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培育新经济“独角兽”企业的对策研究

2022-02-22 01:38陈君君
经济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经济资本市场独角兽

陈君君

摘 要:“独角兽”是新经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代表着科技向市场应用转化的活跃度。作为引领变革的代表性群体,“独角兽”企业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评价指标。江苏作为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二的东部大省、制造业第一大省,培育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与自身经济体量严重不匹配,成为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大阻碍。文章基于资本市场的视角,通过对资本市场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国内外经验总结,以及江苏资本市场培育“独角兽”企业的短板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经济 独角兽企业 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2)01-145-03

“独角兽”企业是指成立不足10年、估值10亿美元以上、获得过私募投资且未上市的企业。“独角兽”企业在催生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激发创新活力,引领产业发展变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本市场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独角兽”企业在短期内爆发式增长,并获得较大的估值溢价,与资本市场的扶持密不可分。2018年以来,全球资本市场竞相争抢“独角兽”,积极拥抱“新经济”。港交所发布IPO新政,吸引创新企业及“独角兽”赴港上市;A股市场也正发生着重大变革,对“独角兽”打开快速审批绿色通道,推出CDR政策,科创板、创业板实施注册制。当前,江苏资本市场较为发达,但与北京、上海、浙江、深圳等省市相比,资本市场对江苏新经济的支撑力度、对“独角兽”的催化略显不足,亟需进一步激发江苏资本市场活力,助力“独角兽”企业的培育。

一、资本市场培育新经济“独角兽”企业的国内外经验

(一)风险投资成为“独角兽”企业壮大的关键因素

资本市场是培育创新企业的摇篮,创投基金在培育创新动能上发挥更大作用。比较美国、日本资本市场培育产业发展的历程,日本是以传统的银行主导间接融资模式为主,在这样的体制下培育的是以丰田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巨头。而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创新型企业都有PE、VC等创投基金的影子,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直接融资体系下,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崛起,美国作为“独角兽”概念的发源国,多年来在“独角兽”的数量上名列第一。以Facebook为例,它在上市前进行了10轮股权融资,其估值也从第1轮的500万美元上升到第10轮的500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欧洲风险投资开始启动,但明显落后于美国。在科研水平上,英国和美国相差不多,但是英国科技和经济比美国落后10年,主要原因是英国的创业投资起步比美国晚了10年,天使投资和创投的落后,导致了科技发展的落后及“独角兽”企业难以孕育。因此,风险投资是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关键因素。

(二)资本聚集带动“独角兽”生态圈的形成

“独角兽”高度集群,资本与“独角兽”相伴相生,天然存在集聚效应。以硅谷为例,2017年以硅谷为核心的旧金山湾区风险投资规模占全美的39%。从国内看,超8成“独角兽”聚集在“北、上、杭、深”四大城市,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城市已经具有超级独角兽平台及此带动之下的浓厚的创新氛围,如杭州的阿里巴巴、深圳的腾讯、北京的新浪和百度、上海的大众点评和美团等。资本聚集效应下创投领域专业人才也相应集中,项目识别、资本运作、企业管理、专业技术、财务、法律能力兼具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参与“独角兽”的运营管理,帮助企业进行资源整合。资本聚集还催化了服务于初创企业的孵化器、众创空间的繁荣,为企业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人力、税务、会计、律所等中介机构的聚集,为初创企业提供集约化、一站式服务。在资本集聚的带动下,人才、创投资源、中介机构产生集群效应,形成創新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圈,各环节相互关联且形成正向反馈,共同为“独角兽”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从美国的硅谷、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张江高科、杭州的滨江等已经证明:资本聚集带动人才、创投资源、中介机构集中,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为“独角兽”企业的指数级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撑。

(三)创投资本重视对产业风口的判断

根据NVCA(美国国家风险资金协会)的统计,2016年,IT行业在美国股票投资基金投资额中排名第一,其次是生物医药行业,两者合计占比高达73%。欧洲的情况也类似,据投资欧洲统计,2016年,信息技术行业、生物医药行业占欧洲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32%和14%,接近欧洲股权投资基金的一半。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两个行业具有较高的增长速度,代表了以创新和服务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方向,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股权投资基金青睐的行业。在CB Insights公布的全球“独角兽”榜单上,截至2018年6月,电子商务行业的“独角兽”数量最多占比16%,互联网服务行业次之占比15%;从中国“独角兽”榜单来看,也呈现互联网企业称霸的状态,前三大行业(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占到上榜“独角兽”企业总数的50%。

(四)超级企业孵化平台的重要影响力

浙江互联网和大数据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培育出了诸多快速成长的“互联网+”独角兽企业。以阿里巴巴为超级企业孵化平台,围绕构建产业生态系统,拆分了蚂蚁金服、阿里云、钉子、口碑网、找票等“独角兽”企业,并投资培育梦工厂等“独角兽”企业。此外,阿里巴巴强大的平台溢出效应明显,据统计,杭州近78%的创业者有阿里工作经历,杭州超过半数的“独角兽”企业属于“阿里系”,80%左右的“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团队来自阿里成员。65%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与BAT有直接或间接的股权关系。可以说,超级企业孵化平台在培育“独角兽”企业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力。

二、江苏资本市场培育“独角兽”企业的短板分析

(一)资本市场对江苏新经济的支撑力度不足

“独角兽”企业具有高资本依赖特点,在初创期需要足够的风险资本接入。在资本市场培育方面,江苏A股上市公司总量全国领先,但与自身经济体量相比,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份相比,尚存一定的差距。截至2021年7月26日,江苏A股上市公司526家,低于广东(728家)、浙江(566家);江苏A股证券化率67.4%(按A股上市部分市值占2020年GDP比重计算),大幅低于上海(201.9%)、广东(142%)、浙江(119%)。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私募登记备案情况,截至2020年6月底,江苏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以及管理基金规模分别为1177家、8925.59亿元,低于广东(6164家、3.16万亿)、上海(4603家、4.28万亿)、北京(4322家、3.91万亿)、浙江(2881家、1.68万亿)。

(二)创投资本对江苏新经济的支撑力度比较有限

国内外知名天使、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等机构集聚北上广深,很少扎根江苏,客观上也减少了创投资本对江苏新经济的关注度。江苏以小型创投机构为主,仅9.8%的创投机构管理资本规模在5亿元以上,远低于北京的33.9%和广东的23.5%。小型创投众多导致江苏创业投资产业虽然整体规模庞大,但真正具有资金实力、行业地位和话语权的头部创投机构匮乏,在资金层面上很难满足“独角兽”企业的成长需求。头部创投机构的缺位还导致兼具金融、法律、财务、管理、技术背景的高端创投人才不足,在筛选高成长潜力的项目、参与被投企业的运营管理、帮助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此外,江苏地区经济活力强、企业质地优良,受到风险资本的青睐,但投资项目规模普遍偏小,对创业企业资金支持力度不足。2016年平均投资资金仅1037万元,远低于北京的10350万元,低强度的资金支持无法满足技术创新型企业前期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从而降低了创业企业在短期内爆发式成长为“独角兽”的可能性。同时,江苏创投机构风险容忍度低,偏好盈利预期明朗的成熟企业、进入上市流程的种子企业,对初创企业、新兴领域的风险投资偏少,对高风险但更易爆发“独角兽”的种子期和起步期企业支持力度较弱,2016年江苏仅有55%的项目投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企业,低于广东(78%)、上海(71%)、浙江(66%)和北京(59%)。

(三)平原型经济生态对新经济的集聚力有限

虽然江苏拥有一批“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但是总体与经济第2大省、制造业第1大省、区域创新能力第1大省的地位不符。“独角兽”企业涉及电子商务、物流、交通出行、大健康、云服务,对照当前国务院明确支持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产生“独角兽”的行业,江苏产业发展偏向于平原经济生态,产业形态上有高原,没有高峰。江苏在生物医药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但目前尚未在此领域形成强大的“独角兽”培育平台;软件产业实力大而不强,在智能硬件、人工智能等领域没有強而有力的龙头企业。而北、上、杭、深已形成各自优势,北京作为“独角兽”中心引领新行业、新技术、新模式,上海60%“独角兽”集中在“互联网+”领域,杭州专注于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超过一半以上的“独角兽”围绕着阿里巴巴生态展开,深圳四层的“独角兽”属于技术驱动型,这些均对江苏培育新经济“独角兽”形成虹吸效应,导致江苏汇聚各类创新创业主体吸引力不够。

(四)缺乏孵化“独角兽”的平台型企业

江苏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居全国前列,软件产业实力雄厚,网民数量居全国第一方阵,网络消费规模居全国前列。然而,江苏缺乏互联网行业的领先巨头型企业,缺乏像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超级平台,缺乏适合培育“独角兽”的生态,在上一轮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独角兽”发展潮中,错失发展机遇。当前,江苏在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等方面具有雄厚的基础优势,但仍缺乏超级重量级“独角兽”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集聚效应。

(五)江苏创业文化相对传统保守

与北、上、杭、深等地相比,江苏创业文化相对传统保守,支持、响应政策较为缓慢,“独角兽”企业成长的整体环境不具有绝对优势。在推进发展过程中江苏整体具有传统路径依赖,金融资本偏好于重资产、大投入、对GDP和税收直接贡献大的企业与项目。“独角兽”企业大多分布在新兴领域,培育成长有赖于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江苏虽然是教育和人力资源强省,但是具有互联网基因、具备颠覆式创新的领军人才缺乏。江苏很多中小企业家注重实业、实干兴企,缺少敢于冒险的精神,偏于保守,小富即安,企业家精神远不如北、上、杭、深,而一个企业的成功,80%~90%都是创业者和创始团队决定的。同时,江苏的互联网新媒体力量弱,在全国互联网经济中话语权小,对江苏发展典型宣传不足,客观上影响了业界对江苏互联网领域实力的判断。

三、培育江苏“独角兽”企业的对策建议——资本市场视角

培育“独角兽”企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策聚焦、资金聚焦,围绕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形成“瞪羚、准独角兽、独角兽”的培育梯队,通过“政府扶持+市场驱动+金融支撑”,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推动资本市场与创新企业结合,逐步形成符合“独角兽”企业成长规律的、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环境。

(一)聚焦优势产业,积极抢占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风口”

江苏根据自身产业结构,聚焦比较优势产业,面向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顺应未来新经济、新技术发展战略和趋势的产业,尤其是在生物医药、物联网等在全国优势突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省内资源,加强培育,将其打造成行业头部领导型企业,改变缺少孵化型平台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发展上下游产业,构建适合“独角兽”发展的生态圈,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根据调研,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基本形成聚集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链的生态圈,预计未来将会爆发一系列生物医药领域“独角兽”企业。建议以园区为抓手,集中发展具备产业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相关企业在办公场地、税收、资金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实现产业集聚,进一步带动人才和资本集聚,形成正反馈效应,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生态圈,培育企业由小到大、由大到强,打造一批“独角兽”企业。

(二)借鉴深圳技术驱动型的模式培育“独角兽”

技术创新正在成为“独角兽”企业最核心的驱动力和成长的动力,综合对比北、上、杭、深的“独角兽”培育模式,江苏在培育路径选择上可借鉴深圳的技术驱动型模式。技术驱动型模式需要大量的研发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支撑,目前江苏已有的“独角兽”企业无一例外的在研发投入上占比较大,而目前在研发投入资本化这方面,尚有诸多财务及税收上的限制,制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意愿。此外,在“独角兽”企业的税收、企业家个人所得税以及创投退出的税收优惠力度方面,目前江苏相对上海、浙江处于劣势,并已逐渐对江苏形成挤压效应,建议加大企业研发投入的补贴力度,同时采取政策鼓励企业在内部设立首席技术官(CTO)。

(三)加快培育多元的创业投资机构体系

构建天使基金、VC基金、PE基金等多层次股权投资基金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资本投资“独角兽”培育企业,用市场、资本的力量发掘和培育“独角兽”企业。发挥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通过“孵化+风险投资”的服务模式,培育不同发展阶段的“独角兽”企业。培育本地创投力量,鼓励引导本省资本中介参与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或设立商业化创业投资母基金,解决“独角兽”培育企业与资本市场脱节的问题。建议省级层面打造1~2只具有国际化视野且具一定规模、市场化运作的创投基金,打造本地创投基金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高对本地“独角兽”企业的估值定价能力。如深圳市政府出资并引导社会资本出资设立的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已发展成为中国本土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创投机构之一。探索建立创业投资风险补偿联动机制,对出现投资“独角兽”培育企业损失的项目,按照实际发生损失额的一定比例分别给予支持。

(四)进一步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

通过财政支持、税收减免等手段为创投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于政府资金参与的创投基金,通过约定回报率、资本退出承诺等方式适当让利于社会资本,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创业投资政策支持體系。发挥政府的沟通协调能力,为符合境内外上市条件的“独角兽”企业搭建与交易所、证监会等机构的沟通桥梁,加快“独角兽”企业上市步伐。此外,“独角兽”是新生事物,能够快速发展成为“独角兽”的企业往往都有一个行业领军人物的带领,因此要打造有利于企业家公平竞争和才华展示的舞台。一方面要创造公平公正的法律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家营造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明确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营造好环境、制定好规则,让企业家有更好的发挥空间。

(五)发挥本土中介机构的力量,做好资本对接服务

发挥本土中介机构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股改辅导、管理培训咨询、财务顾问、路演推介、投融资对接等中介服务,提高企业规范管理水平和资本运作能力;将纳入“独角兽”培育库的优秀企业列入拟上市重点企业名单,加强联系和沟通,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上市路径;密切关注证监会、港交所、纳斯达克市场针对“独角兽”企业的政策动向,帮助企业及时、准确理解资本市场政策;推进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尤其是注册制下创新型“独角兽”面临的战略机遇,指导和帮助企业在合适的时机登陆资本市场融资。同时,充分利用注册制下科创板、创业板上市的退出渠道,提高创投资本的周转率,促进资本在“独角兽”培育环节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楚天骄,宋韬.中国独角兽企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世界地理研究,2017(06)

[2] 胡峰,李晶,黄斌.中国独角兽企业分析及其对江苏的启示.科技与经济,2016(05)

[3] 钱燕.苏州独角兽企业培育基础与对策研究.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

[4] 王利军,李子萤,康争光,张华.江苏省发展“独角兽”企业的思考.江苏科技信息,2017(36)

[5] 袁晓辉,高建.寻找独角兽企业.清华管理评论,2016(07)

[6] 周锦昌,钟昀泰.中国“独角兽”之梦.新理财,2017(12)

(作者单位: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0019)

(责编:纪毅)

猜你喜欢
新经济资本市场独角兽
寻找独角兽
它就是独角兽
遇见独角兽
从“魏则西事件”看“细胞免疫疗法”行业发展状况
认不出了
资本市场对证券分析的影响研究
中国GDP或增加“新经济”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