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新红
摘 要:“三教”(教材、教法、教师)改革是中职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核心内容。“三教”改革中各个要素的匹配程度,对建设高水平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笔者所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采取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接专业教学标准、开设示范公开课等措施,建设高水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育整体水平。
关键词:“三教”改革 双师型 多彩课堂
推进“三教”(教材、教法、教师)改革是中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实施“三教”改革就是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如此中职院校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着眼于“教好”,围绕教师、教材、教法推进改革,探索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教材是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的呈现形式和载体;教法是教学改革实现的路径,教师和教材的改革最终要通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去实现。
笔者所在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开设于1992年, 2020年被列为浙江省高水平建设专业。“三教”改革中各个要素的匹配程度,对建设高水平的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会产生重要影响。为建设高水平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笔者所在学校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下面重点阐述笔者所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在“三教”改革方面的具体做法。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一)借鉴德国双元制,帮助教师更新职教理念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路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组建了一支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派10位“双师型”教师到德国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类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与教学方法” 培训。10位专业教师在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学院学习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教育理念、专业教学计划制订与实施、培训规则与培训内容的确定与实施、IHK考试组织形式等。回校后,出国培训教师将在德国所学到的知识本土化,转化为本校特色的教育模式、职教理念等。
笔者所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在德国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模块化教学学习,探索打破传统学科教学方式。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与德国教师对“德国双元制学科式教学”进行研讨交流,探讨如何进行多门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提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模块化教学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赴德国学习,进一步促进了学校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学院建设工作,有利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师职教理念,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有力举措。笔者所在学校将继续派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前往德国交流学习,并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与德国相关机构建立线上联系,聆听德国教师授课,共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二)校企合作互兼互聘
陈俭峰技能大师工作室于2017年7月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陈俭峰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国际焊接技师,是浙江省首席技师、浙江省“万人计划”高技能领军人才、钱江技能大奖获得者,同时他还是全国劳动模范,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陈俭峰是焊接行业中的一面旗帜,是众多学子的榜样和标杆。陈俭峰技能大师工作室在笔者所在学校挂牌,并招收了首批学员,充分发挥企业高技能人才在职业学校带徒传技、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能攻关的作用。笔者所在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平均每年有21位企业技术人员成为兼任教师,与学校教师交流、向学生传授企业文化和岗位技能知识。
2020年宁波市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访问工程师项目,笔者所在学校“中高一体智能智造——模具制造技术”项目顺利通过立项评审。此次访问工程师项目由笔者所在学校与浙江华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进行。访问工程师项目主要采用学校与企业专家合作互研模式,学习周期为两个月。其间,团队教师脱产下企业。教师在深入企业过程中,积极向企业专家学习所教学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增进学校教师对企业生产和产业发展的了解,并结合企业实践改进专业教学方法。同时,团队教师积极发挥学校和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产学研合作,在推进校企协同创新、融合共赢过程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三)加强顶岗实践,培养教师实践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连续9年利用暑假组织全校教师深入企业调研。2020年,学校组织机电技术应用专业60名教师到7家企业调研,进行顶岗实践,培养教师实践能力。例如,组织教师到宏协承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调研 ,进行三维建模操作;组织教师到宁波海伯集团有限公司调研,与企业专家探讨“企业自动化设备升级改造”等有关问题。
学校通过组织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将教师的实践经验形成可分享学习的文字资料,分享在《校企合作增值赋能》《春华秋实》《校企合作的金钥匙》等8本论文集中。
二、对接专业教学标准,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
(一)充分应用信息资源,开发立体教材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资源管理平台建立线切割加工技術读本、钳工技术、电火花加工技术、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等10门课程的资源库,其中包括课程素材库、课件库、试题库,以此作为教材数字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笔者所在学校通过在线课程建设(开发在线课程6门),提供数据支撑并进行评估优化,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推动混合式教学改革,将在线课程作为教材数字化资源的主要应用形态。
(二)聚焦书证衔接融通,开发新型教材
依托德国职业培训证书(AHK证书)制度,笔者所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开发工作手册式、活页式教材。首先,研讨新教材开发标准,强化校企合作,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标准、职业岗位标准融入教材。以典型工作任务划分教学任务,以任务书、引导文、指导书等形式将学习情境编制成若干教学任务,编写教师工作页和学生工作页,并开发成手册式、活页式教材,满足不同课程教学需求。其次,按照“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成果为导向、促进自主学习”思路开发设计教材,以企业岗位(群)任职要求、职业标准、工作过程作为主体内容编写教材。将“以德树人、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到手册式教材、活页式教材中。
笔者所在学校积极探索书证衔接融通路径,制定“1+X”数控车铣证书能力培养标准;修订专业教学标准,设置“X”证书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开发“X”证书模块化专业课程及资源;拓展“1+X”零部件测绘证书试点,开发“X”证书模块化专业课程及资源;面向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展“1+X”数控车铣考证培训;总结推广“1+X”证书试点经验。
(三)对接区域产业,开发地方特色教材
笔者所在学校的《电切削工技能实训》教材根据区域产业特点,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方式编写。通过任务实施,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电切削加工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养成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笔者所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开发《宁波钢铁》专业教材,适用于培养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优秀技术工人,也可用于企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和在职进修。
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师还编写了《电火花加工技术》《线切割加工技术读本》《配油盘加工工艺》《现代精密测量技术》等多本地方特色教材。
三、开设示范公开课,打造多彩课堂
笔者所在学校每年制订教学示范及公开课计划,年均开设教学示范课18节。
例如,“Creo6.0技术在补视图教学中应用”教学示范课,教师用形体分析法梳理各部分几何体,用微课演示绘制补左视图的完整过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帮互助。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采用启发式、分层教学等方法,实现学生乐学、教师悦教。
“天圆地方数铣工件检测与评析”教学示范课,截取学生数控铣加工过程中的几个关键片段微视频,让学生找出加工过程的问题,按照评分标准分组对各加工工件进行逐项自检与评定,然后每组推选一位学生进行展示说明,教师及时对各组汇报穿插点评分析,指出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组合创造法”教学示范课,从橡皮头铅笔的故事,步入创新发明话题,进而推出组合创造法概念,并举例说明组合创造法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接着,细说用该方法构思创新物品的步骤,讲解组合创造法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应用方法,对每个类型都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说明分析。这样有利于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如何应用组合创造法。
通过“三教”改革的深入实施,笔者所在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年来,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一直保持着高就业率,在招聘会上均出现多家企业“抢人”的现象。
持续推进“三教”改革,是落实“1+X”证书制度的重要途径;深化“三教”改革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的重要内容;聚焦“三教”改革是中职改革落在教学、落到课堂、落于实处的具体体现。笔者所在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团队通过采取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综合能力,对接专业教学標准,加快教材改革与创新,开设示范公开课,打造多彩课堂等措施,让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在技能比赛和就业方面都取得较大的突破,有效提升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克东,王亚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创新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8).
[2]陈立章.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三教”改革策略与路径探析[J].绿色科技,2020(11).
(作者单位: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