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悬铃木白粉病病原鉴定及综合防治技术

2022-02-21 11:04徐晓厚刁金贤郑媛媛孙行杰
山东林业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子囊悬铃木白粉

徐晓厚 ,刁金贤,郑媛媛 ,邹 丹 ,方 霞 ,孙行杰 *

(1.龙口市现代果树技术研究所,山东 龙口 265718;2.龙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龙口 265701;3.烟台市园林建设养护中心,山东 烟台 264009;4.东平县园林绿化中心,山东 东平 271500)

悬铃木(又称法桐)树干挺拔、树体高大、树姿雄伟、枝条开展、冠大荫浓,常用作行道树。法桐还具有寿命长,耐干旱、耐修剪,抵抗烟尘,隔离噪音等优点,可观形、观叶、观干、观果,是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优良绿化树种。悬铃木白粉病在上海、江苏南京、浙江杭州、山东青岛、四川等地均有发生[1-2],近年来在烟台市发生较普遍,造成大量叶片提早脱落,而且呈逐年加重趋势,却未见有报道。为了明确烟台市悬铃木白粉病病原菌种类及其发生规律,现将室内镜检与两年来的田间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1 症状诊断

悬铃木白粉病主要危害植株的幼嫩组织,嫩叶、嫩梢、幼芽均可被害,严重发生时新梢中下部老叶也可被大量侵染。发病初期,新梢顶端的嫩叶首先染病,在叶片上产生一块块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处组织退绿,病健组织界限不明显,其上生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图1a)。随病斑的逐渐扩大,病斑连片,引起嫩叶皱缩、纵卷(图1b)。嫩梢被害,其上有一层白粉,后期病斑处变色、萎缩、停止发育。在烟台市进入11月份后,叶片病斑的白色霉层上常产生大量的小黑点(闭囊壳),小黑点集中在一起,呈片状分布(图1c)。悬铃木白粉病严重发生时,整张叶片布满白色粉层,叶片皱缩、破碎、枯菱,提早落叶,不但削弱了树体生长势,而且严重影响城市园林景观。

图1 悬铃木白粉病危害症状

2 病原菌形态鉴定

2.1 病原菌的无性阶段

刮取叶片病斑上的白色粉层,制作临时玻片,在400倍下进行镜检。见:分生孢子梗细长,基部无隔,分生孢子单生于孢子梗顶端。 分生孢子单孢,椭圆形,大小(12.4~24.7)μm×(24.7~46.9)μm,有的孢子内有多个油球(图 2a)。

2.2 病原菌有性阶段

刮取叶片病斑上的小黑点,制作临时玻片,在400倍下进行镜检。见:子囊果(小黑点)直径68~118μm,其上有附属丝6~12根(图2b)。附属丝长99~176μm,是子囊果直径的0.8~2.5倍。附属丝未见有隔膜,末端呈 4~5 次的双分叉(图 2c)。 子囊果内有子囊 3~5 个,子囊卵圆形,大小(41~71)μm×(27~52)μm,内含 2~8 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长椭圆形,大小(17.3~34.6)μm×(12.4~19.8)μm(图 2d)。根据上述悬铃木白粉病的子囊果形态特征,查阅相关材料[3-5],按照最新的白粉菌属分类系统,将其鉴定为Erysiphe platani(Howe)U.Braun&S.Takamatsu,异名 Microsphaera platani Howe,属于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白粉菌科(Erysiphaceae),白粉菌属(Erysiphe),叉丝壳组(Microsphaera)真菌。

图2 悬铃木白粉病病原菌的形态学镜检(400×)

传统的白粉病病原菌属分类依据是附属丝的分支结构。白粉菌属(Erysiphe)附属丝为菌丝状,端部无分叉;叉丝壳属(Microsphaera)附属丝刚直,端部双分叉,所以将二者分成独立的两个属[3-4]。Takamatsu et al.(1999)和Saenz&Taylor(1999)对白粉菌属、叉丝壳属及钩丝壳属的 DNA ITS区序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白粉菌属、叉丝壳属并没有聚在不同的单系类群,而是构成几个小的彼此混杂的分支,但这些分支不足以作为系统学的分支将他们分开。这一结果表明闭囊壳外附属丝分支的形成在属级分类上没有重要的分类价值。因此把叉丝壳属(Microsphaera)作为一个独立的属是不合理的,现将其作为白粉菌属(Erysiphe)的异名。新的分类系统将变更的白粉菌属 (Erysiphe)下分成3个形态学的而非系统学的组,即白粉菌组sect.Erysiphe,叉丝壳组sect.Microsphaera和钩丝壳组sect.Uncinula[6]。

3 发病规律

悬铃木白粉菌主要以“小黑点(闭囊壳)”在叶片与枝条上越冬。翌年悬铃木萌芽展叶后(4—5月)闭囊壳遇雨吸水开裂,释放出子囊孢子,传播到叶片,从气孔侵入完成初侵染。病菌在叶片的表面以吸器深入叶肉组织内吸收养分和水分,并在寄主体内扩展。

悬铃木白粉病1年有2次发病高峰,分别是5月中旬—6月下旬和8月中旬—10月上旬,以第2次(秋季)危害严重。白粉病初侵染以“子囊孢子”感染寄主,再侵染以“分生孢子”进行,并以后者为主要侵染方式。分生孢子在10~34℃均可萌发侵染,适宜萌发温度范围20~28℃,30℃以上高温萌发率骤然降低,这与白粉病在夏季高温季节发展缓慢相吻合[5]。因为分生孢子时期占病菌生活史的大部分,在8—9月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孢子繁殖速度快,借气流及风雨传播,多次再侵染常造成病害流行,是全年侵染危害最为严重的时期。

悬铃木白粉病孢子萌发对湿度的要求特殊,它们喜好高湿,耐干旱,害怕积水。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萌发较好,在低湿条件下也能萌发,但在水滴中难以萌发,所以悬铃木白粉病在干旱高湿环境及年份发病严重。枝叶徒长、栽植过密、树冠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排水不好均有利于病害发生。

4 综合防治方法

悬铃木白粉病防治应以铲除越冬闭囊壳,控制初侵染,减少再侵染,发病期及时治疗为原则[7]。

4.1 农业防治

冬季适当加大修剪量,春季及时剥芽,改善树体的透风透光条件;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防止偏施氮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性,可减轻悬铃木白粉病的发生。

4.2 做好清园工作

秋冬季节,认真清除落叶,摘除树上的残叶,剪除被害的枝梢。因悬铃木萌生力强,对于重病的大树可于冬季剪除所有的当年生枝条。落叶和枝梢应集中烧毁、深埋或高温沤肥,减少越冬菌源数量。

4.3 药剂防治

4.3.1 树体消毒

春季悬铃木萌芽前,整株淋洗式喷施5度石硫合剂或45%石硫合剂结晶30倍,铲除越冬闭囊壳,控制初侵染。

4.3.2 发病初期

5—6月份,首次发现白粉病后,立即喷施杀菌剂,间隔10~15天1次,连喷2次。常用杀菌剂有12.5%腈菌唑悬浮剂2000倍、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000倍、43%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等。注意不同药剂要轮换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4.3.3 应急治疗

由于前期缺乏预防或防治效果差,常导致秋季悬铃木白粉病大量发生。此时防治需加大30%~40%用水量,适当提高农药使用剂量,不同作用机理的2~3种药剂混合使用。常用混配方案有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0倍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混用、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000倍与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混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与43%戊唑醇悬浮剂2000倍、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3种混用。一般间隔7~10天喷1次,连喷施2次,可有效控制其危害。药液内添加有机硅助剂,可提高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子囊悬铃木白粉
悬铃木树
中国疱衣属地衣的初步研究
蔬菜白粉虱 秋防正当时
破壁方式对冠突散囊菌有性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悬铃木
冠突散囊菌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涂白
空心圆头形悬铃木的整形与修剪技术
保护地蔬菜白粉虱的发生与防治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