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振林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工程经济学院(451464)
我国的工程管理起源于土木工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1956年,同济大学和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率先设立“建筑业经济与组织”专业。
近年来,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中国教育在线系统,在“根据专业找大学”一栏检索工程管理专业,“学历层次”一栏选择“普通本科”,结果显示,全国共有407高校设置有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数据截止时间2020年12月)。其中,211高校有45所,985高校1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5所(A类)+2所(B类);工程管理专业高校的类型主要有:综合类(149所),理工类(172所),医药类(2所),师范类(16所),财经类(45所)。
建设部于1998年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评估委员会,1999年开始实施全国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评估。截至2020年12月,已有62高等学校通过了高等教育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评估,占设置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高等学校数量的15.23%。
同时,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评估的结论已经得到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CIOB)、美国建设工程教育委员会(ACCE)互认等国际组织的认可。清华大学等六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还通过了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学会(RICS)的专业认证[1]。
工程管理是一门以工程技术为基础,综合管理方法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工程项目管理所涉及的经济、管理等相关技能。
文献1列出英(5所)美(3所)和中国5所(国内985高校)的13所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数据,详见表1。通过表1可见:三地高校相比,国内高校四个平台比例相对均衡;四个平台课程设置比较均衡的是同济大学,为29∶39∶26∶6;严重不均衡的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90∶5∶5∶0;同济大学的经济类课程比例最高;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管理类课程比例较高;两所美国大学的过程管理专业没有设置法律类课程。各高校课程比例大多有其专业发展的历史渊源,同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形势及行业发展[2]。
表1 中美英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四类平台课程比例对比一览表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思路: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形成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内在支撑关系,满足目标达成。
专业课程设置时结合行业发展及教育学基本规律,课程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选修课、学校特色课、实践创新课等五类课程,五类课程分别占比16∶18∶29∶4∶33[3]。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分析调研数据,了解社会需要,梳理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核心能力有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等12种能力。以工程知识为例,学生需要5个能力,能力与能力之间的实现途径见表2。
表2 学生能力及实现途径
目前,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密切相关的国家注册执业资格主要有:注册建造师、注册监理师、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课程体系与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对应表详见表3。
表3 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与国家注册执业资格考试的对应关系
结合国内建筑业推进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组织管理模式改革的背景,以及社会、企业工程咨询全过程人才的需求,高校迫切需要调整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深化交叉学科知识和内容融合,改变原有的以项目实施阶段为主要场景的教学过程,以覆盖项目项目决策、勘察设计、建设实施、运行和维护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课程体系,强调各参与单位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作用[4]。
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应牢牢抓住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客观地分析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结合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人才需求,对接执业资格考试内容,逐步构建以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为主线、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高校专业综合实力,满足行业转型发展的用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