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霞
(太湖县种植业服务中心,安徽太湖 246400)
水稻种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影响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再生稻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能够实现水稻的“一种两收”,节省生产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为农民的增收增效提供了新的渠道。因此,应加强再生稻栽培技术的推广工作,逐步推进再生稻栽培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促进现代化农业的生产。
对试验点再生稻生长特性与水稻产量进行优化试验,最终筛选出适宜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且再生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共10个,分别是隆两优2466、隆两优 899、隆两优 8612、深两优 136、荃优 822、望两优028、晶两优534、广两优165、昌两优8号及亚两优598。各品种实收产量(表1)以晶两优534最高,为11 104.5 kg/hm2;以深两优136号的产量最低,仅为7 059.0 kg/hm2,二者差异极显著。根据综合抗性及产量表现,晶两优534、隆两优899、昌两优8号、广两优165等品种具有较高的生产效益。
表1 供试水稻新品种展示试验经济性状考察
头季施肥应根据不同的水稻类型确定施用量,其中氮肥的施用总量应控制在150~195 kg/hm2之间,磷肥的施用总量大约112.5 kg/hm2,钾肥的施用总量大约150 kg/hm2。此外,还应严格按照水稻的生长期进行施肥,氮肥宜按基肥∶蘖肥∶穗肥=4∶3∶3 的比例施用,钾肥宜按基肥∶幼穗分化肥=1∶1的比例施用,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施肥中应注意选用再生稻专用肥,以提高施肥的有效性[1]。
在再生稻孕穗和抽穗后的15 d内,水稻生长需要较大水量。因此,应建立浅水层,以更好地促进颖花分化发育和抽穗扬花。在抽穗后的15 d至灌浆结实期,采取间歇上水,营造干湿交替的环境,有利于养根保叶,同时避免青枯和早衰现象发生。如果发现田块有排水不良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在水稻收获前10 d断水。
再生稻在种植过程中易发生的病虫害有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害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造成水稻叶鞘枯死以及茎秆软腐,不仅影响头季稻的产量,还会影响二季稻的再生。在病害的防治工作中,可以使用肟菌·戊唑醇、噻呋酰胺+三环唑、井冈霉素+三环唑、井冈·己唑醇、井冈·蜡芽菌、戊唑醇等药剂防治纹枯病,一般在稻田复水时和水稻孕穗期各施药1次即可;使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者40%稻瘟灵乳油防治稻瘟病,一般在水稻秧苗移栽前、孕穗期以及齐穗期分别施药1次。在虫害防治上,使用瘟失顿、螟施净、大功臣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二化螟等害虫,使用扑虱灵等农药防治稻飞虱。
再生稻多由中上位芽再生,少数由下位芽再生,因而在头季稻收割时应留高桩。各节位再生芽生长发育不一致,导致其抽穗及成熟期不同。因此,一般收获期需要往后延迟,需要在全田成熟度达90%以上时进行收割,避免影响其产量。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因而要想提高再生稻栽培技术的推广效果,首先需要加强宣传工作,以便进一步提高农户的参与意识。在宣传过程中,可以大力组织开展再生稻种植技术示范工作,比如在此次在种植展示中,将展示片安排在大石乡大石岭村张家组水田里,该地肥力较高,排灌条件好,前茬无作物,每0.33~0.40 hm2展示一个品种,在其生长期间可以明显发现苗期稳长,拔节至孕穗进程加快,齐穗至成熟期生长稳健,灌浆较快,籽粒较饱满,结实率高,除少数品种受到干旱影响外,大多数品种生长良好[2]。
在再生稻的栽培过程中,农户自身的技术水平也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再生稻栽培技术的推广效果,还应做好农业技术培训工作,主要目的是在其推广过程中不断提高农户的种植水平。培训工作的开展主要针对镇农业中心农技员、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成员、科技示范户等,应邀请农技专业人士进行技术培训,普及高产技术,结合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农户进行再生稻种植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
为了提高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性,应健全组织,发挥其领导能力,即成立再生稻高产项目创建领导实施小组,小组成员有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镇长、分管副镇长、县种植业服务中心主任、驻村领导、村书记、村主任等,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结合当地的水稻种植现状开展推广工作,逐步推进再生稻栽培技术的应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