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佳,陈科东,卢覃晴,严 莉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4)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充分整合乡村现有农林资源,深度挖掘乡村潜在价值与功能,践行三产融合理念,打造集约型全产业链,培育现代农业产业新机制,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乡村新型格局。
2018年广西在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方面提出:按照农村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要求探索农村全面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2],并制定《广西田园综合体创建方案》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田园综合体建设规范》,确保广西田园综合体创建工作的有序进行。
大袍苗寨位于广西融安县,为苗族聚集区,素有“苗寨”之称,是融安县仅有的两个苗寨之一,苗寨存在基础设施滞后、用地条件较差等问题,转型发展迫在眉睫[3]。基于此,本研究从田园综合体视角,以苗寨现有传统产业和民族产业为基底,以集群成链、产业重构、民族活化三大维度为目标导向,以田园综合乡村发展新模式为驱动力,提出基于产业重构视域下的苗寨三生空间营造,打造“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制造业、服务业)融合的乡村新格局,营造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产业村落,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推动大袍苗寨现代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和产业结构的提档升级,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景观规划途径提供新思路,为探索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区域示范性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实例论证。
融安县隶属广西柳州市,是少数民族散居县,也曾是广西十大贫困县,2019年全年人均收入29209元,2020年5月经自治区批准退出贫困序列。融安县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薄弱,转型升级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脱贫攻坚工作还不够扎实,并存在一些短板,城市竞争力相对较弱[4],因此“三农”发展形势依旧严峻,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
大袍屯位于融安县长安镇安宁村,苗族人口占100%,故称“大袍苗寨”。苗寨经营土地总面积696.7 hm2,其中林地面积约400 hm2,水域面积多达13.3 hm2,其余为高山坡地、农田及村寨用地。大袍屯贫困发生率为61.92%,是安宁村贫困发生率最高的一个自然屯,人均年收入约5000元,大袍屯现有经济结构主要为种植杉木、毛竹和网箱养殖鱼类。近年来,随着大袍苗寨品牌知名度的不断提升,苗饰手工业、苗医、苗药、健康养生业逐渐成为促进大袍屯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但规模较小,产能不高;此外苗寨传统节庆活动,例如闹鱼节、芒篙节,也为大袍屯村民增加了收入来源。大袍苗寨山环水抱,空间独秀;生态环境优良,苗寨民族气息浓郁;传统工艺厚实,内涵文化显著。同时,也存在产业资源品质不高、建设用地环境条件较差、基础设施比较滞后、交通不便利等问题[3]。
依据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要求,参照广西田园综合体建设指导意见,大袍苗寨三生空间营造遵循“生态环境优先,特色文化展示,民族综合发展”的原则,围绕“美丽广西,生态乡村”的政策导向,以“依托大袍山水空间,彰显乡村民族文化,发掘生态资源要素,打造大袍优美人居”为规划理念,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乡村景观提质培优、社区建设成效显著的目的[5]。
具体说来,以三生空间营造为驱动力,以活化民族文化和集群特色产业为行动策略,旨在彰显苗寨优美人居生态环境的构建,凸现苗族特色生态文化与休闲养生功能,融入山水型体育活动,借助苗寨山水谷地风貌全面提升大袍苗寨民族生态文化内涵。根据用地范围内现有资源类型和景观现状,发挥土地空间优势及民居布局,协调山峦水际空间格局、整合河湖沟路、联通山体林木民居等资源,合理布局与科学规划,将大袍苗寨建设成柳州市融安县区域性集聚民族文化展示、生态休闲养生、观光旅游体验为一体的融自然山水景致与传统乡村文化的田园综合体示范。
为突出大袍苗寨三生融合优势,优化功能空间,活化产业结构,在苗寨框架建构方面提出“一核一带三轴”的空间格局形式,如图1、图2所示。
图1 大袍苗寨平面规划
图2 大袍苗寨一核一带三轴分析
“一核”——大袍苗寨民族风情文化展示核。对大袍苗族文化资源进行核心布局,以苗寨村落为基调,通过大袍湖联接建筑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和景观质量,并融入生态居所及民族风情文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核。
“一带”——泗维河运动观光景观带。以“龙”状河道为线,两岸峰峦为界面,形成丰富的立面景观。布局沿河休闲娱乐、游船体验、体育保健等功能模块,开展体育垂钓及水上活动,突出湖光水色的苗寨特色。
“三轴”——苗寨南北生态景观轴、东南与西北生态文化展示轴、东西自然山水风光景观轴。前者以大田山为基座,通过润龙塔(大袍图腾馆)、风雨桥、客服中心、大袍苗寨、大袍后湖、烧烤场等形成苗寨景观轴线,以控制南北向景物格局,在这一轴线上,同时融入芒蒿文化广场,布局茶坊、芒蒿馆、画坊、苗药坊等民间作坊,成为苗寨文化创作的示范。东南与西北生态文化展示轴,通过大袍苗寨、半岛山民居及铁索桥等构成控制轴,该轴线布局有苗族民居、芒蒿文化广场、大袍长廊、文化展示馆、风情楼、豆腐坊、苗染坊等。东西自然山水风光景观轴以润龙塔为起点,经文化展示馆、爬山廊、苗族风情楼、半岛山民居、挑水荷塘、影江亭、药圃等构成控制轴线,该轴线两侧自然山水如画,景观小品择地而建,古塔、湖色、游廊、楼阁、荷塘、景亭、民居、绿树、花草一一呈现于景观线上。
“一核一带三轴”空间格局形式是依托苗寨地形地势,合理布局,满足打造功能模块和核心产品的要求,同时体现苗寨空间主题特色——生态景观先行、人文重点突出、点线面层次开发的基本思路,充分展示大袍苗寨的资源禀赋,彰显三生空间格局优势,三产融合发展特点。
优化苗寨肌理。以泗潍河龙形河道为线,两岸峰峦为界面,根据泗潍河天然走势布局,重塑苗寨肌理,包含完善道路体系、河网水系、功能区块等,形成新的田园社区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优化大袍苗寨肌理
打造重点组团。以现存苗寨村落基础建设为基底,完善苗寨建筑组团,融入民族生态居所和蕴含地域文化的建筑小品,打造成大袍核心文化展示区,如图4所示。
图4 打造大袍苗寨重点组团
大袍苗寨田园综合体开发提倡自然循环和森林生态。产业重构包括原生产业结构调整和潜能产业内涵挖掘,将现状优势产业——民族手工业和原生态种养殖业进行结构性改革,活化现有产业资源,改变原有粗放性经济增长方式,塑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和品牌效应的苗寨特色民族产品和农林产业;依靠现有资源禀赋,挖掘具有市场发展力的潜能产业,丰富苗寨产业链和产品群,增加经济结构稳定性,提高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产业重构总体原则在于把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有序结合,把可持续发展与乡村绿色发展有机链接,利用“山”“水”“寨”的优势,进行民族乡村生态文化产业开发,如图5所示。
图5 大袍苗寨民族特色产业布局
4.2.1 构造集约型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现代化进程 本着“切合实际、科学可行、适当有效”的发展理念,结合大袍苗寨水体、山地、民居及留荒地情况,提质培优现有传统养殖业,规划以水体养殖和山地养殖为两极,观赏性与市场性为两线,形成养殖产品“两极两线”框架,打造集生态、技术、经济于一体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农业。表1为大袍苗寨主要养殖产品规模、类型、品种构成。
表1 大袍苗寨主要养殖产品指标构成
4.2.2 自然生态产品与文化产品共融 将森林生态基本要素及生态伦理观融入三生空间构成要素进行综合创新布局,体现田园生态与田园生活、田园生产的耦合关系。例如保护大袍苗寨现有乡土物种,节制外来物种;保护现有森林风景资源、泗维河景观资源,苗寨后期建设不破坏原有乡村风貌;加强大袍苗族文化的传承与展示,形成大袍人文旅游主打产品。
4.2.3 环境与民族经济发展协调 大袍苗寨三生空间的构建既要突出产业的乡村示范性,也要讲究产业开发共生效益,密切大袍资源禀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大袍苗寨田园综合体开发发挥建设主体的政策、资金与技术优势,从技术层面确保苗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苗寨土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并从多方面创设苗寨民族文化体验及田园趣味,营造苗寨原生态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渠道[6]。
分级分层次保护,将苗寨按核心保护区、生态缓冲区与边缘保护区进行分区分级保护,如图6、图7所示。核心保护区是苗寨最重要的区域,采取重点保护措施。生态缓冲区对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这一层被破坏则会严重影响核心区。边缘保护区是指与苗寨外围连接的山地、竹林及高山农田,采取一般性保护技术[7]。
图6 大袍苗寨生态保护开发分析结果
图7 大袍苗寨功能分区
4.3.1 核心保护区
1)保护构思:运用生态技术运作苗寨开发,加强核心区域的有效保护,确保苗寨生态的可持续性,使苗寨核心景观空间不受破坏,重点保护河道水面、大袍湖岸、水系沿山脚景观线、水体围合的塘埂堤坝、水体出水口、苗寨民居建筑、村寨风貌、半岛山等。
2)保护方法:在该区域内执行游人量指标控制,采用最适容量指标,重点控制该区域内现存吊脚楼传统建筑群的游客人数。核心区内的湖塘、岸坡、河道等水体做好水土保持,如加固坡岸、种植保护性植物(如爬山虎、地花生、蟛蜞菊、黄花夹竹桃、花叶姜等)。在村寨坡脚与水体联结处通过道路做好雨水排放,引流进最近水体。核心区的大袍湖、挑水荷塘生产养殖运用生物技术,将生产余物进行有机无害化处理,村中家禽养殖排泄物通过沼气模式投入循环农业生产中。
4.3.2 生态缓冲区
1)保护构思:生态缓冲区主要为林地及核心区过渡带,对核心区影响大,包括苗寨过渡带保护(生态序列保护),水系源头地(泗维河段)保护,泉水、取水点、蓄水点保护,生态竹林果林保护,乡村环境氛围保护等。生态缓冲区域保护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严禁破坏山地原貌资源,不得砍伐任何风景树木竹林,该区域林地划为公益林,归属村落风景林,对规划建设的景观建筑物与环境应重点保护。
2)保护方法:依据国家、地方性法规建立苗寨保护管理制度,区划好苗寨生态缓冲范围,通过森林廊道系统及植物带确定保护范围,在保护带建设防护性植物景观带(如营造银荷木林带、毛竹带、樟树带、栎树带、松树带等)。保护区内现有的速生桉到轮伐期后经采伐,改种毛竹、杨梅、八角等果树,或造成林绿化,造林树种选用杉树、马尾松、荷木、楠木、樟树、椎类等阔叶树。大袍湖湿地区有沼泽植物生长,可种植水生美人蕉、水草、伞草等丰富湿地环境。现存八角林作为经济林和风景林,每年施肥时应及时修枝整形,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技术,减少化学防治。
4.3.3 边缘保护区
1)保护构思:苗寨内划定边缘保护区,是除核心区和缓冲区外余下的用地范围,包括商品林地、高山田园种植地、留荒地、竹林地、用材林地、杂木林地等,进行一般性保护。
2)保护方法:峰峦地进行封山育林,做好森林防火。现有留荒地按规划进行特色种植,如油茶、罗汉果等。苗寨外围联结点,如道路沿线采用防护性种植,除保留现有林种、树种外,增加景观树种,如枫香、银杏、樟树、黄花梨等。
大袍苗寨是融安县贫困发生率较高的自然屯,经济收入主要为农林业和手工业,其中作为主产的种养殖业为原始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而特色民族手工业未形成产业规模。大袍苗寨自然资源独特、民族文化深厚、乡村景观优美,具有较大的开发潜能,本研究以优化现有农林产业结构、挖掘特色民族产业为目的,以三生空间格局营造为实践途径,打造桂北区域少数民族村落田园综合体示范案例,实现乡村生态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协同发展,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可持续发展。大袍苗寨田园综合体的创建依靠自然生态基础,融合苗族多元文化元素,突出现有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彰显苗寨特有的自然山水、山林地貌、乡风乡情,将其建设成区域性集聚乡村民族文化展示、生态休闲养生、观光旅游体验为一体的融自然山水景致与传统乡村文化的少数民族村屯发展新模式,是对桂系苗族文化村落和喀斯特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