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俊霖
唐玄宗的皇后王氏与武惠妃争宠,因王皇后无子,玄宗打算废掉王皇后。危机关头,王皇后哭着问玄宗:“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想起多年前的那碗生日汤饼,玄宗也为之感伤动容,遂暂时放下废后的打算。
这碗汤饼究竟是个什么饼,竟有这么大的魅力?其实,唐朝的汤饼,相当于面条,生日汤饼,就是长寿面。
话说在武则天掌权时,李隆基的日子过得很拮据。阿忠是王皇后父亲王仁皎的小名,这位老丈人为了让女婿在生日当天能吃上一碗汤饼,竟把自己的紫半臂给卖了。半臂是当时的一种服饰,紫是唐朝最显赫的颜色,只有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紫色官服。可见,这碗汤饼来之多么不易,难怪玄宗能被这张感情牌打动。
其实,早在四千多年前,先人们便已经学会了制作面条。中国是面条的故乡,2005 年,中国考古学家在青海省的喇家遗址中发现了距今四千年以上的面条,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面条。
不过,古人最早将面食统称为饼。东汉有位叫刘熙的经学家,他编了本《释名》,专门探求事物名源,其中就介绍:“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用水和面制作食物,这不就是饼嘛!所以不管是蒸煮炸烤,只要是用面粉做的,就叫“饼”。带汤的面食,自然就叫汤饼了。
汤饼自诞生之日起便广受吃货们的喜爱,但在秦汉时,想吃一碗汤饼不容易。毕竟,那时磨粉的工具主要是杵、臼、棒等,制面效率低。到了唐朝,石磨技术的成熟为吃货们带来了巨大的福音。
既然是在水里煮熟的面食,汤饼的种类肯定很多,但毫无疑问,切成条状或片状,其口感更佳,而且还有好彩头。生日吃汤饼并非唐玄宗的专利,宋人朱翌在《猗觉寮杂记》中说:“唐人生日多俱汤饼,世所谓长命面者也。”看来,在唐朝,吃长寿面是很流行的事儿。
诗人刘禹锡参加过一个孩子的庆生宴,宴上就吃了汤饼。后来,这个孩子长大了,要去参加科考,他还特意说:“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送张盥赴举诗》)你出生时我就在场,我用筷子夹起面条,祝福你如麒麟一般卓尔不群。
当然了,要论唐人最喜欢什么口味的汤饼,麻辣味绝对是其中之一。但辣椒那时还没传入中国,所以,人们用茱萸来调辣味。有年重阳节,诗人李颀去看望一位朋友,吃饭时便是喝的菊花酒、吃的茱萸打卤面:“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看来,吃汤饼、插茱萸、饮菊花酒在当时都是重阳节的重要项目。
不过话说回来,天气凉爽或是在大冬天里吃汤饼自然舒畅,然而,夏天吃汤饼,难免要大汗淋漓。所以,唐朝人又开发了面条的新式吃法——“冷淘”。《唐六典》记载:“冬月量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冷淘实际上就是凉面。
杜甫在成都的时候便吃过冷淘,而且还是用槐叶汁和面制作的槐叶冷淘。他还自豪地表示:“君王纳凉晚,此味亦时须。”(《槐叶冷淘》)皇帝纳凉时也吃这种面,咱和皇上吃的面是一样的呀!吃的时候“加餐愁欲无”,总担心不够吃。吃完后“劝人投此珠”,建议大家有机会都尝一尝。
老百姓做冷淘,过凉水也成,但地道的冷淘必须用冰块冰镇。当时的皇室贵族有地窖,冬天的冰块放入地窖,到了夏天还能存下一些冰块。可以想象,在没有冰箱的唐朝,普通老百姓想吃上一碗地道的冷淘可绝对是难于上青天呐!
如今,面条的烹制方式更加多种多样了,人们不仅喜欢面条的美味,更喜欢面条的营养价值。一根根细细的面条,记载了多少历史长河里的趣事啊!在将来,还会有更多关于面条的故事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