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患侧交替针刺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麻痹临床研究*

2022-02-21 02:59李永芝彭华刘国玲刘自力
现代中医药 2022年1期
关键词:面瘫患侧急性期

李永芝 彭华 刘国玲 刘自力

(1.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2.云南中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贝尔氏面瘫(Bell palsy),又称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为急性发作的、特发性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是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病因[1],发病率高,贝尔麻痹在一般人群中发病率约为每10万人中11~40人,在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我国每年约有300万人患病,占各神经系统疾病患病率的第6位[2-3]。根据其发病的时间可将其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4-7]。该病在急性期就介入治疗对于其预后恢复影响极大,且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本病是针灸优势病种之一[8-9]。而临床工作者对该病急性期的定义存在分歧,大致是界定为7 d以内和14 d以内两种争议[10-13],为避免此争论,笔者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3月发病≤7 d确诊急性期BP风热证患者70例,采用急性期交替针刺健侧与患侧,并与单纯针刺患侧腧穴组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云南省中医医确诊急性期贝尔氏麻痹风热证患者70例(全部来源于导师门诊),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人。男性31例,女性39例,女、男比例为:1.23∶1,年龄最小为21岁,年龄最大为65岁。治疗组: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21~63岁,平均(42.91±12.903)岁,病程1~7 d,平均(4.03±1.272)天;对照组:35例,男性12例,女性23例,21~65岁,平均(44.66±13.144)岁,病程1~7 d,平均(4.14±1.438)d。两组病例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面瘫诊疗方案,辨证为风热证(风热袭络)。

1.3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发病≤7 d,年龄在21~65岁,患者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临床研究的患者。

1.4排除标准 年龄小于21岁或大于65岁者;亨特氏、中枢性面瘫、BP继发于莱姆病、腮腺炎病等;严重心血管、精神病患者等;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者;有传染性疾病如梅毒、HIV患者;BP经激素治疗、双侧或非初次面瘫发作的患者;正在参与其他临床观察试验者。

1.5治疗方法

1.5.1急性期治疗的具体方法 (1)治疗组(交替针刺健、患侧):参照《针灸学》[1]面瘫治疗方案:主穴:攒竹、阳白、四白、颧髎、颊车、下关、地仓、外关、合谷、曲池、列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临床根据辨证加用风池(双侧)、哑门、大椎以疏散风热。若患者口喎加水沟、承浆,耳后根疼痛者加刺翳风、完骨等。针刺方法:面部穴位宜轻浅刺,四肢穴重刺激,余穴常规针刺。选用0.25 mm×25 mm和0.25 mm×40 mm规格的“佳健”牌不锈钢毫针(无锡佳健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第一天面部腧穴治疗均取患侧,轻刺、浅刺,斜刺为主,不求得气;远道取穴,上肢取病变对侧,下肢为同侧,可行提插泻法,共达疏风清热之效。第二天面部腧穴治疗均取健侧,四肢取穴同上相反,余穴相同,常规针刺,以得气为度。每次针刺均留针30 min,每日一次。一周连续治疗6次,周日休息一天。(2)对照组(常规针刺患侧治疗):①主穴、针刺手法与留针时间等与治疗组针刺患侧时相同。以上两组初诊之日起均予复方板蓝根片(云南维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3021440)每次4片,每日3次,服用14 d;维生素C片(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0614)、甲钴胺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812),每次1片,每天3次,前者服用14 d,后者服用4 w。

1.5.2恢复期治疗的具体方法 14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采用以下相同治疗方法:主穴:地仓、颊车、阳白、四白、颧髎、手三里、外关、合谷、太冲、太溪、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针刺方法:毫针规格等同上,穴位均取患侧,远道取穴方法同急性期。足三里行温针灸。每次留针30 min,日一次,每周治疗6次,周日休息一天。

1.6疗效评价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制定的House-Brackmann(即H-B分级)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1],结合患者面部情况、临床症状在治疗前(就诊收治日)、治疗第7、15、25次进行评分。

1.7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①基线资料数据处理用χ2检验或t检验;②分析资料用两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配对Wilcoxon符号秩检验或配对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就诊收治日当天 面部评分和H-B分级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2两组患者就诊收治日与治疗第7次面部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第7次与就诊收治日在面部评分方面均有改善(Z=-5.195,P<0.01;t=21.151,P<0.01),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

2.3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评分组间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第7、15次时(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面部损伤评分的改善没有差异,但治疗第25次时(P<0.05),面部评分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2.4两组患者H-B分级的组间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第7、15次时(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H-B分级改善没有差异,但治疗第25次时(P<0.05),治疗组H-B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面部评分组间比较

表2 两组患者H-B分级的组间比较

2.5两组患者疗效的组间比较 治疗第7、15次时,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治疗第7、15次时,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改善无明显差异。而治疗第25次时,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此治疗阶段,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3 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对比(n=35)

3 讨论

目前针灸是治疗面神经麻痹用得最多最有效的方法,患侧取穴宜少,浅刺,轻刺激[1]。针刺健侧腧穴,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后遗症[1-2]。明代高武《针灸聚英》关于面瘫曰:“喎左泻右依师正,喎右泻左莫令斜”。古代经络“上下相连”“左右贯通”“维筋相交”的整体病邪侵入机体,通过针健侧穴位,可调整机体气血阴阳,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缪刺法是一种左右交叉取穴法,即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缪其处而刺之,最早出自《素问·缪刺论》;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人体的感觉神经、运动神经、视神经以及听神经纤维都是交叉支配的,这为缪刺法提供了理论依据[2]。在于病邪在经或中络,针刺的浅深有所不同,巨刺刺经,针刺以得气为要;缪刺刺络,针刺轻浅为主。贝尔氏麻痹祖国医学上称之为“口”“僻”“僻”等,《灵枢》云:“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缓不能收,故僻。”《金匮要略》曰:“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肉不仁。”《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即本病病因为邪中络脉,左右经脉气血相通,故可采用“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的缪刺针刺手法。

笔者及导师依据前人急性期针刺BP患者健侧的研究基础及古籍中“缪刺法”的理论,且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发现,急性期BP的患者第一天针刺患侧,第二天针刺健侧,这种交替进行针刺既减轻了急性期单纯针刺患侧可能加重面神经水肿的弊端,又可起到治疗作用,还克服了单纯针刺健侧的依从性问题,疗效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缺少相对应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且通过检阅近十五年文献,未发现有健患侧交替针刺治疗急性期BP的RCT研究报道,故笔者和导师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拟定患者70例,在临床进行疗效观察。结果研究发现,在前两个阶段(即治疗第7、15次)的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面部评分、HB评定和疗效均无差异,针刺第25次,面部评分、HB评定与疗效改善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这表明在急性期采取健、患侧交替针刺治疗风热型BP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患侧组,但是该种针刺疗法疗效的优势性在恢复期才得以体现出来,不过仍对整个贝尔氏麻痹风热证治疗的预后有积极作用。但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样本量偏少,研究周期短等,下一步仍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猜你喜欢
面瘫患侧急性期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更 正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