。阳原九沟墓地和唐县北城子③、满城采石厂④以及1983 年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青铜器⑤、原平峙峪出土的东周铜器⑥、行唐李家庄⑦、怀来甘子堡⑧、河北顺平坛山战国墓⑨等地发现的东周时期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的风格非常接近。近几年来发掘的行唐县故郡城遗址和墓群⑩11⑫,更进一步推断太行山东麓和冀西北发现春秋以来的墓葬和青铜器群,基本属于北方戎、狄文化遗物,特别是春秋晚期白狄鲜虞文化的遗物,属于太行山东麓、冀西北春秋晚期白狄鲜虞文化范畴,阳原九沟东周时期青铜器群出土遗物,既有着浓郁的游牧文化特点(双耳铜鍑、金质项饰、金盘丝、铜马衔),又有中原东周时期铜礼器配套出土(鼎、敦、豆、壶、等),反映了春秋时期北方戎狄文化和中原周文化融合后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因素。该资料的公布为研究东周时期我国北方民族文化特点,特别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又补充了新的宝贵资料。

附记:本文资料由已故的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绍宗先生生前提供,该资料系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在河北省阳原县文物调查时获取,因缺少科学发掘环节,资料一直未公开发表,本文由其后人即该文发表作者整理完成。

注 释

① 商承祚:《浑源彝器图》,金陵大学,1936 年。

② 雁北文物勘察团编:《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出版,1951 年2 月28 日。

③ 郑绍宗:《唐县南伏城及北城子出土周代青铜器》,《文物春秋》1991 年1 期。

④ 河北省博物馆、文管处:《满城、唐县发现战国时代青铜器》,《光明日报》1972 年7 月16 日。

⑤ 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浑源县李峪村东周墓》,《考古》1983 年8 期。

⑥ 戴遵德:《原平峙峪出土的东周铜器》,《文物》1972年4 期。

⑦ 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行唐李家庄发现的战国铜器》,《文物》1963 年4 期。

⑧ 贺永、刘建中:《河北怀来甘子堡发现的春秋墓群》,《文物春秋》1993 年2 期。

⑨ 保定市文物管理处:《河北顺平坛山战国墓》,《文物春秋》2002 年4 期。

⑩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行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行唐故郡东周遗址》,《考古》2018 年7 期。

⑪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行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行唐县故郡遗址东周墓M2 发掘》,《考古》2021 年12 期。

⑫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家庄市文物研究所、行唐县文物保护管理所:《河北行唐县故郡遗址东周墓M53 发掘简报》,《考古》2022 年1 期。

猜你喜欢
铜器青铜器图案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殷墟妇好墓铜器铭文研究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画中谜
画中谜
画中谜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山西定襄中霍墓地出土铜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认识“晋式青铜器”
我是怎样走上青铜器研究之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