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秀山庄与戈裕良再认识
——叠山匠师方惠眼中的环秀山庄假山技法

2022-02-22 10:36石宏超
园林 2022年2期
关键词:假山扬州技法

石宏超 周 俭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09)

出自清代叠山家戈裕良之手的环秀山庄假山是中国最好的湖石假山之一,学界有很多研究成果。但扬州叠山匠师方惠认为,学界对环秀山庄和戈裕良的认识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地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方惠认为把南面作为观赏环秀山庄的主大面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是对观赏者的误导,真正的主大面是入山的问泉亭至补秋山房一线,从这一线观赏才能体会环秀山庄假山洞壑幽深、断谷层叠、山势雄浑的真山之境。戈裕良的技法并非苏州传统技法,而是受扬州影响又具独创性的“深厚法”。历史上记载的叠山家很多,但只有戈裕良才是除了张南垣之外的又一座高峰。张南垣建立了“山之大”,而戈裕良重点突破了“山之深”,再加上李渔强调的“山之高”,从而组成方惠眼中的叠山三原则。研究以方惠的观点为出发点展开分析,以获得对环秀山庄假山技法的深层思考。

环秀山庄;戈裕良;方惠;假山技法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景德路,原为五代钱氏金谷园故址,清代道光年间始称环秀山庄,园子虽不大,但很精雅,尤以出自叠山家戈裕良之手的湖石假山堪称神品,绝冠江南。方惠是扬派叠山师,从事叠石工作40年,叠山技法炉火纯青,作品众多,对叠山造园史了若指掌,对现存的南北园林假山更是烂熟于胸,著有多部叠山专著[1-2]。笔者跟随方惠到环秀山庄进行现场学习叠山造园技艺,方惠对于环秀山庄假山和戈裕良极为推崇,但又别有视角与心得,在他看来,现在学界对环秀山庄和戈裕良的认识和研究有许多似是而非的地方。文章即以方惠的观点为出发点展开分析,以获得对环秀山庄假山技法的深层思考。

1 环秀山庄假山的主大面

环秀山庄假山的主大面(主要观赏面)在哪里?这是个寻常却不为人关注的问题,大量环秀山庄假山的宣传照片是在南侧厅堂前平台拍摄的(图1),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主要观赏面在此。经过考察与讨论后,需对环秀山庄的主大面进行再分析。

图1 环秀山庄假山南立面Fig.1 South facade of Huanxiu Villa rockery

1.1 区分“山在园中”与“园在山中”

首先要区分“山在园中”与“园在山中”两种不同的叠山造园观念,方惠的思路与曹汛关于中国叠山造园史中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差异的论述暗合[2-3]。“山在园中”是第二阶段“小中见大”的叠山方式,将完整的自然大山“写意地缩小比例”,布置在尺度狭小的园宅用地之中,这样的假山只可观看和想象,难以居游,也难获得真山体验。“园在山中”则是在第三阶段,通过“有限表现无限”的“以少胜多”的叠山方式,截溪断谷,以真实尺度再现自然大山的山根山脚、平冈小坂、陵阜陂陀,仿佛大山一角延伸到人居的宅园之中,邀人进入游居观望,体验到真实的山林意境,环秀山庄假山正是“园在山中”叠山方式的经典代表。

1.2 主大面与虚构的主山布局走势有关

叠山的观念确立之后,可以想见在叠山匠师戈裕良眼中,现实存在的假山只是看不见的整体大山(主山)的局部,假山主大面的确立与虚构的主山布局走势相关,主大面不仅仅是欣赏山石漂亮的肌理和造型、植被水体的相互搭配,更需欣赏主山的大势走向、起伏、分布,这是传统叠山、山水画、堪舆中认知山水的独特视角。因此,有必要对环秀山庄看不见的主山位置和山势方向作一番考察。从航拍照片(图2)和测绘平面图(图3)中能看到,在基本呈方形边界的场地中,山体布置在北侧和东侧,空出南侧和西侧设池水和建筑,山体脉络向北、向东延伸,直抵高墙围合的园界。方惠从现场感受分析认为,主山的位置和山势在东北面(图4),被高墙围合的土坡,土中间杂山石,墙隅种植朴树、女贞、芭蕉等植被遮挡。这些造势的方法与晚明叠山大师张南垣“缭以短垣,翳以密筿”非常相似,坐在半潭秋水一房山亭之中观看山景,仿佛高墙外就是千岩万壑,“若似乎奇峰绝嶂,累累乎墙外”。

图2 环秀山庄航拍照片Fig.2 Aerial photo of Huanxiu Villa

图3 环秀山庄平面(引自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Fig.3 Layout of Huanxiu Villa

图4 环秀山庄东北墙隅Fig.4 Northeast corner of Huanxiu Villa

1.3 “山境”“山意”是判断主大面的重要标准

判断主大面的另一个思路是,哪个位置和角度观看假山的“山境”“山意”更足。方惠认为山意最足的观赏线路是从问泉亭到补秋山房(图5)。其中,在问泉亭处能看到整体山势的南北走向和起伏,且视线贯穿东南向谷壑(图6),在此处空间上建立了三个层次:(1)在谷底的小水坝,形成内外水位差,水从深山中来;(2)在近处用石头发券叠的石桥;(3)在远处两山之间的石板桥。通过这样的层次设置让观者体验到山体的浑厚和深邃不尽。此外,为了达到更加逼真的由近及远的观山效果,戈裕良运用了高超的透视错觉技巧,在近处的石桥用厚重自然石头发券,而在远处则用轻薄的石板桥搭接,在视觉上仿佛远处的山又“远去”了不少,这与山水画中强调“远山无皴”有异曲同工之妙(图7)。

图5 主大面观赏线路示意(改绘自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Fig.5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main

图6 视线贯穿东南向谷壑(改绘自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Fig.6 The sight runs through to the southeast

图7 三个空间层次(石秀明绘制)Fig.7 Three spatial levels (drawn by SHI Xiuming)

主要观赏线上的第二处观看点在补秋山房。游人入山的必经之路上布置了山头,在其中部留出山洞,游人穿洞而过,这样的处理会带来一个问题,从西侧游廊看山则崖面多洞,山顶洞口视线穿透,石气偏重,按方惠的说法“山石做洞,能看穿,就薄,山意少了”。而补秋山房正是欣赏的最佳角度,此处避开视线穿透山洞,洞口转变成了有层次的山头。除了欣赏山头形态以外,在此凭窗南眺,景象开阔,平视见树干层层远去,高墙折转蜿蜒;仰视枝丫相交,浓荫蔽日;俯视则石骨嶙峋、虬根盘礴,一派山巅岭上的林莽之气。

通常被看成是主大面的南侧山体,如果仔细分辨,此处虽然是最高点,假山的主峰,用出挑的崖壁、扭转的峰峦、幽深的谷涧等山体造型的手段,但整体山势在此是尽头,站在平台前不能观赏到山后有山的层次,绵延不尽的厚势。方惠认为这是主大面的背面,且在此处观看,山头上石板桥的搭接很突兀,无法分辨来路与去处。南侧山体不是主大面还有第二个原因,方惠以他多年的经验看到一个常人不易察觉的叠石工程问题,即南面假山上部是用碎石拼叠(图8),这是工程结尾时的常用办法,而好的石头用在大面处,假山西面和问泉亭崖壁是看不到碎石的(图9)。

图8 顶部的碎石拼叠Fig.8 Crushed stone on top

图9 完整的大块石头拼叠Fig.9 Complete large pieces of stone stacking

笔者查阅刘敦桢在20世纪60年代苏州园林讲座的文字稿,其中提及环秀山庄的假山游览路线,“由备弄入园,可经走廊至问泉亭。亭东及西北均为假山包围,人在亭中有入深山之感,由亭往北及东北至补秋山房……由此东至半潭秋水一房山亭……可上山入谷。出谷,经由主峰南绝壁下路,即可由紫藤桥而回至西走廊。”[4](图10)这段文字可以读出多层意思:(1)戈裕良精心构思了一系列游历节点的起承转合,从西侧走廊“近山”,至问泉亭“入山”,忘却尘嚣,至补秋山房“山中”,出半潭秋水一房山亭入“山腹”,一番游历,最后由主峰南绝壁“出山”,桥上回首“望山”,余味不绝。(2)印证了方惠的直觉是非常准确的,环秀山庄的主大面观赏线路就是入山的问泉亭至补秋山房一线。(3)现状的游览路线正与之相反,游人从环秀山庄厅堂平台观山,至东南水面引三折桥入山,经由补秋山房、问泉亭出山。这样设置路线在首尾两处都有尴尬不妥的问题,起首处原平台游廊未修复,没有了这层空廊虚障,南侧主峰直接呈现在平台前,过于明显,并且由于山前平台横向尺度达21 m左右,深度10 m左右,对比之下,主峰高出平台仅约5.5 m,在平台直接观看假山就显得矮小,无法体现峰峦、绝壁和山之高。在游览路线结尾处的问题是,经过山腹、山中各种精彩的视觉、身体体验之后,再以补秋山房和问泉亭这样精妙的山中意境来做游山的收尾,就如同饱餐饕餮盛宴之后,再上一道美食,有暴殄天物之感,不如清汤一盏或瓜果几枚,留下美好余味。传统造园和做文章相似,讲究凤头豹尾,尤其对于占地只有一余亩的环秀山庄,路径的前后秩序与园林意境的准确呈现,想必煞费戈裕良一番苦心,一旦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意趣全异。

图10 刘敦桢提及的假山游览路线(改绘自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Fig.10 The rockery tour route mentioned by LIU Dunzhen

方惠对戈裕良颇有英雄相惜之感,常说“叠好一座山,从总体到细节,花的精力不得了!叠得好,其中的乐趣也是常人体会不到的”“手上不盘弄过几万块石头,十个手指甲没掉下来过,是叠不好山的”“我们现在有吊车,那时候人抬肩扛,难啊!”正因如此,他对现状假山的维护和修复多有批评,例如,东北角隅原为土中戴石,不用驳岸做法,斜正交错疏密有致的组合方式,表现江南自然山覆土之中露出内部石骨的景象,可惜现在改变成树池驳岸、硬质铺地、峰石树立,全为庭院造景手法,截取大山一角的山林意趣尽失(图11)。对于平台前的连廊和游览路线,方惠认为也要恢复成戈裕良原来的设计构思,如此才体现布局之巧妙、山意造境之佳绝,不负国内湖石假山第一的盛名。

图11 东北角隅做法的前后比较Fig.11 Comparison of practices in the northeast corner

2 戈裕良的叠山技法并非苏州传统技法

2.1 苏州叠山的“环透法”

对于戈裕良的叠山技法,因其留世杰作环秀山庄在苏州,而苏州又是最富盛名的园林之城,因而有一种认识是戈裕良技法是传承苏州的技法,甚至就是苏州的技法。方惠认为并非如此。苏州园林以乾隆以后的成果为多,此时的园林多使用“环透法”,其特点是强调漏与透,喜欢林立山峰,狮子林即为典型的环透法(图12)。洞、石峰很多,小处多变,整体则显零碎。苏州的技法对石的自然属性非常追求,拼命做洞,而对整体山势的关照弱,因此石气重而山意少。戈裕良对狮子林的山石堆法大不以为然,他对园林评论家钱泳说:“狮子林石洞皆界以条石,不算名手。”[5]

图12 狮子林假山中的石峰Fig.12 Pinnacles in the Lion Forest Rockery

2.2 扬州叠山的“挑飘法”

扬州园林以乾隆年间及此前的成果为多,其叠山技法是园林盛期做法,此时一类扬州技法是横纹拼叠的“挑飘法”,代表人物以扬州本地叠山匠师为主,如董道士等,其特点是动感强,缺点是会显得张牙舞爪。扬州另一类是贴壁山做法,往往更能表现山境。

方惠认为比起苏州,戈裕良技法应该更多受到扬州的影响。戈裕良在扬州一带叠石多年,从文献记载的戈裕良作品也可得见,其在扬州周边的叠山活动大大多于苏州周边。曹汛总结戈裕良作品能考证的共有8处地方10个子项[6],后又补充南京4处。14个项目中,离扬州近的区域(扬州、南京、如皋、仪征)有10处,而离苏州近的区域(苏州、常州、常熟)仅有4处。戈裕良所在时代的扬州是盐商重镇,造园活跃,众多叠山高手云集。因此,在扬州的学习和实践,势必对戈裕良的叠山造诣产生重大影响。比如秦氏意园小盘谷(图13)就是戈裕良在扬州的杰作之一。

图13 清人绘秦氏意园小盘谷图Fig.13 Picture of Qin’s Gardendrawn in Qing Dynasty

2.3 戈裕良叠山的“深厚法”

扬派造山特别重山境,所以受扬州影响的戈裕良,其堆山的核心也是首重山境。方惠认为,戈裕良不仅掌握了扬州堆山的特点,还独有特色。如果要给戈裕良的技法取一个名字的话,或者可称“深厚法”,用层次拉出厚度(图14),尤其是运用自己比较得意的勾带联络法做成了山洞,叠出了山之真与山之深的逼真效果。

图14 环秀山庄中的“深“与”厚”(王艺琪绘制)Fig.14 “Deep” and “Thick” in Huanxiu Villa (drawn by WANG Yiqi)

3 戈裕良是叠山家中除了张南垣之外的另一座高峰

方惠提出戈裕良是叠山家中除了张南垣之外的另一座高峰,首先就肯定了张南垣和戈裕良在历史上的至高地位,这与古今很多文人学者的看法一致。清代思想家洪亮吉曾作诗称张南垣与戈裕良为“三百年来两轶群”,清代学者钱泳称“堆假山者,国初以张南垣为最”“近时有戈裕良者,常州人,其堆法又胜于诸家”[5]。虽然在张南垣之前或之后还有很多造园大家,但这些名家从作品数量、影响力和创造力上均无法与张南垣和戈裕良比肩。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曾记载:“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垒石胜,余氏万石园出道济手,至今称胜迹。次之张南垣所垒白沙翠竹江村石壁,皆传诵一时。若近今仇好石垒怡性堂宣石山,淮安董道士垒九狮山,亦藉藉人口。至若西山王天於、张国泰诸人,直是石工而已。”[7]曹汛认为张南垣开创了一个造园叠山艺术的新时代,创新一个造园叠山艺术的新流派,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8]。曹汛在对戈裕良的生平和作品作了严格的史源学和年代学的考证后认为,戈裕良成就之高,且其营造活动下限接近于中国古代史结束的1840年,可以说戈裕良的故去标志着中国古代园林叠山艺术的终结。方惠之所以认为张南垣和戈裕良是两座高峰,其核心在于前者解决了山之“大”,后者解决了山之“深”的问题。

3.1 张南垣解决了山之“大”的问题

张南垣所在时代推崇的叠山做法是用小尺度假山完成对真山的完整表现。张南垣则嘲笑这种潮流,认为这种叠山者根本不了解山是什么,他旗帜鲜明地反对这种缩小假山尺度模拟真山的做法,“以盈丈之址,五尺之沟,尤而效之,何异市人搏土以欺儿童哉!”[9]他的解决之道则是用真实的尺度,表现真山的局部,如平冈小坂、陵阜陂陀等,以创造大山的境界。

其次,张南垣在选择石头时倾向于“取其易致者,太湖尧峰,随意布置”[9],反对劳命伤财去找寻符合瘦、漏、皱、透的奇异石峰。重视山而不是石,重视运用“截溪断谷”,处大山之麓,从而引发大山之势。同时,张南垣反对乱做蹬道,“游之者钩巾棘履,拾级数折,伛偻入深洞,扪壁投罅,瞪盻骇栗。”

3.2 戈裕良解决了山之“深”的问题

戈裕良多用“挑”的方法(图15)。环秀山庄的叠石主要有横叠和竖叠两种,中部用竖叠,上部用横叠逐渐挑出(图16)。戈裕良不过分强调石性的漏透,让湖石的纹理、脉络、色泽融会成完整形体,看起来无拼凑感,浑然天成,同时用整体拉出层次,从而使得山显得深、厚。

图15 环秀山庄中“挑”的方法Fig.15 The “pick” method in Huanxiu Villa

图16 横叠与竖叠(杜青莲绘制)Fig.16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stacking (drawn by DU Qinglian)

其次,戈裕良运用拉大地坪与水面高差的方法(图17)。从西边的长廊出来是环秀山庄假山的侧面,用石多透漏。待步入问泉亭至补秋舫一线是观赏的主大面,随着长廊的抬升,地面与水面离得越来越高。随着高差的加大,山的深度越来越强,且从山脚下石板桥望向山的深度感也不断加强。石板桥桥面做得特别薄,似乎是深山里的桥,山因而越发深厚。

图17 拉大地坪与水面高差的手法(刘恺岑绘制)Fig.17 The method of increasing the heigh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nd and the water surface (drawn by LIU Kaicen)

一般认为戈裕良做洞运用的是做券的方法。钱泳记载戈裕良曾说过:“只要将大小石勾带联络,如造环桥法,可以千年不坏。要如真山洞壑一般,然后才称能手。”[5]但方惠认为这可能仅是一句调侃,因戈裕良时代的施工条件是人抬肩扛加使用桔槔,况且当时没有水泥砂浆,如造环桥法那样完成施工难度太大。从假山做洞的技术角度讲,洞口上只压一块石头的做法称为“架”或“搭头”;洞口上有两块石头,称为“靠”;洞口上有三块石头以上才叫“发券”或“拱”,券一定要有崩力和张力,即今日称侧向推力。仔细观察环秀山庄假山石洞的穹窿应该逃不出这三种方法,且以前两种为多,多为层层叠涩或在加压顶石而成(图18)。戈裕良运用真实尺度、真实形态的造洞法叠造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穹窿形洞,再挂上钟乳石收顶,与真山洞几可乱真。进入环秀山庄的山洞中,有深不可测之感,山的深度在山之内得到进一步加强(图19)。

图18 假山做洞三法(方惠绘制)Fig.18 Three methods of making caves in the rockery (drawn by FANG Hui)

图19 环秀山庄中的山洞(杜青莲绘制)Fig.19 The cave in Huanxiu Villa (drawn by DU Qinglian)

3.3 李渔强调山之“高”的问题

方惠在提及戈裕良继承张南垣的传统并在创作山之深幽境界方面的贡献时,也会一起提到李渔在创作山之高大方面的贡献。他认为,虽然李渔的实践不多,但眼光准、看得透。例如,李渔说过“使座客仰观不能穷其颠末,斯有万丈悬崖之势”[10],提到了以仰视使山显高的问题,推崇仰观不见其顶的叠山法,近观仰视是李渔造园思想中的一个特点。如果说张南垣强调山之大,戈裕良强调山之深,李渔则是强调山之高,鲜明指出了高远的价值。李渔的另一段话:“累高广之山,全用碎石,则如百衲僧衣,求一无缝处而不得,此其所以不耐观也。”[10]强调大山要有大石叠,亦与方惠的经验一致。方惠认为,石头一小一定碎,石头一小缝就多,形也许还行,纹就不能整了。

方惠认为顶级的叠山佳作一定能做到“瞻前顾后”四字,即堆叠假山不仅需要重视可见的假山前景,更要顾到看不到的后景,甚至堆前景是为了引发后景,也就是强调一个“远”字。从环秀山庄可见戈裕良的叠山真正做到了“瞻前顾后”,强调了山之深远,李渔提出山之高远的重要性,再加上张南垣的山之大,真山之境可谓备矣。三人虽然各有侧重,但皆做到了从山势的拼叠造型,到山境、山意表达得完美统一。

4 结语

方惠从营造角度,分析环秀山庄假山的主大面不是通常认定的南面,而是入山的问泉亭至补秋山房一线,只有从这一线观赏才能体会戈裕良运用“深厚法”所创造出的环秀山庄假山洞壑幽深,断谷层叠、山势雄浑的真山之境。通过环秀山庄的分析,方惠阐释了对于“园在山中”的营建、提示主山布局走向、创造“山之大”“山之深”和“山之高”的叠山三原则等一系列叠山造园的理念,并提醒园林研究者们不要脱离叠山的基本规律、本体技术和工程经验来谈论叠山艺术,尤其不要用绘画来比拟叠山或用文字来描述意境,术有专攻是基本道理。动手实践、行万里路、认识真正的山水、揣摩优秀案例、观察触摸山石,才能真正进入叠山造园者的行列。

致谢:

向图7的绘制者石秀明先生致敬。石秀明(1936.8-2013.01),风景园林专家,曾为苏州市园林设计所主任、苏州园林管理局总工,1964年7月开始研究环秀山庄,1982年6月-1983年8月主持环秀山庄修复设计。

本文写作过程中,得到方惠老师和朱光亚教授的指导和批阅,深表感谢!

猜你喜欢
假山扬州技法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扬州绒花”
精通拍摄技法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