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立佳(广东省和平县人民医院,广东 河源 517200)
股骨粗隆间骨折近年来呈高发趋势,该症状又被称为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人骨质老化严重,发病原因往往与此类人群骨质结构老化有直接关系,因此在日常活动中如果出现跌倒、扭转等,十分容易出现骨折[1]。目前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式有很多,但效果参差不齐,例如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动力髋螺钉内固定。该治疗方式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固定时存在一定的缺陷,患者在康复期间容易出现并发症,致使康复时间较长,影响预后[2]。因此本文研究不同手术措施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9年5月-2021年5月间共纳入8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甲乙两组(n=42例)。甲组男、女例数之比为21∶21,年龄67-86岁,平均年龄(75.68±2.65)岁,其中新鲜骨折27例、陈旧骨折15例,病因:摔倒29例、坠落6例、车祸7例;乙组男、女例数之比为22∶20,年龄67-87岁,平均年龄(75.78±2.67)岁,其中新鲜骨折27例、陈旧骨折15例,病因:摔倒28例、坠落9例、车祸5例。比较甲乙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甲组选择PFNA内固定治疗,首先对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然后将其安置于牵引床,使患肢闭合复位,再利用X线机观察复位情况。通过观察,若患者复位良好,于股骨大粗隆顶点向近端做5cm纵行切口,从切口部位逐层打开,直至露出粗隆顶点。正位在大粗隆顶点稍偏外侧0.5cm,侧位与前中1/3交界处为进针点,向股骨髓腔定位导针,用开口锥开口,导针引导下扩髓。然后置入长度和直径适宜的PFNA主钉,调整瞄准器沿近端导向器向股骨颈方向进入定位导针,并维持合适的前倾角度,透视导针矫正位置适合股骨复位良好后,置入螺旋刀片,然后安装远端瞄准器,将远端锁钉置入,安装主钉尾帽。
乙组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同样首先予以腰硬联合麻醉,引导患者取健侧卧位,常规髋关节后外侧入路。于股骨小粗隆上1cm股骨颈截骨后取出股骨头,先将股骨大粗隆复位。如果小粗隆游离明显,复位小窟窿并用钢丝环扎。扩髓并冲洗后,髓腔内注入骨水泥,将型号适宜的股骨假体插入其中,在插入过程中需要注意前倾角度适合,确保股骨头中心与股骨大粗隆顶端处于同一平面上,待股骨水泥凝固后,安装合适的双动股骨头,以此来复位髋关节。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使用Harris评分方法,针对患者治疗后关节疼痛水平、活动度、是否畸形、行走情况进行评估,100分制。其中:优秀≥90分;80分≤良好<90分;70分≤较好<80分;较差<70分,优良率=(优秀+良好+良好)/42×100%[3]。
②比较甲乙组临床指征,具体包括:手术时长(min)、术中出血量(ml)、下床时间(d)、住院时间(d)。③比较甲乙组临床并发症情况。具体包括:伤口感染、红肿疼痛、内固定失败、静脉血栓。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6.0处理研究数据,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χ2检验、百分数表示;临床指标以(±s)表示,行t检验。P<0.05时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治疗后甲组临床指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普遍优于乙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s)
组别 n 手术时长(min) 术中出血量(ml) 下床时间(d) 住院时间(d)甲组 42 61.03±11.24 31.82±6.90 14.65±3.51 16.65±2.95乙组 42 65.28±8.45 63.20±10.44 24.21±4.29 26.68±2.65 t-1.959 16.251 11.177 16.392 P-0.054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甲组患者Harris优良率(97.62%)显著高于乙组(85.71%),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Harris优良率对比[n(%)]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甲乙两组的并发症(伤口感染、红肿疼痛、内固定失败、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7.14%、23.81%,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通过专业技术来帮助患者恢复活动能力已成为治疗该疾病的一项基本原则;同样在具体的手术过程中,并发症也是决定一项手术可行与否的关键因素[4]。目前我国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手法多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其效果较好,但是在固定过程中对固定物的选择如果不妥当,容易引起固定失效,因此固定方式在治疗中影响较大。
在此次研究中,治疗后甲组临床指标(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普遍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Harris优良率(97.62%)显著高于乙组(85.71%),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的并发症(伤口感染、红肿疼痛、内固定失败、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7.14%、23.81%,差异显著,P<0.05。具体分析为:在选择PFNA手术时,由于施术时间较短,而且出血量较少,说明该手术设计合理[5]。髓内中轴固定,应力遮挡较小,符合人体股骨颈端解剖学结构和生物力学特征,主钉对股骨头有强大支持,即便外侧壁出现骨折,同样也能提供支持,有利于促进骨骼愈合。螺旋刀片可以压缩股骨头附近的骨质,具有抗切出能力[6]。骨质疏松的现象高发于老年患者中,PFNA内固定即便在出现骨质疏松时,同样能够予以有效固定,这也是选择PFNA内固定的优势,尤其对于部分不稳定性骨折,PFNA内固定的优势更加明显[7]。相较于髓外固定而言,前者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也能有效避免术后脱位,不易出现并发症[8]。然而在选择PFNA内固定术时,也需要慎重对待部分禁忌证,例如严重粉碎性A2.2型骨折,由于粗隆环粉碎,所以在施术时无法为之提供支撑点,在闭合复位时十分困难,而且在置入固定后仍然会导致骨折断端在位移,致使内固定失败。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同样具备优点,尤其对于高龄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而言,骨水泥假体的稳定性出众,可有效防止骨折不愈合问题出现,从远期效果来看,PFNA内固定术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升更加明显,且使用时间较长。
综上所述,临床中相较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采取PFNA内固定时,成效更显著,患者临床指征更优,且并发症发生次数更少,患者舒适度更高,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