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莉娟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接受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成绩,就要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质量。笔者致力于研究通过改进教学目标、改善教学环节和改变教学方法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质量。
一、制定分层递进教学目标,为提升质量做好准备
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宗旨,我们根据学情制定分层递进教学目标。首先根据本单元内容,参照大纲分段要求以及教学参考用书的要点,结合所交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单元的教学总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由于知识积累、理解运用以及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需要根据本单元的实际情况分为若干课时,确定相应的目标。每节课根据相关的教学环节制定相应的子目标,也就是过程性目标。制定这样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有利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点及面、循序渐进地达成教学目标。
二、以学案定教案,制定分层次教学环节,走向高质量课堂的台阶
如果我们只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设计好一份教案,让学生循规蹈矩地跟着老师演绎一节数学课,就不会有课堂上碰撞出的思维的火花。学生是发展的,是动态的,更是主动的,不同学校、年级和班级的学生是有区别的,只有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学习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我们的课堂才是灵动的、发展的、有质量的。教案的设计和使用随着新的变化趋势不断调整和改进。我们可以自行调整“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中需要改进的方面,也可以增设特色的“学情分析”或“课后反思”,这样的教学才更加扎实有效。分层次教学环节要求知识点或练习之间不仅只是一种延续,更是一种递进,下一个环节的设计基于上一个环节,但层次上又高于上一个环节,这些环节教学主线指引下,各自发挥着不同的用处。
三、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提升课堂质量的关键
1、基于“以学定教 ”的教育理念,开展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可以是课前的预习,教师给定预习的内容和所需要了解或解决的问题,建议学生记录解决问题时遇到的困惑以及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便于课堂上的交流,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自主学习也可以是课堂上的学生先学,让学生按照老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在导学提纲的指导下进行自学。学生先自主学习,教师随后对学生解疑答惑。有的放矢地自主学习,还有课堂上的自学成果展示,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把对概念、算理、公式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放大学生的学,缩小教师的教,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罗杰斯说:“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发现、探究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学生不看教科书例题的解题方法,先逐字逐句地读懂题目要求,用符号记录关键词句,把例题做一遍,然后与数学书上的方法进行核对,在此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把解题的困惑消除,巩固或重建合理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们为学生提供四步预习清单。第一步是确定预习任务,明确分数是怎样产生的,正确认识单位“1”,写出分数的组成和每部分的意义。第二步进行问题探究,把2个月饼、1个月饼和1包月饼分给2人,每人可以分得几个或几包?根据这三种分月饼的情况小结,在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常常不能用整数表示,而是用分数表示。第三步是类化训练,巩固提高。第四步是阅读理解,自主梳理。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标记关键词和关键语句。在这样的课前预习前提下,课堂上的交流和探究会变得更具有针对性,教师不再是按既定的思路去教,教师会指导、帮助学生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难点和困惑。课因而变得灵动,将死气沉沉的课堂打造成“灵动”的课堂。
2、基于“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进行有效的引导学习
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引导学习是课堂生成的生长期,也是“以学定教”的着力点。在这个阶段,要根据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期的具体学情,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第二次学习。学生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教师应相机引导,注意引导的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口算65-9时,先用小棒摆出5捆和6根,引导学生观察后思考怎样拿去9根。学生发现5根小棒不够拿,就想到了把1捆小棒拆开,就有了15根小棒,从15根里面去掉9根还剩6根,从6捆了去掉1捆是5捆,5捆和6根合起来是56。引导学生思考计算65-9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明确先把65分成50和15,先算15-9=6,再算6+50=56。在提問和追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和归纳口算的方法,提高口算能力。
3、基于 “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开展有效的合作探究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生成会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更为自然地体现。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是主体,而教师“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们选择有合作需要的数学问题展开数学课堂的合作探究,我们应适当给予学生过程性的肯定或下阶段的提示,促使学生在全过程中得到自身学习的突破,提高自身学习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标准分一分,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分类的结果。有的学生喜欢用打钩的方式记录,有的学生喜欢用一个□表示一个人,有的学生没有用符号来表示,直接用数来记录。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分类标准和记录方式,在交流中学生体会收集和整理方法的多样性,共享每个人的思维成果,产生合作的愉悦感和成就感。我们发现小组成员分工进行数数、记录和核对,每个人都认真对待操作过程中的每一步,学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有质量的小学数学课堂始终是我们的追求,要提升数学课的质量,我们还需要认真推敲课堂的每个细节,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大胆地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新课标的新理念,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会学”、“善学”的能力,才会有更多精彩的动态生成,充满活力的课堂、富有质量的课堂才是我们需要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蒋敏杰.小学数学高质量的课堂交往互动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5:257.
[2]王通.聚焦对话:实效课堂的核心理念[J].江苏教育研究,201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