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熠杯”2021年中国航天十大新闻、世界航天十大新闻评选揭晓。本次评选活动由中国航天报社主办、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协办,评委会成员包括张履谦、龙乐豪、于本水、于登云、朱坤、杨宏等6位院士,以及航天领域知名专家和媒体人。
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贺电。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迈出了我国星际探测征程的重要一步,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科技进展。6月11日,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意味着人类航天器首次实现在一次任务中完成火星环绕、着陆与巡视探测。
4月29日,中国空间站首个航天器天和核心舱入轨,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5月29日,天舟二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于天和核心舱。6月17日,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的首批“访客”。9月17日,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首批航天员凯旋。9月20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10月16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乘坐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中国空间站的第二批“访客”,开始为期6个月的太空工作生活。
10月14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羲和号”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羲和号”的成功发射,
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探日时代”。“羲和号”全称为太阳Hα光谱探测与双超平台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其搭载的太阳空间望远镜等科学载荷将开展国际首次太阳Hα波段光谱成像探测,推动我国空间技术与空间科学协同创新发展。
12月10日,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迎来第400次发射。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一飞”至今,长征火箭51年间实施了我国92.1%的航天发射任务,先后将700余个航天器送入太空,发射成功率为96.25%。在400次发射里,前三个“100次”分别用时37年、7年半和4年多,而最新的“100次”仅用时2年零9个月。2021年,中国以全年航天发射次数55次再创纪录,超越美国的51次,再次位列世界第一。在55次航天发射中,发射成功52次、失利3次。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48次,发射成功率达100%。
7月6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链一号05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我国第一代数据中继系列卫星圆满收官,成为继美国后世界上第二个具有全球覆盖能力的中继卫星系统。天链一号卫星系统自投入使用以来,已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建设、中低轨航天器运行、运载火箭发射等提供了天基测控和数据中继服务,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并成为我国空间信息传输的重要枢纽,同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1月 7日,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翟志刚时隔13年后再次进行出舱活动;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进行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迈出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于7月4日、8月20日圆满完成两次太空出舱活动。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于11月7日、12月27日圆满完成两次太空出舱活动。
7月16日,亚轨道重复使用演示验证项目运载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起飞,按照设定程序完成飞行后,平稳水平着陆于阿拉善右旗机场,首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发展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是我国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标志,亚轨道重复使用运载器可作为升力式火箭动力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的子级,是航天航空技术的高度融合体。该项目的圆满成功,为我国重复使用天地往返航天运输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现领域创新发展和自主可控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随后,月球样品、探月工程相关科技实物及资料在多地多项展览中和广大公众见面。目前,部分得到样品的科研机构开展了同位素定年、CT扫描、电子探针分析、能谱分析、离子探针分析等工作,在物理性质、年代学、地球化学等方面已获得初步成果。
3月12日,我国新一代中型高轨液体运载火箭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九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家族又添新成员。长七A火箭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7吨,填补了我国高轨运载能力空白。该型火箭同时具备零倾角轨道、奔月轨道等高轨发射能力,是国内第一个助推器与芯一级集束式分离的捆绑火箭。
9月23日,我国重型运载火箭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成功进行了首次半系统试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此前,重型运载火箭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完成首台工程样机生产,标志着该发动机关深阶段研制工作圆满完成。220吨级补燃循环氢氧发动机性能和技术指标刷新了我国氢氧发动机的纪录,其研制能够填补我国氢氧发动机型谱和技术空白,并对诸多基础科学和工业领域有巨大的牵引带动作用。