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博
(吉林省图书馆,吉林 长春 130028)
近年来,数字化的阅读方式在快速发展更新的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愈发普及。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图书馆所衍生出的智慧图书馆进一步深化了基层文化服务的改革效果,助推新型阅读模式的转变和升级。围绕图书馆服务开展的一系列创新活动最早出现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书香社会”的概念被首次提出。基于此,我国的全民阅读活动正式进入有序推进的阶段,这一发展建设目标不仅迫切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也符合社会和国家的长远期发展战略、规划。在后续的基层文化服务推广转型的过程中,基于全民阅读的根本目标被转化落实,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向公众提供了阅读和学习的机会。时至今日,“全民阅读”的关键词仍不断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的支持性举措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将阅读活动进行推广可以将图书馆中的学习、阅览过程在形式和体验上进一步完善。在满足大众群体知识获取、书籍借阅和信息利用等服务需求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到诸如残障读者、视障及听障读者、儿童读者、老年读者及农民工读者等各种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以充满人文关怀的服务方式关照到弱势群体的文化阅读体验。
围绕“全民阅读”等课题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和实践的时期,当前的智慧图书馆阅读推广路径也已在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中得以体现。尽管现阶段以智慧图书馆和阅读推广为主题的科研文章数量很多,但其中针对弱势群体提供人文关怀式服务的却较为鲜见。面对这一数量庞大的读者群体,从强化“全民阅读”阅读推广效果的角度出发,有必要明确弱势群体对图书馆服务的实际需求,结合图书馆现有的数字化、信息化资源,探索更适合弱势群体的服务发展与改革方向。密切关注弱势群体的身心特点,主动换位思考,去感受他们的复杂心理和顾虑疑惑。在阅读推广的进程中持续深化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采取多渠道的主动宣传方式让弱势群体能够直观地了解当前智慧图书馆模式下所能提供的多元化服务类型及更适合他们使用的技术设备等,从而吸引弱势群体读者主动到图书馆阅读、体验。
在我国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运营、管理和发展进程中,可以尝试汲取国内外现有的同类型智慧服务空间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剖析其中针对弱势群体服务的成熟经验和典型案例,再经过借鉴、转移和本地化改良等环节,最终提高智慧图书馆的综合服务水平和面向弱势群体的阅读推广效果。
图书馆领域的学术研究应回归到图书馆学上,目前图书馆学对于弱势群体尚没有一个明确且统一的定义,关于弱势群体的划分方式及分类边界也十分模糊。国内“弱势群体”这一说法是在2000年左右从西方国家引入的,当时是为了号召图书馆方面向在享受阅读服务的过程中存在困难和障碍的人群提供与普通读者无差别的同等服务。具体包含肢体残疾者、视障听障者、卧床无法外出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无家可归的流浪者、阅读障碍者、服刑期的犯人等诸多群体。又比如,美国图书馆学会曾对存在地理隔离的人群及因社会阶层、人种、性别等因素遭受歧视的群体创造享受图书馆服务的平等机会。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通过折中的方式规避一切阻碍其享受图书馆服务的因素。而对于我国读者,弱势群体的概念和定义则显露出了其动态化、多样化的相对属性。
当前我国的图书馆学研究者正致力于扩大弱势群体的覆盖面,并通过更加丰富的维度和更健全的结构体系去囊括更多符合弱势群体标准的人群。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有被排斥于图书馆读者外的人群都可以被列入弱势群体的行列。这种定义形式无疑更符合我国弱势群体组成结构频繁变化的特性。此外,还有一种更为客观的定义方式:图书馆将因内外部环境和主客观因素限制在利用和享受图书馆信息服务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的所有人群划定为弱势群体。相较而言,这种具有相对性定义的界定方式更能够为图书馆弱势群体人群的划定及动态调整提供精准的渠道。而关于图书馆弱势群体阅读推广的研究也可从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智能科技和适用于弱势群体的辅助阅读设备等角度入手,再配合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渠道,让弱势群体也能突破图书馆服务层面的障碍,真正地实现全民阅读的目标。
伴随着社会公众对于基础文化服务的需求日渐增强,图书馆在文化服务的方式与内容方面也在持续创新和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与背景之下,基于图书馆学,涉及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学术研究也开始在学界逐渐流行起来。阅读推广活动对于图书馆而言应该是面向所有读者群体进行的全方位、全覆盖的推广活动。然而现实情况中,阅读推广活动宣传的受众对象范围、划定方式很容易将这些潜在的阅读需求者排除在外。显然这种具有均衡性和全面性的推广形式更应该注重对于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的关照。考虑到这些人由于自身原因或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处在阅读推广服务的边缘地带,而当前主流的社会推广形式往往会忽略这类群体。为此,需要进一步保障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让他们也能享受到同等的阅读服务。应有效规避图书馆及外部环境中关于弱势群体的各类制约因素。例如,当这些弱势群体读者在图书馆中阅览或获取知识时,推广馆员无法仅通过观察就做出准确的判断。这些弱势群体的读者群体鉴别也成为现阶段阅读推广工作的难点所在。
针对特殊人群在接受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过程中的情况和质量,国际图联图书馆特殊人群服务委员会曾特别强调要为这些重点人群提供特殊形式的推广服务,以此尽力满足这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本着公平服务、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智慧图书馆阅读推广操作可以充分借助数字化的媒体时代背景,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其他先进的科技手段,将实体图书馆的阅读形式拆解和转化为更容易被弱势群体接受的数字化阅读形式。例如,可以为视障或存在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舒适的电子阅读服务,即采取数字图书馆的形式取代实体图书馆的服务过程。这样不仅能够缩减读者与图书馆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也可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服务的边界和内容种类。而为了能够积极响应视障读者对于图书馆信息获取的需求,可有针对性地配置数字化的多媒体图书资源,以供视障读者阅读使用。这种方式充分彰显了智慧图书馆服务模式正在由传统向数字化转变,同时也积极践行了弱势群体阅读推广个性化定制方案的解决策略。
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时代,用户在网上浏览、搜索或在移动客户端操作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用户数据。而基于这些差异化的用户数据,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用户的操作行为、个人喜好、阅读习惯等项目与用户本身进行关联,这也就是用户画像的大致形成过程。针对用户数据的潜在价值,可以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及充分保证读者隐私的前提下,通过对读者个人数据的挖掘和收集,结合大数据分析处理的结果与读者实际需要的图书资源类型进行匹配,从而为读者提供最为精准的阅读推荐功能,这就实现了针对弱势群体的精准阅读推广。互联网环境中的数据抓取可以敏锐地捕捉到一切用户的喜好及日常操作习惯,并且在云端服务器大数据计算技术的支持下,不管是老年读者、聋哑读者还是其他类型的弱势群体,只要监测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出现了检索障碍的情况,包括经过长时间地反复尝试也无法找到与自己想要的内容匹配的图书资源时,即可判定这类群体的预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借助大数据技术为弱势群体读者推荐出他们可能需要的搜索主题或个性化的潜在需求。这些包含用户需求的数据信息可以通过各类搜索引擎和浏览器进行获取,通过截取关键词等方式划定初始目标类型和范围,并逐步引入更多数据使用户画像丰满和立体化,最终使一个原本相对模糊的概念,一步步变得清晰和立体。针对弱势群体在检索过程中的记录进行数据建模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准确率降低问题,但这无疑是现阶段适用于弱势群体是最为智能化的推荐方式之一。智慧图书馆通过用户画像构建和提供智慧阅读推荐功能的方式可以将阅读推广的实际效用更彻底地发挥出来,在充分满足读者阅读需要的基础上,实现对弱势群体需求的精准响应。
从图书馆空间改造和阅读氛围营造的角度满足弱势群体的阅读需求同样也是一种较为直接的阅读推广方式。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材料,包含书籍、文献、信息等类型的材料本身的推广形式之外,还可以对包含图书馆员、图书馆空间、图书馆设施等众多相关因素在内的客观层面条件进行改造和优化。例如,对于那些长期被心理疾病所困扰的读者来说,空间的舒适性和独立性将直接决定他们在享受阅读服务时的体验感。包括各类精神抑郁、性格孤僻的弱势群体读者,可在智慧图书馆的背景下专为此类人群打造相对封闭和私密的阅读空间,这类读者有很多不喜欢在公众聚集的开放式空间内进行阅读。还有一些有心理障碍或精神类疾病的读者也会选择使用虚拟共享空间进行阅读或资料的搜索收集,这样既不会干扰他人,也不会遭遇尴尬的窘境。针对这些弱势群体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方面可以设置相对私密的独立阅览空间,为这些读者提供高效舒适的阅读推广服务。
与此同时,图书馆的管理者和服务人员还应该关注到各类人群的潜在阅读需求。例如,对于孕妇读者和儿童读者来说,可能会经常需要关于孕期的胎教、学前教育以及符合儿童时期心理特点的启蒙类读物,而这些特殊时期的需求在智慧图书馆的服务体系内都应该得到满足。图书馆可整合现有资源,结合馆内条件为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设立专属的阅读空间,布置相应主题的阅读素材。例如,在图书馆的少儿阅览室为青少年读者提供能满足他们好奇心和阅读需求的书籍资料,并配合多媒体智慧空间的展览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满足他们的求知欲,积极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能力。
综上所述,结合信息化时代的科技发展红利,可以将数字化的图书馆管理方式应用到图书馆建设和阅读推广活动中来。这不仅能够顺应“智慧+”的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也有助于为各类弱势群体读者提供个性化的贴心服务。将人人平等的阅读推广理念转化为实践加以落实,配合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继续将智能技术的鲜明特色与弱势群体的阅读服务进行整合,为智慧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升级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