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媒,介绍之意,有牵线、撮合的意思。介,在两者当中,还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在英文中,媒介“media”是“medium”的复数形式,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义是指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这种广义的“媒介”,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有所闻,比如:“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媒介”,“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在传播学著作中,对媒介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的。在麦克卢汉的笔下,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而所有媒介直接或间接都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例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等等。可以说,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媒介,又是一种关系。所谓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状态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质量。以往,我们只注重“教课本”,好象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的全部;后来,我们又上升到“用课本教”,以课本上的内容为核心,辐射到相关方面。但是,无论是“教课本”,还是“用课本教”,都没有离开课本。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课本在教学材料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把课本当成教学材料的全部,无形中人为缩小、限制了“信息源”。其实,承载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不应只是传统的纸质“课本”这一媒介,应该更广泛,广泛到教学活动中的各种人、事、物这些都是“课本”,都是承载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
总之,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关系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可以设计成承载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去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才能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甚至人自身,都是广义上的媒介,都是广义上的教学材料,都能承载教育内容、课程内容,都能去完成教学任务。
用媒介的理念去考量、设计课程和教学行为,那么一切皆教育、一切皆媒介、一切皆关系、一切皆内容。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切教学设施设备都发挥着媒介作用。知识内容与学生之间,教师是媒介、书本是媒介、参与的一切都是媒介;学生与教师之间,知识内容是媒介、教室(课程活动平台)是媒介、一切和师生有关联的事物都是媒介。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要用新理念去看待媒介,要用新的方案去指导教学行动。我们要理清楚媒介概念的内涵,界定好媒介概念的外延,明确学校教育活动中媒介的分类、功能和使用情况。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行为有大的变化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重新认识了教育媒介,是我们让教育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教学行为发生了巨大变化。
依从“一切皆媒介”的理念,教学媒介的范围将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媒介,需要重新分类定义。我们按照教学活动参与的对象,可以从“人、事、物”三方面对教学媒介进行分类。
工业化时代,学校教师是主体和主导,其地位不可撼动。同理,课程是工具,学校教育工厂化,教师就是制造“产品”的操作者。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由教师来“主宰”学生,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教师如同蜜蜂,采什么花,酿什么蜜,什么时间喂“蜜”给学生,喂什么蜜、浓度多少,都由教师这只“工蜂”来决定。
曾几何时,教师的教案变成了学生的学案,备教变成了备学,让学生站在正中央,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转。课程不再是工具,而是产品,拿出好的课程产品服务于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教学媒介的导向发生变化,原先是“我教师怎样教,你学生就该怎样学”,现在大翻转——“我学生想怎样学,你教师就需怎样教”。
教学媒介倾向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我们说过,媒介有牵线、撮合之作用,但其中的指向性很重要,从教师的“教中心”向学生的“学中心”转变,教学媒介的倾向性、指向性起着巨大作用。也就是教育理念的指向性决定教学媒介的倾向性,可惜,当前在这方面投入研发的人很少。
如果把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称为师生之间第一种教学关系,把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称为师生之间第二种教学关系,那么,我们把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称为第三种教学关系,這一点很重要。我们说教学媒介有牵线、撮合的功能,最重要的是有倾向性、指向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为主体——双主体,媒体的倾向性、指向性就可以因时因势在师生之间游走。这样的教学关系优于前两种,师生之间师也是生,生也是师,生生之间也可以产生“师与生”的关系,师师之间也可以产生“师与生”的关系,在这样和谐的师生之间(双主体教学关系)的互动中,教学媒介的内涵会更加丰富,形式会更加多样,功能会更加强大。这也是对“课程是个过程”的强有力支持。
人本身就是教学媒介,师与生主体地位的变化,决定教学媒介功能发生变化。只有考虑到这些,除人自身外的具体教学媒介,才可能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