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唯一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即运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养老服务平台,对农村可利用的养老服务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与灵活配置,使农村老年群体能够以低廉的价格于指定时间在自己的家中或村内指定地点使用养老服务设施或享受专业养老服务。其核心在于通过农村老年群体的自我管理调配,探索精准契合自身养老需求的服务模式。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三农”工作和关心农民群体的重大决策部署[1],有利于解决“三农”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老年群体是农村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发展农村养老服务既是政府积极回应农村老年人口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也是推动农村经济运行、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共享养老模式提供全面、系统的规划环境;农村共享养老模式作为农村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为乡村振兴有效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二者之间呈现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辩证发展关系[2]。
1.1.1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养老服务需求提高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人口结构变迁,中国老年人口数量与占比持续攀升。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超2.6亿人,比重较第六次人口普查增长5.4%,为18.7%;全国31个省(市)中,已有12个省份进入中度老龄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20%),人口均衡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加重。据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左右跨入老龄社会,转变速度将明显快于最早的法国、瑞典以及其他主要的发达国家[3]。伴随人口结构逐渐趋于纺锤形的变化趋势,中国养老服务需求大幅增长,养老服务成为一种日益突出的社会刚性需求,养老资源跃升为最稀缺的社会资源之一。
1.1.2 传统模式面临冲击,新型养老服务模式频现 受“养儿防老”观念与儒家“孝”文化的影响,传统养老以子女赡养、家庭负责为核心。而随着社会分工与劳动力结构变迁,“421”家庭结构逐渐普及,传统养老模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在新时代的老年群体中,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独居化逐渐发展为普遍特征,以至于基础性的日常照护也产生很大需求缺口。近年来,在老年人口激增、传统的家庭负责式养老弱化的共同作用下,催生出一批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作为补充资源进入市场,如旅游养老、候鸟养老等,这些新型模式一方面为满足老年人口的服务需求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为养老服务市场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与创新活力。
1.1.3 共享经济引发浪潮,结合养老产业创新服务 共享经济作为依托于互联网的双方市场平台经济[4],是一种新兴经济业态,通过整合大量分散资源、精准识别多元需求,运用大数据、云平台极速匹配,进行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共享经济对于商品与服务的所有权提出“使用而不占用”的创新性理念,是市场经济与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一定高度的商业产品,也是新时代消费者意识觉醒的社会产物。近年来,共享经济爆发式增长,同时帮助许多传统行业打破时间与空间的掣肘,延伸出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等激发新兴市场活力的复合型产品。
得益于共享经济与“互联网+”政策的协同驱动,中国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径,养老服务与共享经济相结合的新型模式初具雏形,受到学术界的强烈关注与深入讨论。穆光宗[5]指出,共享养老是将一定范围内的医疗资源与生活照护资源进行整合,按照需求程度提供给周边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蔡小慎等[6]认为共享养老是在智慧养老背景下集中老年人需求信息,以定制多样化养老服务形式。张孔娟等[7]强调共享养老是一种互助养老,具体表现为“订单式”养老服务,结合时间银行鼓励志愿者加入供需双方的流动。廖艳艳[8]提出中国的“三权分置”制度与共享养老具有一定的耦合度,实施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存在可行性。
1.2.1 健全农村养老的有效路径 城乡差异是中国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加之留守老人问题严峻,农村养老服务水平亟待改善。就服务体系而言,农村共享养老模式这样的创新探索是对现有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全与补充。就服务形式而言,农村共享养老模式有助于增强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的便捷度。就服务资源而言,农村共享养老模式能够系统整合并供给更为丰富的养老服务资源。就服务效果而言,农村共享养老模式能够实现对老年人需求的准确识别与个性化供给,优化老年人的获得感,提升服务资源供给效率,促进社会和谐。为更好地从社会保障层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村共享养老模式是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路径。
1.2.2 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步骤 由于经济社会基础、产业革命、劳动力流失等因素影响,农村经济相较于城镇仍存在差距,经济基础的薄弱可能滞缓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开展农村共享养老模式,首先能够带动农村养老产业进步,培养老年人消费意识,引导养老服务供给侧有序运营[9]。其次有利于实现服务资源的最优配置,整合农村分散资源,消化农村闲置资源。另外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的实施将发挥示范作用,为农村其他产业与共享经济等新兴经济业态的融合发展提供经验,强化农村“互联网+”运营能力。因此,为增强农村经济活力,激发老年人消费动能,鼓励实施农村共享养老模式,推动农村经济的振兴。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韦里克首次提出SWOT分析模型[10]。SWOT分析模型又被成为态势分析,是一种主要针对目标对象的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威胁展开的定性分析。尽管SWOT分析模型在商业战略领域应用广泛,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由于因素次序性不足导致难以把握关键因素等。因此,陈茂强[11]在SWOT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加入量化思维,通过研究内部优势与劣势、外部机遇与挑战之间因彼此作用而引发的杠杆效应与抑制性、脆弱性与问题性,最终构建SWOT-CLPV模型(图1)。赵小汎等[12]、徐慧等[13]、陈涛等[14]研究证明,SWOT-CLPV模型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二者相结合,在探究多元因素的作用关系与层次递进方面具有理想效果,能够更好地解构研究问题,适用于问题导向型战略的制定。
图1 SWOT-CLPV模型
3.1.1 重构养老服务方式(S1)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特色鲜明,在简化养老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时效方面优势明显,是对养老服务方式的优化重构。养老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传统养老服务流程易引发前期过程冗杂、服务及时性不足、服务内容固化、服务流动性较弱等问题,降低服务效率与获得感。而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农村共享养老模式提供的是平台化、系统化、个性化服务,能够使农村老年群体足不出户即可接触众多养老服务资源[15],节约农村老年群体家庭的沉没成本,便利了农村老年群体享受专业养老服务。
3.1.2 优化农村资源配置(S2)农村共享养老模式能够充分调动现有养老服务资源,最大程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以往农村资源存在分散性与封闭性,资源流动性不足、闲置率较高。农村共享养老服务的模式能够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与技术手段,拓宽养老服务有效资源供给量,以重复使用和交易为形式实现网络化管理,解决农村资源分配不均、服务需求难以充分满足的难题,以市场导向明确资源建设方向。帮助农村老年群体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应的养老服务,有利于实现农村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3.1.3 共享平台技术成熟(S3)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具备相关产业基础。首先,随着现代信息领域的快速发展,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等技术性处理和对接足以直接连通养老服务的供需双方,能够从信息硬件层面突破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分配的空间局限。其次,经过共享酒店、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衣橱、共享图书等不同共享形式的实践,使共享经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优化,为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积累了现实经验。良好的产业基础有利于加快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在运营中做到个性对个性、多元对多元,实现“订单式需求”与“精准化供给”的高度匹配。
3.1.4 服务价格吸引力较高(S4)基于共享经济特点,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农村共享养老模式以现有养老服务资源为基础,以广泛且不确定的农村老年群体为对象,以重复使用与交易为形式,以互联网平台为集成,更为集中放大了这一服务模式的共享性特征。一方面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必须以低廉的价格吸引农村老年群体,扩大消费群体,促进服务资源的快速流动,以激活服务模式的有序循环;另一方面服务资源的规模化与共享性为实现令农村老年群体满意的价格营造了积极条件。
3.2.1 平台标准化程度较低(W1)首先,中国养老产业起步较晚,全面、系统、科学的风险预防、资质评估、信息共享、质量管理、服务评价等上位行业规范有待建立、健全[16]。共享经济领域也急需制定全行业互联互通互认的平台管理办法。其次,农村生产基础有待强化,资源整合过程中可能面临现有农村资源良莠不齐等问题,建成符合平台标准化要求的设施基础较为薄弱。
3.2.2 农村经济保障能力弱(W2) 自产业革命以来,中国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弱势地位。2020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189元,较2019年增长4.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540元,较2019年增长3.8%[17]。从收入的绝对水平与增长速度来看,农村居民相较于城镇居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社会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仅为每人每月93元,对于农村老年群体收入的补充功能十分有限。经济因素是老年人养老服务选择的重点考量范畴[18],较为脆弱的经济保障能力将直接影响农村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消费意愿与消费能力。
3.2.3 老年人接受程度受限(W3) 人口老龄化与信息化时代的交融发展加剧了农村老年群体融入现代数字生活中的“银发数字鸿沟”[19],可能导致农村老年群体沦为技术过快发展的“囚徒”。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农村老年群体学习能力退化,且对互联网产品的信任程度存在差异。对于高度依赖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农村老年群体受限的接受能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的普及与发展。
3.3.1 政策支持力度增强(O1) 自乡村振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国家战略出台以来,农村养老产业正迎来空前的发展机遇,“农村养老”这一热词近年来在国家战略、政策中频现,反映出农村养老服务日益提升的工作位次。国家先后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扶持政策,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对农村养老服务保持高度关注,为农村养老产业建设给予坚定支撑。
3.3.2 市场发展潜力巨大(O2) 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基于养老服务实践,符合农村老年群体多元化养老服务的需要,是满足农村老年群体对老有所养美好向往的诉求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任务要求。伴随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传统的家庭负责式养老衰微,农村老年群体消费意识不断更新,养老服务需求旺盛,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3.3 农民收入稳步增长(O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在配套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作用下,中国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积极的收入预期有利于改善农村老年群体的经济保障能力,鼓励农村老年群体体验更优质的专业养老服务,激活养老服务消费动能。而被激发的消费潜能亦将为拉动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3.4.1 市场竞争较为激烈(T1) 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强调农村老年群体的主体消费意识,每位老年人每次均可根据自身需求与喜好在大量服务项目与供给方当中择优消费,这种需求导向的买方市场易引发活跃的市场竞争,这一现象在以往其他共享经济市场中已屡见不鲜。一方面共享平台企业之间存在竞争,平台企业必须扩大服务覆盖范围,扩充养老服务资源以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因此需为入驻更多乡镇而产生竞争;另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和人员则为争夺客源而彼此竞争。良性的市场竞争能够创造供需双方的双赢,但恶性竞争则可能逼退市场中的企业,造成整个农村共享养老模式丧失运行动力。
3.4.2 平台企业垄断风险(T2) 近年来,平台企业的生态化扩张开始驶入快车道,平台生态逐步完善的同时,这样的加速扩张也伴随涉嫌垄断的风险。平台企业流量独占、垄断性扩张等不正当行为对共享经济的市场秩序产生严重影响;跨领域提供金融服务日趋成为常态,而市场监督部门对此难以实施有效监测,“监管难”“保密难”“老年用户维权难”等问题均亟待法律法规的强力保障与市场监管部门的严肃管理。
3.4.3 投资与收益不确定性(T3) 面对共享经济浪潮兴起,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进入共享经济的蓝海,越来越多的行业加入与共享经济的融合发展。但与共享经济的高热度相对的是尚未迎来成熟期的互联网盈利模式,市场的高度活跃潜藏着稳定性不足的隐患。从融资上看,2020年共享办公、生产能力和共享医疗3个领域直接融资规模同比增长分别高达466.7%、285.6%和130.7%,共享住宿领域同比下降31%;从交易上看,知识技能、医疗共享等领域交易规模同比分别增长30.9%和27.8%,共享住宿、共享办公、交通出行分别出现29.8%、26.0%和15.7%的交易跌幅[20]。加之养老产业自身特殊性,易产生服务风险高、资本回报周期长的问题,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的前期投资与后期收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杠杆效应(L)分析在于辨析能够发挥最大化作用的内部优势与外部机遇。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的4种内部优势与3大外部机遇相结合可得到杠杆效应(表1)。就实施农村共享养老模式而言最具价值的外部机遇是O2“政策支持力度增强”,杠杆效应达到4L;而O3“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在杠杆效应方向表现较为乏力,仅生成2L。最值得发扬的内部优势是S2“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将撬动3L的杠杆效应;S1“重构养老服务方式”、S3“共享平台技术成熟”、S4“服务价格吸引力较高”引起的杠杆效应则相对较小,均为2L。
抑制性(C)分析主要探究哪些内部劣势会更多地抑制外部机遇发挥作用。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的3种内部劣势与3大外部机遇相结合可得到抑制性(表1)。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实施过程中最易受内部劣势影响的机遇是O2“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抑制性高达3C;O1“政策支持力度增强”、O3“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抑制性相对较轻,为1C。内部劣势中值得警惕的是W1“平台标准化程度较低”、W2“农村经济保障能力弱”,抑制性均为2C;W3“老年人接受程度受限”的抑制性为1C,相对而言无需过多担心。
表1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共享养老模式SWOT-CLPV模型杠杆效应与抑制性分析
脆弱性(V)分析旨在讨论哪些外部威胁最易产生负面影响,哪些内部优势更能抵御这种消极作用。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的3种内部优势与3大外部威胁相结合可得到脆弱性(表2)。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实施过程中消极效果影响最大的是T2“平台企业垄断风险”,脆弱性为4V;T3“投资与收益不确定性”的脆弱性最小,仅为1V。内部优势中脆弱性最为突出的是S4“服务价格吸引力较高”,为3V;S3“共享平台技术成熟”相对稳定,脆弱性为1V。
问题性(P)分析聚焦于哪些内部劣势与外部威胁产生叠加消极效果的可能性较大。根据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的3种内部劣势与3大外部威胁相结合可得到脆弱性(表2)。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外部威胁中问题性最明显的是T2“平台企业垄断风险”,为3P;T1“平台竞争较为激烈”、T3“投资与收益不确定性”的问题性相对较弱,为2P。内部劣势中最值得关注的是W1“平台标准化程度较低”,问题性达到3P;W2“农村经济保障能力弱”、W3“老年人接受程度受限”的问题性为2P。
表2 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共享养老模式SWOT-CLPV模型脆弱性与问题性分析
SWOT-CLPV分析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开展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的过程中还应着力加快体制机制建设,防范价格波动风险,抵御平台的标准化与垄断问题;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更好发挥市场潜力与资源优势;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经济保障水平,切实带动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的良序运行。
农村共享养老模式作为共享经济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新兴产物,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指导。面对当前平台标准化程度不足、大型平台企业存在垄断风险等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机制。在制度层面应遵循科学立法、依法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立足农村共享养老模式的现实基础,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在实践层面应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对平台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的反垄断监管,切实维护市场各方的合法权益,预防并及时遏制阻碍市场秩序的行为。从制度与实践两个层面协同为农村共享养老模式提供坚实支撑。
支持农村共享养老模式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供给。首先应加快标准化建设,构建具有科学规范性、市场前瞻性、行业引领性、可操作性的服务标准化体系[21],并配合行业协会与社会力量加强自律,确保养老服务供给严格遵循标准化体系框架。同时服务体系的标准化也有利于价格体系的合理设计。其次应优化服务内容,加强与农村老年群体的互动沟通,在深入了解农村老年群体需求的基础上丰富服务项目,促进服务日常化、可及化,优化服务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再次应跟进服务设施建设,根据标准化要求对农村水平参差的养老服务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从设施层面保障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
按照产业升级演变的基本规律,满足产业升级所需条件的区位环境具有特殊性[22]。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基础相对薄弱,为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创造理想土壤仍有赖于在政府主导下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资源、市场、资金、科技、制度等相关产业要素作出系统整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带动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运行,创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环境,培养素质富足经济富裕的现代化农民,为农村老年群体经济保障能力提供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共享养老模式存在辩证发展关系,农村老年群体消费潜能增强,农村共享养老模式良性运行,相应地也将成为进一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实现二者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