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县旅游扶贫脱贫成果满意度分析

2022-02-21 09:39周思齐王兆夺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英山县成果居民

周思齐,王兆夺

(黄冈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三农”问题是中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则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1]。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旅游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为进一步解决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乡村旅游和精准扶贫有效结合起来不仅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2]。乡村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形式相比,具有独有的市场优势,如相对较好的地域性、创新性以及可持续性,这使得乡村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贫困农村地区扶贫和防止返贫工程中相对重要的组成部分[3]。目前来看,以往诸多学者对于旅游扶贫主要在内涵[4]、发展模式[5]、机制[6]、满意度与效益[7]、评估体系构建[8]等方面针对具体地方案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总体落后,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中的重点扶持对象。关于大别山地区旅游扶贫工作,已有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9-18]。综合来看,所做的工作在脱贫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发挥了有效的借鉴作用。如探究红色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9],构建旅游扶贫效率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10],特色产业在大别山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中的应用策略[11],大别山地区风景旅游发展的社区居民感知与影响因素[12],旅游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关系[13],贫困区存在的贫困异质性问题[14],旅游扶贫对生态绩效的影响[15],旅游扶贫在连片特困区中的利益共享机制[16],旅游扶贫模式[17],以及绩效的评估[18]等。但对旅游扶贫幸福感、满意度的评估工作相对比较薄弱,而国民幸福感又是时代呼吁的一大主题。鉴于此,以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湖北省英山县为例,对此问题展开研究。

1 研究区概况及旅游脱贫现状

英山县位于湖北省黄冈市,属亚热带地区,气候宜居,位置优越。全县境内森林植被覆盖率较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大别山主峰风景区和桃花冲风景区等多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此外,英山县是红色革命老区,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农耕资源的真实写照。英山县旅游产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获得了可喜的成绩。四季花海、大别山南武当、桃花冲森林公园以及天马寨等景区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接待游客数量屡创新高。显著促进了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俨然成为英山县创收型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19年4月,英山县成功获批退出湖北省贫困县序列,英山县旅游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功不可没。从多方面的资料来看,英山县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已经实现全方面脱贫,但是就脱贫主体——当地居民而言,对脱贫成果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如何,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工作,以期为后续防返贫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

2 问卷设置与数据来源

通过参阅文献[19],英山县旅游扶贫成果效益可以分为经济、生态和社会文化3个层面。其中,经济效益层面的满意度因子主要由就业机会、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和吸引投资4个方面构成;社会效益层面的满意度主要由知名度、居民思想观念、社会关系和文化学习4个方面构成;生态效益层面的满意度主要由生态保护意识、生态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和动植物多样性4个方面构成,以及判断居民对英山县旅游扶贫脱贫成果满意度的情感态度指标主要来自居民对旅游扶贫事业的支持态度。

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调查居民的背景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家庭结构、文化程度、在英山县的身份、家庭收入来源、是否从事过旅游业相关工作等9项内容;二是英山县居民对旅游扶贫脱贫成果满意度的感知情况,主要包括旅游发展是否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当地知名度、增强生态环保意识以及英山县居民对开展旅游扶贫的支持态度等19项问题。问题的答案设置形式采用李克特量表,应答者用1~5分的等级评分法来表明自己对表述的态度,由低到高为非常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平均值在1.0~2.4分表示不同意(包括非常不满意、不满意),2.5~3.4分表示中立(包括一般满意),3.5~5.0分表示同意(包括满意、非常满意)。

调查范围为英山县开展旅游产业扶贫景区所在村或附近村的居民,主要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山县孔家坊乡新铺村(神峰山庄景区所在地附近)、英山县温泉镇南冲畈村(四季花海景区所在地附近)以及红山镇乌云山村(乌云山茶叶公园所在地)3个村开展问卷发放工作。调查问卷的发放时间为2021年4月3—7日,总计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1.2%。

3 结果与分析

3.1 成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分析,228位调查对象中包括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在英山县的不同身份及不同家庭结构构成的村民,问卷发放的随机性较强,样本类型丰富,从而基本保证了分析结论的可靠性。

由表1可以看出,228位被调查对象中性别比例较均匀,其中男性占比为56.0%,女性占比为44.0%,男性占比略高于女性。调查对象的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31~45岁,占比达64.0%,可以体现英山县开发旅游景区附近村落居家发展的较多为中青年。家庭结构方面,有49.6%的对象是四口之家,39.2%的对象是三口之家,充分说明大部分家庭属于独生子女或双生子女家庭;文化程度有72.0%对象是中专、高中或职高学历,大专及以上学历有16.0%,可以较为清晰地说明英山县居民的大体文化水平较低。调查对象主要为当地居民及当地的旅游业从业者,覆盖率达90%以上,调查对象熟悉当地居民生活情况及旅游业发展情况。

表1 被调查村民的基本情况

3.2 满意度结果的描述统计性分析

从村民对英山县旅游扶贫脱贫成果的满意度结果(表2)来看,对旅游扶贫带来的经济效益层面、社会文化方面和环境效益方面成果的满意度均值评分均大于3.5分(满分是5分),表明村民对旅游扶贫脱贫成果的整体效益感知较高。

表2 村民对旅游扶贫脱贫成果的满意度情况

3.2.1 经济效益层面 提取的增加居民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吸引更多外来投资4个关键题项都得到了较高满意度。但是对4个关键项持有不满意态度的总计达35例,根据问卷调查与实地走访得知,村民对英山县开展旅游扶贫产业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大部分青壮年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外出打工、在家务农或者是从事传统的茶叶种植,并未广泛参与旅游扶贫产业,同时调查对象中存在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与未获得劳动能力的未成年人,不能参与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活动,故而对经济效益获得感不高。

3.2.2 社会文化方面 村民赞同开展旅游扶贫给当地生活带来了改变,如知名度提高、思想高度有所提升和学习到外来先进文化等方面;但是对改善居民关系的满意度相对较低。通过走访调查与研究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是在调研的景区,在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实行的土地承包、临时工聘请等方面并不是落实到各家各户,由此引发了村民之间的小矛盾。同时存在部分村民在景区内获得固定且薪资不错的工作,引发周围村民的攀比心理从而导致部分村民对改善提升村民关系存在负向感知。

3.2.3 环境效益方面 村民高度满意旅游扶贫在提高大家的环保意识与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完善方面的作用,其满意度评分均大于3.8分。在环境效益方面的总体评分大于3.5分,但是在生态环境切实改善以及动植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方面评价较差,增加动植物多样性满意度评分仅有3.63分,表明存在较大一批居民不认同该题项。从走访以及观察可知,究其原因是尽管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所提高,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植物保护等方面,因在旅游扶贫产业开发过程中,鼓励村民种植苍术、茯苓、天麻等药材,但并未同步健全完善林木批发管理制度,环境保护规划工作涉及面较窄,没有辐射到全县范围,导致部分村中存有大量滥砍滥伐树木现象;在动物保护方面,猎杀野猪、野兔以及野山羊的现象较为普遍,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

3.3 村民满意度的差异性分析

从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家庭结构、学历、收入来源和家庭人均收入等居民人口学特征及居民自身条件和英山县居民普遍生活状况等方面进行单因子差异性分析。

3.3.1 性别 旅游扶贫过程中,面向男性所提供就业岗位的类型和薪酬相较于女性而言更高,因而男性居民在此题项的获得感更强;在带动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完善这一题项上,男性居民的获得感明显高于女性,可能是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思想的影响,相对于女性,男性居民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会更加敏感,因而男性对村内的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的改善也会更加关注,其获得感也会更强。

3.3.2 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于脱贫成果的满意度在经济影响、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三大效益层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认为,英山县居民对旅游扶贫脱贫成果的满意度不会因年龄不同而产生较大差异。

3.3.3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不同的村民对旅游扶贫脱贫成果的满意度在经济发展维度、社会文化维度层面的获得感具有明显差异。比较分析发现,家庭结构在3人以下的村民对旅游扶贫脱贫成果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家庭结构在4人及以上的村民,家庭结构较为复杂的村民普遍能获得较高的获得感。究其原因,可能是家庭结构较为复杂的村民经济压力相对较大,对旅游扶贫脱贫成果更加敏感。

3.3.4 学历 学历层次不同的村民对英山县旅游扶贫脱贫成果的满意度不同。初中以下学历的村民对从事旅游工作、增加当地村民就业机会、增加当地村民收入、提升当地知名度的感知更加强烈,这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村民对改善自身经济条件的愿望更加迫切。学历更高的村民群体对提升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改变方面的感知度更加深刻,而学历更低的村民群体对改善当地村民关系方面更加敏感。文化程度低的村民在野生动植物多样性方面的满意度感知更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村民对环境变化的感知程度较低,文化程度较高的村民则对生态环保意识方面的感知程度较高。

3.3.5 收入来源 不同收入来源的村民对英山县旅游扶贫脱贫成果的满意度具有明显的差异。对比分析发现,在经济影响方面,收入来源是景区工作人员、农家乐及商店的村民所感知到的经济效益远高于收入来源是务农及农产品种植和外出务工村民,这可能是由于旅游扶贫项目的开展以及脱贫后带来的客流量带动了当地经济消费,提升了当地村民的消费水平,诱使村民改变经济收入方式,迎合游客消费需求,从而提升了经济收入的方式。

3.3.6 家庭人均收入 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村民对英山县旅游扶贫脱贫成果的满意度存在差异。对比分析发现,家庭收入较低的村民在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影响方面的获得感具有明显差异,相反家庭收入相对较高的村民因开展乡村旅游扶贫而增收进而对旅游扶贫脱贫成果的经济满意度较高。

4 对策与建议

根据调查,在巩固脱贫成果时,坚持帮扶政策、加大巩固扶贫资金投入力度和提升基层贫困参与度、领导干部加强重视、对建设性项目加强管理等政策和措施对巩固旅游扶贫脱贫成果、提升居民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作用。依靠政府和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助力英山县巩固好旅游扶贫脱贫成果,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具体建议:①坚持精准扶贫政策和相关保护政策。当地政府需加大对英山县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倾斜,社区需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发展的积极性,加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制定相应的景区管理保护法,从社区居民和景区工作人员开始普及。②村民创新参与旅游业。鼓励、支持和引导当地村民积极开设特色民居、青年民宿和野餐露营等住宿设施;同时可以在景区附近售卖具有英山县特色的农副产品以提高经济收入。此外,当下电商平台发展势头迅速,可充分借助快手、抖音、京东、淘宝等购物平台,宣传当地特色,为英山县农副产品代言,吸引客流量,提升知名度。③依托当地村民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文化的传播,少不了当地文化的深入人心。在宣传英山县乡村旅游的同时,传播英山县毕昇活字印刷的传统文化、红色记忆和特色花鼓、腰鼓戏等社会文化是提高当地村民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④积极优化社区人居环境。加强清洁卫生管理,垃圾分类处理,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态环境。⑤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鄂东为数不多未通铁路的县,村民对能通铁路诉求强烈,铁路及其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刚实现脱贫致富的深度贫困地区而言,意义重大,是未来可期的乡村振兴之路。

5 总结与展望

旅游扶贫就是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是通过发展旅游事业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使贫困地区的人们获得足够的经济收入,满足生存生活发展的需要,从而实现脱贫致富,旅游扶贫脱贫成果是旅游扶贫效益在旅游扶贫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研究得出居民获得的旅游扶贫脱贫成果与满意度影响因子主要来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文化三大层面;居民对三大层面的满意度是衡量扶贫工作的重要指标,不仅是居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体现,更是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性别、年龄、家庭结构、收入来源、学历等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是不同居民对旅游扶贫脱贫成果满意度感知存在差异性的重要原因。

英山县的旅游扶贫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实现了脱贫的基础目标,但旅游扶贫产业仍需紧密依靠国家旅游扶贫的相关政策,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巩固旅游产业脱贫攻坚成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重要保障,为英山县的全方位建设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英山县成果居民
石器时代的居民
湖北省英山县黄梅戏剧团
游英山县马鞍寨
防疫满分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